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曉娟
(豐鎮市檢驗檢測中心,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199)
脫氫乙酸是一種新型的化學防腐劑,自20世紀中葉發現它具有抗菌性以來,已被許多國家作為防腐劑,屬廣譜類防腐劑,安全性和穩定性高,抑制酵母菌、霉菌和細菌的繁殖作用極強。戴有金[1]利用脫氫乙酸鈉對大小鼠進行經口急性毒性實驗,得出脫氫乙酸若使用不當,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威脅的結論,WHO將脫氫乙酸列入低毒級別進行管控。我國規定脫氫乙酸鈉在腌漬蔬菜和淀粉制品中限量是1.0 g/kg,黃油、糕點、肉制品等其他幾類產品中規定添加量不得超過0.3~0.5 g/kg[2]。檢測脫氫乙酸的含量要求要準確且高效,檢測機構常將氣相色譜法和液相色譜法作為常用方法使用,再以其他方法作為輔助檢測方法。
氣相色譜法為GB 5009.121—2016[3]的第一法,基本原理為固體(半固體)樣品,沉降蛋白,經脫脂酸化后,用乙酸乙酯提取。如果蔬汁、果蔬漿樣品經酸化后,采用乙酸乙酯提取,FID檢測器測定,以色譜峰的保留時間定性,外標法定量,但該方法中推薦的檢測條件,并不是最優條件。
在樣品的前處理環節上,劉煒等[4]發現一般生產時添加的防腐劑是脫氫乙酸鈉,加鹽酸酸化后,形成脫氫乙酸,極性減弱,較易被弱極性的乙醚提取,加入酸性氯化鈉后,由于鹽析作用,會使乙醚層中的微量水盡可能釋放出來,促進分層。經過兩次25 mL乙醚萃取,脫氫乙酸能完全萃取,該方法的回收率在87.6%~97.9%,RSD在0.8%~3.7%,該方法結果準確可靠,重現性良好。
在色譜條件上,朱自德等[5]將GB 5009.121—2016中建議的極性毛細管柱換成弱極性毛細管柱DB-5,最佳升溫程序為初始溫度80 ℃,以12 ℃/min速率升至210 ℃,再以25 ℃/min速率升至240 ℃,保持4 min,適宜采用分流比為10∶1。中高低3個梯度的加標回收率均在90%~100%,該方法測得結果準確可靠。
以上研究針對國標中氣相色譜法檢測的不足之處進行方法研究和改進,通過優化色譜條件和前處理方法,探索出簡便、快捷和高效,且使用樣品基質范圍較廣的檢測方法。
液相色譜法為GB 5009.121—2016的第二法,基本原理是試樣中的脫氫乙酸經氫氧化鈉溶液提取后,再進行脫脂、脫蛋白等處理,用PDA檢測器測定,依據色譜峰的保留時間定性,外標法定量。
在樣品的前處理環節上,富含蛋白質的樣品在前處理過程中很難通過濾膜,脫氫乙酸難溶解于水,用常規方法,將亞鐵氰化鉀和乙酸鋅加入后,雜質和脫氫乙酸均被沉淀,測定結果準確性被降低。鄧迎春[6]等先用硫酸鋅(0.4 mol/L)和氫氧化鈉(0.5 mol/L)將溶液調為堿性,將脫氫乙酸變為鈉鹽,使之更易溶于水,再分別用甲醇和硫酸鋅及氫氧化鈉完成蛋白沉淀和進一步去除蛋白的任務,檢測準確性有所提高。
吳寧寧[7]等發現,按照GB 5009.121—2016提供色液相條件進行檢測,色譜峰拖尾嚴重。原因在于脫氫乙酸的羰基結構易與C18柱中的硅羥基結構發生反應,形成氫鍵,可通過改變流動相的pH來確定合適的流動相及其比例。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55+45)為流動相的色譜條件下進行測定發現,回收率在90%以上,線性相關系數、重復性等均良好,且色譜峰拖尾明顯改善。
以上研究在國標中液相色譜法的基礎上對樣品的前處理及色譜條件進行了優化,將前處理過程簡單化,色譜條件中對流動相進行了調整,優化后的檢測方法更加快捷、準確,可在某些食品檢測系統中推廣應用。
除以上兩種色譜檢測方法外,常用的還有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脫氫乙酸的含量。陳丹萍[8]將樣品中脫氫乙酸在酸性條件下經水蒸氣和有機溶劑萃取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在308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結果顯示脫氫乙酸加標回收率為94.1%~103.7%,精密度在0.4%~4.7%。趙舒景[9]采用293 nm為檢測波長,將樣品加蛋白質沉淀劑硫酸鋅溶液(0.42 mol/L)和氫氧化鈉溶液(20 g/L)后離心用上清液上機檢測,這種前處理方法簡單、省時,檢測脫氫乙酸加標回收率為94.9%~99.0%。肖樹秀[10]同樣采用293 nm為檢測波長,經去蛋白、離心后,取上清液上機檢測,實驗回收率為97.2%。
該方法操作簡單,儀器設備投入較小,檢測成本低,適用于簡單基質的樣品。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升,送檢的樣品基質愈發復雜,存在雜質會影響吸光度,進而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重復性存在較大影響。紫外分光光度法的適用范圍有限,適用于基層檢驗檢測機構,可作為國標方法的補充。
目前,脫氫乙酸的檢測方法以氣相色譜法和液相色譜法為主,面對復雜的送檢基質,可通過改進前處理方法,優化檢測條件等措施,建立適應于市場的檢測方法,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