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剛
(萊西市呂劇團,山東 萊西 266600)
楊寶森先生從小遍開始學習有關京劇的技藝,可以說已經能夠熟練掌握有關京劇重要的藝術風格,使楊先生在京劇的藝術領域中有了更大的突破,并且楊先生憑借優秀的嗓音,不僅有扎實的唱功技巧,還能夠讓京劇的表演情感展現的淋漓盡致。不過,優秀的嗓音仍舊有一缺陷,那就是楊先生對高音的掌握程度比較低,聲音表現不是很完美,所以,楊先生不斷摸索學習,發現了能夠彌補自身缺陷的新方向,從而就產生了楊派的京劇風格。通過楊先生不懈的努力,將所傳承的余派唱腔風格和自己所創作的風格相互融合,不僅將自己的嗓音特色能夠發揮出來,突出自己所創作出來的唱腔風格,還能余派唱腔藝術很好地傳承下去,由此,便產生了楊派藝術風格。并且他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在不斷的優化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列入“四大須生”的京劇花園中,與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這三位須生一同被大眾所認可和喜愛,楊派藝術風格將取得更大的進步。楊派唱腔擁有低回、婉轉、深沉、悲涼沉著、凝重的風格特點,受廣大民眾喜愛。
楊寶森所創立的洋派創強風格,以其獨具魅力的唱腔藝術在京劇老生行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楊派風格是以余派唱腔藝術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新型藝術流派,不過,楊寶森的嗓音優勢在于低音上,而余叔巖的嗓音優勢可以包含高音,中音、低音各種不同音區。但是,楊寶森通過實踐發現用自己的低音優勢,不僅能夠在傳承余派嗓音風格的基礎上,讓自己的嗓音優勢發揮出新的魅力,還以自己的嗓音優勢,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唱腔風格,楊派唱腔藝術主要是以中音區域發音,使唱腔的旋律風格能夠悠遠綿長、流暢清晰,從而以特別的方式巧避高音區的發音,而且整體上風格更加具有魅力[1]。
楊寶森的《文昭關》中[二黃原版“心中有事難合眼,翻來覆去睡不安”,能夠在主要發揮中音、低音的唱腔風格上又能發揮出該劇,高亢激昂悲壯凄涼的唱腔特點,在不具優勢的高音區域人就可以在關鍵唱詞上發揮出該劇應有的感情基調,這不但表明了楊寶森先生經過從小刻苦的訓練擁有了現如今,這樣扎實的基本功還體現了楊寶森先生,一定經過名師的指導,在唱腔藝術領域有了這樣高的造詣。盡管楊寶森先生,對于高音區的發音難以達到很完美,只擅長低音的唱腔風格,但是在唱腔中的“爹”、“雞鳴"、“五更天"的“更天"等需要高音發音的唱詞,仍舊能夠讓其激揚悲憤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楊寶森先生最擅長的唱腔技巧就是"擻音",該唱腔技巧可以屬于硬擻或稱為干擻,通過行腔間產生的大小聲音波動來達成擻音的效果。其會在唱句中字音清晰演唱之后進行。硬擻音能夠達到優美自然的唱腔效果,讓人們非常享受。并且擻音的唱腔氣息靈動活潑,能夠體現出演唱技巧的變換,讓人聽起來悠遠綿長,先柔和再剛強的唱腔風格。這也就是為什么楊先生其實對高音區域的發音并不擅長卻能夠將聲音特色發揮地淋漓盡致,雖然高音上不去,卻可以通過拱氣的運氣方法將聲音抬上去,也就讓楊先生的《文昭關》.《李陵碑》.《調寇》等戲能夠發揮出楊派獨有的唱腔特色,使楊派藝術能夠發揮出最佳效果[2]。
楊寶森以其自然雅正的唱腔風格以及楊寶森的唱腔風格為樸實濃厚的特點,繼傳成了一派長江中軟件,還是因為產后的特點還能夠在于派唱腔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并且結合余派的基礎藝術特色,實現“剛柔相濟”、“曲中有直”、“圓而不滑”、“平中見奇”的唱腔特點。不過由于歌喉拙于立音,聲音的爆發點有所差異,所以有時候發出的聲音偏沙啞,腦后音也會因為聲音的表現不同存在差異,讓觀眾能夠感受到聲音的變幻莫測,以及感受到不同的聲色所代表的情緒,激昂高亢還是柔和自然,能夠讓觀眾感受到聲音的起伏變化[3]。
由于余派的唱腔藝術風格涉及的聲音區域很廣泛,高音、中音、低音都有涉及,但是對于楊派而言,最擅長的便是中音和低音,而對高音的展現并不完美,所以楊先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嗓音優勢,以嗓音堅韌耐久、音色清晰,取長補短,巧避高音區的嗓音缺陷,又根據自身扎實的基本功底和胸腔共鳴較好的優勢,極大程度上發揮出“繃音”、“襯音”、“悶音”、“趴音”以及大幅度的“擻音”技巧。將聲音特色盡情展現,讓甜美自然、抒情圓潤、飽滿有力的聲腔在舞臺上演繹地淋漓盡致,讓觀眾能夠充分感受到,蒼涼、悲哀、凄慘等結合的情感特色。
楊寶森在《擊鼓罵曹》的演奏中,“暫息我的心頭火”,火字使用的是長腔,并且對于演奏中的第三個小節使用了雙悠的技巧,第五個小節中使用了單悠的演奏技巧。這表現了楊寶森很注重技巧的應用,在不同的章節作用不同的唱腔技巧,讓演唱更加精彩,并且圍繞演唱整體的風格,讓兩個悠腔完成后進行尾腔的演唱,讓觀眾產生回味悠長的感覺,從而讓觀眾能夠沉浸其中,享受其演唱的樂趣。同時,在楊寶森的《捉放曹》的演奏中,“自由那神靈兒天地鑒查”在神字的行腔腔,使用四個悠的演唱技巧,加強神字的強調效果讓其能夠清晰地展現給觀眾,并且將神字后的兒字巧妙應用“耍”板的唱腔讓兒字的演唱顯得更加輕盈自然,讓觀眾更想探尋其中的獨特之處,讓該場詞曹操的憤怒又無奈的情緒盡情演繹出來,讓觀眾能夠真正理解唱詞背后的故事,讓觀眾在回味中不斷摸索其中的奧妙,并且楊派所創作的《定軍山》、《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謬》《桑園寄子》等等都盡情展現了楊先生在京劇藝術中精深的造詣。
楊寶森對于演唱的核心設定為必須圍繞演唱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各種不同的演唱技巧能夠在舞臺上把人物刻畫的非常真實,讓人們能夠真實感受到該人物就在眼前,讓觀眾沉浸在演唱的故事之中不斷探索。就像在楊派的《伍子胥》中伍員性格及落魄又憤懣的情感特點;還有在《楊家將》中公正聰明的寇準,以及心懷大義的楊繼業;在《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謬》中諸葛亮智謀雙全的形象特征;《擊鼓罵曹》中稱衡寧死不屈的性格;在《洪羊洞》中赤膽忠心的楊延昭,都在楊寶森的演唱中將人物的性格特征用演唱的方式展現地淋漓盡致。
“楊派”唱詞還有一大特色,那就是拖腔,而對于花腔來說,重點側重于用灰堆的韻法技能將鏗鏘有力、圓潤婉轉地聲音特色展現出來。在唱腔藝術特色中,“汪派""“高派"等運用“樓上樓”的翻高,展現出柔和自然、清晰流暢,聲音悠揚的聲音特色,這方面顯得更加精彩。
“楊派”的唱腔藝術風格,大多借用真假音色中的假音抒發演唱角色落寞凄慘的感情,主要應用在旦角、小生上。不過除了這些行當意外的演唱如果用了滋花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假音來演唱,那么演員事業可能走到了盡頭。不過,在楊寶森的《文昭關》里“爹娘呵"這個哭頭的演唱上將“釜”字后將襯字“嚎”用假音拔高,讓聲音聽上去凄慘落寞,將主角對父母的想念以及前途破敗的哀傷展現地淋漓盡致,讓觀眾不免生出同情之意。
“楊派”的風格特色能夠盡情展現出來,如果只是將悠遠綿長的聲音特色展現出來,那么就失了楊寶森先生獨特的藝術風格,所以有時會利用鼻音將聲音抬高,將意境完美演繹,就比如,《文昭關》里“我好比哀哀長空雁”一句的“哀哀”兩字,這和凈行中的裘盛戎先生的“裘派"唱法不相伯仲。
“楊派”最主要使用的是長腔,以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為圍繞中心,結合故事內容,使用演唱技巧將唱腔特點發揮出來,這些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出來了。
“楊派"通過長拖腔來突出念白特點,例如《武家坡》中的一句“軍營中好苦哇,哪里來的燈亮啊!將這13 個字慢慢吐字,以悠遠綿長地吐字效果將“中”“哇”“哪”"亮””啊”6 個字節奏性地演繹出來,讓觀眾能夠了解到該人物性格off 穩重優雅、大方冷靜。
現如今,楊派藝術風格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傳承下去。在電視京劇舞臺上也經常能看到李軍(來自上海)、于魁智(來自北京)、杜鎮杰(來自北京)以及張克(來自天津)等楊派的優秀技藝傳人,并且他們在不斷地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