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琳 魯迅美術學院
藝術繪畫語言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并通過不同藝術表現手法來體現藝術家的精神面貌和藝術追求。其中,“形”是繪畫創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是指用眼睛觀察物體的基本特征。
繪畫語言也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語言技巧。在不同藝術家眼里,他們對形的把握和用法也大不相同。藝術家若要暗示一種批判性或帶有激情的場面,如果運用具象的手法就很難把這種真實情感通過畫面傳遞給觀者,更難引起觀者的共鳴。因此,繪畫作品中出現了很多抽象變形的繪畫語言。藝術家在作品中借以隱喻地對要表達的事物在形體、畫面上進行不同形式的加工。其中,變形就是改變現實中物體的原本形象,也就是將物體變化成另外一種相似又不似的形態。藝術家在變形的繪畫作品中會創作出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我們日常所見的事物都可能變成從來沒有見過的樣貌。在既陌生又新奇的外表下,藝術家雖然用獨特的繪畫語言扭曲了事物的外表,但卻沒有改變事物的本質,只是以另一種有啟發性的形式,重新賦予事物新的真諦。
在運用變形手法時很多藝術家,會采用不同性質的張力來表現畫面類似“運動”的樣式。眾所周知,任何藝術作品中都不會存在所謂的“運動”樣式,而是會存在一種有方向的張力。這種張力可能是由中心向四周、從內部向外部的力,也可能是呈上升趨勢的引力、垂直向下的重力,還可能是單純的一種傾斜力,以此表現畫面的動感。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把累積于心的經驗融入作品,從而使作品具有“力”這種運動的感覺。同樣,觀者也會聯系自身的視覺經驗,把一個與運動有關聯的形象加入畫面中。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見到跳躍的人或傾瀉而下的瀑布,這種畫面會不自覺地讓觀者把畫面上帶有向上筆觸的線條或垂直筆觸的彩塊,當成是向上或向下的一種張力。
不同藝術作品中力的大小也不同,主體所產生的力量也不盡相同,進而帶給人的感覺也各不相同。藝術家應該在強調物體的“形”時,也要聯系其內在的含義,而作品帶來的動感恰恰取決于它所表達的內容,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畫面中無形的力。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20 世紀最受尊崇且最受爭議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繪畫藝術成功地打敗了現代的攝影技術,并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他利用大色塊平鋪的手法來確立背景,把人物形象扭曲重組,繪畫筆觸蒼勁有力,色彩厚重濃烈,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將人最為真實的一面赤裸裸地表現出來。
在培根的《頭像》作品中,他保留了頭部基本的形象特點,用感覺來組織這些肉體的變形,把不同模特的基本特征聯系起來,就好似一團拉扯的肉團。培根的畫面除了講述真實的故事,最能引人深刻探討的是使其畫面運轉的神秘力量,這種力量使整個畫面產生了一種無形的張力。他的肖像畫和三聯畫中似乎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對抗力,第一種是扭曲的形象突破自身而形成的扭轉力,第二種是客觀存在對它施加的力。例如,在他的《釘刑》中,畫面中懸掛著血淋淋的肉體,表現出了似乎有重力作用在其身上。他的作品《兩個人物的形體》中還存在著第三種力,兩個糾纏在一起的人體之間,產生了一種相互對抗的力。
在培根的作品中,除了我們能看見的有形的張力,還有一些無形的力。作品《教皇英諾森十世》中,張著嘴、尖叫著的教皇看起來很憤怒的樣子。培根用向下的筆觸一條一條地遮住了教皇叫喊的眼睛,教皇像是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制約著,而這種力量會讓他痛苦且無法控制。培根不屬于任何流派,他受不同畫家的影響,運用不同的繪畫技巧和獨特的繪畫語言,用自己的本能去創作,用認真的態度和自由的方式去作畫,而這樣的他卻最靠近真實,這也應該是現代藝術要保持的態度。
藝術創作中,需要注意的不僅僅是繪畫的筆觸或是媒介材料,更多的是藝術語言的表達。在利用繪畫語言時,藝術家會加入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和主觀意識,還有一些現代科技。這些可以構成各種形式的繪畫語言,使觀者能在藝術作品中更直觀地分析藝術家的藝術風格以及他們的藝術觀念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