楊付英
(湖南省瀘溪縣潭溪鎮林業管理站,湖南 瀘溪 416100)
森林旅游指以森林、荒漠、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外部物質環境為依托,所開展一系列觀光游覽、健身養生、休閑度假、文化教育等眾多旅游活動的總稱。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回歸自然的愿望日益強烈,森林旅游已成為現代化建設一大亮點。森林旅游產業不斷形成規模化,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穩步增長,為保護森林資源,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為推助鄉村振興,全面發展社會經濟起到積極的作用。發展森林旅游可與多產業相結合,如與休閑產業相結合,向觀賞森林、采摘農業、游樂森林、養生等發展;與旅游地產結合可形成分時度假酒店等帶動效益;與文化產業結合可借助地方民俗文化打造森林文化旅游。振興鄉村,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林業。結合瀘溪縣實際情況,對該縣發展森林旅游、助力鄉村振興進行了相關探討。
瀘溪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東南端,沅水中游,319國道、常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全縣有11個鄉鎮147個村(社區),總面積1565 m2,總人口3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比重達60%。瀘溪交通便捷,武溪千噸級深水碼頭已建成,沿沅江而下經洞庭可通江達海,距州府吉首約1 h車程,形成水陸配套、相互貫通的交通網絡,特殊的地理位置為瀘溪縣旅游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全縣林地面積達180.03萬畝,活立木總蓄積280萬m3,森林覆蓋率達60.86%,且古樹名木眾多。城市綠化面積60.24萬m2,城市綠化覆蓋率48.1%,良好的空氣質量、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被稱之為“中國最年輕的氧吧城”。
近年來,森林旅游已逐步走入百姓生活,成為當下的旅游熱潮[1];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瀘溪縣不斷加快生態保護步伐,在開發森林旅游、促進森林旅游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行業優勢,瀘溪森林旅游呈現蓬勃發展的好勢頭。縣旅游部門依托豐富的森林及古樹名木優勢資源,因勢利導巧做森林休閑養生旅游,形成了沅水風光、峒河濕地公園光、天橋山、潭溪新寨坪、沅水綠色旅游、浦市現代生態農業長廊等綠色生態旅游景點景區。日益備受青睞的森林“綠”游,成為全域旅游亮點。
瀘溪縣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總要求[2],加快實施推進鄉村農業產業現代化、生態環境優質化、農耕文明特色化、鄉村治理高效化“四化”功能建設。瀘溪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實施工作,并出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奮力譜寫美麗文明和諧幸福新瀘溪。瀘溪縣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把產業振興作為基礎,在眾多鄉村產業發展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不可或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使產業欣欣向榮,環境舒適宜人,人民安居樂業,讓文化一脈相承,讓鄉愁有處安放,就能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市民樂。因此認為,鄉村旅游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產能、發現鄉村價值。
瀘溪縣境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為促進旅游業發展,該縣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履行行政職能、發揮行業優勢、開發特色旅游、促進旅游發展。把天橋山、巴斗山、軍亭界、上云界、沅江風光帶、辛女壁峰群、辛女溪、楊柳映峒河等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來開發,增加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為代表的各類森林旅游地數量,如潭溪鎮新寨坪古樹村落、城南森林公園、武水國家濕地公園。目前天橋登山、巴斗賞杉、青架瞰闊、上云觀林、沅江觀光、辛女壁峰、辛女溪邊、水上穿柳等已成為該縣知名旅游景點,是游客田園休閑的首選地。由此可見森林公園依然是森林旅游發展中的重點領域,年接待游客量增大,2019年國慶“黃金周”,瀘溪鄉村旅游持續火爆,全域旅游呈現勃勃生機[3]。據統計,10月1~7日,全縣納入監測的天橋山景區、巖門古堡景區、馬王溪景區、白沙景區、新寨平景區5個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23.86萬人次,同比增長12.44%,實現旅游總收入7501.17萬元,同比增長23.91%。其中,鄉村旅游景區馬王溪村累計接待游客達10.03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達26.4萬余元,接待能力明顯增大。
瀘溪縣積極宣傳森林旅游,充分利用官方網站、電視、報紙、網絡、微信公眾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景區利用LED屏、橫幅、折頁、海報、文明旅游倡議書等載體,方便游客出行。并在高速路口、縣內各大景區內設立志愿者服務站,募集文化旅游青年志愿者50余名,進行旅游技能培訓,為來往游客提供便捷服務。瀘溪縣首屆森林康健旅游節于2018年1月20日至21日在天橋山軍亭界林場森林康養中心盛大舉辦,通過該次活動,加快發展天橋山“旅游品牌、康養品牌、宗教文化品牌”,推進該縣“旅游產業、康養產業、生態產業”的科學融合,加快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步伐,對該縣全域旅游業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4]。2018年9月,瀘溪縣以“神秘湘西·沅水畫廊·浦市古韻”為主題,在全縣范圍內展開全域旅游活動周暨鄉村森林旅游系列活動。瀘溪縣全域旅游活動周通過香港商報、會同湖南廣播電視臺組織的 “向往的生活”全域旅游推廣活動,連通“世界漢語橋”亞非歐美留學生瀘溪研學旅游行,助力瀘溪旅游注入更多的“情感元素”及“興趣爆點”的新型旅游方式。
國家林業局在培育森林旅游新業態上加大力度,加強引導游客森林旅游從觀光旅游為主與森林體驗、森林養生(康養)、休閑度假、自然教育(研學旅行)、山地運動、生態露營等多業態并重方向轉變[5]。根據森林旅游社會調查顯示,公眾的出游動機及對森林旅游產品的偏好呈現多樣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放松心情”已成為當下主要的出游動機,青睞于山地運動,森林養生的群體不斷壯大,還有一部分人甚至對徒步穿越叢林、探險、冰雪旅游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近年來,瀘溪縣利用本土特有的資源優勢,緊扣住發展機遇,科學合理統籌規劃,創新豐富旅游產品,壯大新興業態,傾力構筑“一核兩帶三圈”景區,逐漸實現縣全域旅游業發展優勢。2017年9月,瀘溪縣成功啟動第一個全域旅游活動周,使瀘溪旅游美譽度和知名度不斷提升。2018年來,瀘溪縣以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契機,按照全域旅游、全域文化、全域生態、全域康養“四個全域”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建設[6]。縣各級旅游景區應整頓思想,開拓思路,充分了解公眾的出游心態,以“文化生態互動游、鄉村休閑體驗游”為發展重點,結合縣內外各媒體資源,傾力發展縣全域旅游產業,推助其他產業發展,夯實產業結構改革,轉型及升級,極力推進全域旅游示范縣的創建,發展振興瀘溪旅游新業態。
瀘溪縣在湖南省文旅廳公布2020年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榜上有名。湖南省國家森林鄉村推薦對象,有422個行政村為國家森林鄉村。湘西自治州共有18個行政村入選,其中瀘溪縣新寨坪、馬王溪、都岐等3個村榜上有名。該縣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即浦市古鎮景區;白沙景區、馬王溪景區、巖門古堡景區、新寨平景區、天橋山景區5個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馬王溪村入選首批湖南省鄉村旅游重點村;浦市印象等4個旅游景點被評為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點);花園坪農莊等6個旅游景點被評為省四星級鄉村旅游區(點);都歧村等9個村被評為州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并列入在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精品線路神秘苗鄉線路范圍內。其中新寨坪村,榮獲了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國家3A級鄉村旅游景區、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等諸多稱號,該村特有的古樹群落,成為鄉村旅游的獨特品牌。2020年,瀘溪縣浦市鎮都歧村獲得“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稱號,五果溜村獲得“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稱號。目前,該縣已打造省、州、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61個、美麗鄉村精品村21個、中國傳統村落10個,為加快構建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的美麗鄉村新家園,營造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社會主義農村新景象,建設活力、美麗、文明、和諧、幸福小康新瀘溪奠定了堅實基礎。
森林旅游在中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瀘溪縣曾是國家深度貧困縣,該縣堅持把發展鄉村森林旅游作為推進精準扶貧和群眾增收的載體。森林旅游為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提供便利;森林旅游具有參與方式多樣、就業門檻低、基礎技能容易掌握等特點,而大多鄉村貧困戶主要是缺乏專業技能、抗風險能力弱,發展森林旅游貧困地區利用森林等自然資源實現增收打開通道。貧困人口通過參與森林旅游發展方式,自主經營、提供導游服務、受聘為景區工作人員等,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條件。
將森林旅游作為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當地產業建設的落腳點,進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多樣化保護。森林旅游開發的資源種類多,森林能源、地理環境等都能夠轉化為旅游產品,且開發成本較低,相比其他產業建設,能更好的吸引技術與人才、經濟投入,繼而推動當地區域文化、工業、交通的發展,提高人們經濟收入。森林旅游行業能夠成為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該產業可以引導當地種養殖業的發展,通過游客在景區食宿及購買特產等消費,幫助人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例如:浦市鎮、武溪鎮和潭溪鎮租賃流轉閑置村寨,打造精品民宿,就是把風景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如百美村宿-棲遲谷系中國石化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投入1400萬元在新寨坪村開展的“中石化—百美村宿瀘溪縣新寨坪鄉村旅游扶貧”公益項目就是最好的見證[7],該項目推動提高村民收入,推動村莊可持續發展,實現新寨坪村生態優、文化農、產業興、群眾富的小康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新路子。
鄉村森林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村落布局、居住環境的改善,成為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有利推手,給了鄉村自然資源、鄉村人文資源有了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所接受、所喜愛的機會。通過對鄉村住宅改造、村容村貌改造,把荒山變公園,山林變園林,把村莊建成宜居生態旅游鄉村。如浦市鎮都岐村具有原生態森林群落、峽谷和溶洞群落、新堡村的花園光帶,與村景點交織在一起,則更好地發揮其資源優勢,形成生態旅游帶動城鄉發展、改善人居生活環境,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格局[8]。
目前,全縣森林旅游經營者基本按照林權單位所有,獨自經營為主的經營管理模式,管理機構出現既“管理”又“經營”的雙重身份,在旅游產業經濟高效益之目標下,極易導致森林資源監督管理與森林旅游業發展不協調,致使當地特有文化、民俗、特產等資源開發不足,有礙于鄉村振興持續發展。
由于該縣經濟不發達、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各級政府對森林旅游業開發調度不協調,招商引資力度不大,資金來源不穩定,致使森林旅游資源未能得到足夠規模性開發利用,森林旅游業未能真正形成產業鏈條。
森林旅游在管理體制上要協調,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未能深入對當地森林資源進行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急于開發,導致一些森林旅游開發建設上出現停滯、混亂,甚至脫離了樸素、自然、協調[9]。鄉村森林旅游管理人員、旅游服務人員,導游等許多是本地農民或者是村干部擔任,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地培訓,嚴重缺少專業人才,制約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森林旅游已成為我國生態旅游的主體,政府作為森林資源的管理機構,森林旅游的發展實施需要政府正面引導,加強政策扶持。政府引導并非政府直接經營管理,而是要在職能范圍內為森林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利契機及良好的外部環境。再者加大財政投入,將森林旅游業發展經費列入縣財政預算,強化財政保障。政府重視,政策扶持加強,也就加快了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增強人民的生態意識。
森林旅游涉及多個領域,有林業、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要夯實森林旅游基礎,提高旅游產品檔次、品位,那么關鍵是引進與培養專業人。一方面,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采取對在崗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要學習汲取別個同行業好的經驗,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壯大專業隊伍,從而引導人們去感受大自然,促進森林旅游業與鄉村振興戰略協調發展。
規范管理景區、景點,設置旅游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旅游執法監察大隊等專門機構,要不斷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素質。規劃森林公園發展重點和方向,積極發展鄉鎮、城郊森林公園旅游示范點創建活動,有序推動鄉村振興新局面。
森林旅游是建設生態文明、培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情懷的重要途徑,也是助推鄉村脫貧攻堅、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公眾對森林旅游已形成共識,特別是城鎮居民對森林旅游逐漸進入常態化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直接影響著鄉村振興的提質提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積極地推助作用。生態宜居,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是關鍵,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就是有著良好生態環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