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卉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5)
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關鍵階段,伴隨人類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競爭壓力日益加重,心理問題及社會問題愈發嚴重。當前,國內社會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特別是老年群體,由于空巢、病痛、年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會使老年群體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老年人群不但會發生生理功能下降的情況,而且腦部組織和身體肌肉也會漸漸退化,致使老年人群情感認知及情緒極端變化嚴重。首先,部分老年人對外界各類事物的關注喪失了熱情,甚至對新鮮事物具有不解及抵制心理,不愿意參加各種外界活動。其次,一些老年人對外界事物過于關注,而且會發生過度參與的情況,對于那些與自身價值認知不符的情況呈現出激烈反應,甚至還會發生情緒失控。眾所周知,老年人十分希望獲得外界的認同和尊重,但當前,很多家庭成員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老年人的內在想法,使得老年人倍感失落郁悶,進而導致其情緒變化多端。
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漸漸從社會主流地位轉變到邊緣角色,從繁忙復雜的工作崗位中脫離出來,閑暇時間不斷增多,使很多老年人均感到不適應,時常是無所事事,在此種情緒的不利影響下,他們極容易出現情緒低落,形成無用或是自我否定的消極思想。另外,在新時期背景下,老年人焦慮和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越來越明顯,主要由于多數老年人均會受到各類疾病的影響,針對不同病癥,他們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情緒反應,進而出現不同心理狀態。
一些老年人由于身體因素出行不便,使自己長期處在封閉環境中,難以接觸到其他人,無法尋找到溝通傾訴的對象,群體失落感明顯。加之客觀條件約束,其對新鮮事物接納能力有限,難以更好應用現代化通信工具,對外界信息了解甚少,不愿意和子女同住,孤苦無依,缺少有效溝通,其消極情緒無法宣泄,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孤獨無助之感,從而致使老年人社會化程度不斷降低。
農村心理學重視個體、村莊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性,注重將個體行為及心理放置在其處于的系統環境中展開闡述。農村老年人群心理服務主要內容,即是將改善農村環境為基準,保障老年人群心理衛生健康,將老年人群和村鎮環境放置在相同系統內,而老年人則屬于系統中的子系統。隨后,對系統內部影響農村老年人群心理發展的各種因素展開全面剖析,消除一切負面影響,從而為老年人群創造出良好和諧的生活環境。
心理健康具有動態平衡性特點,決定其服務提供必須是持續性的過程。當前,國內已存有心理結構,并將心理咨詢和心理康復作為主要服務內容,側重于心理產生問題后的恢復階段,無法構成預防、咨詢與康復完整的心理健康體系,難以保障心理衛生服務應有的連續性。但是農村地區提供的心理衛生健康服務,能以當地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為基準構成完善體系,強調預防問題、咨詢問題、康復及健康促進的共同發展。
農村老年群體心理健康服務,側重于心理問題產生前的預防性服務。一般運用三級預防理論:其一,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其二,及時調節并干預心理問題;其三,治療心理疾病。將農村地區老年人群心理健康衛生服務由傳統被動轉變成主動,以預防及優勢化理念為基礎,轉變原有坐等存在心理問題老年人上門尋求幫助的落后服務模式,積極自主在老年人群聚集的區域提供囊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詢及康復等多項服務,并主動為農村老年人營造良好和諧的生活環境。在農村地區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開展中,要做到未雨綢繆,明確預防大于治療的意義。
近幾年,各地農村地區開始加強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專業人員團隊建設,并獲得較好成效。但是,從現實情況而言,工業人員不足、能力良莠不齊、水平低是限制農村地區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開展的主要問題。當前,國內未能對相關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人員培育標準及資格進行明確認證。從整體數量方面而言,盡管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農村地區配置了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人員,但在很多經濟發展緩慢的農村地區中,心理健康與衛生服務工作基本上還處在空白階段。從質量角度而言,多數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人員均是兼職或是“半路出家”,未能接受過正規專業的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使得相關工作人員專業化程度較低,無法保證農村地區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有效開展。
近些年,人們越來越重視農村地區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相關管理人員對此項工作的了解和認同也在不斷提升,但事實上還有一些管理人員對此項工作缺少認識,仍然停滯在表面功夫的“行動哲學”上。一些農村地區推行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時,只增添服務,卻未能增加專業人員與相關設備。現階段,國家雖然越來越注重心理健康工作,并頒布相關政策,但農村地區心理健康服務仍然受到政策與資金的約束,推行起來非常困難。除此之外,農村地區老年人對心理健康與衛生服務雖然有一定了解,但只有部分老年人群接受過心理健康服務,甚至還有一些人對心理健康服務缺少正確認識,老年人知曉率極低,存在嚴重認知誤區。由此,要想有效解決此問題,必須提高對農村地區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視,加強其宣傳力度,將心理健康服務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以此保障農村地區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
自改革開放后,國內農村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衛生教育和輔導等工作獲得較好成效,然而在政策支持、機構建設以及專業人才培育等層面依舊存有諸多問題,具體呈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政策引導方面,在農村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衛生服務方面,國家相關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升。第二,社會參與方面。與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衛生方面有關的社會志愿者一般均集中在城鎮街道和社區,極少數人群會深入到農村地區農戶家中。第三,農村現狀方面。農村地區衛生院因缺少上級正確指導和扶持,專業優質人才短缺、資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使得老年人群心理健康工作職能落實不徹底,服務水平和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老年心理健康服務產業和社會其他產業存在極大差異,其具備一定特殊性。在我國宏觀政策的引導下,各地區可結合現實情況頒布激勵農村地區老年心理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的法規,合理運用自身特有條件和優勢,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還可做好示范作用,為落后地區提供寶貴經驗。首先,在財政稅收方面,地方政府應大力支持此服務業發展,對于投資該服務業的社會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或稅收獎勵。其次,鼓勵各種志愿服務機構加入農村老年心理健康服務發展中,對在服務過程中做出貢獻的個人與機構給予相應獎勵。通過政策支持和不斷努力,將城鎮與農村地區老年心理健康服務差距縮短。最后,將現代高新技術合理運用在此服務領域,根據互聯網、多媒體、智能終端等技術,構建全面、系統、專業的服務體系。除此之外,還應激勵社會高科技企業積極自主參與到農村老年心理健康服務發展中,使企業與地方各司其職、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從而推動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產業更好發展。
創建國家、省、縣、鎮四級服務體系,主要目標在于為農村地區老年人群體提供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服務,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從特定角度而言,衛生服務站是農村地區老年群體醫療養老以及心理健康服務不可缺少的組織,但當前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效能和作用。為了能夠有效解決此問題,可將鄉村衛生服務所作為農村地區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平臺,并增大相關投入,提高服務水平,是強化農村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的最佳途徑。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激勵心理健康專業優質人才進入到基層,做到入村、入戶,創建專業優質人才下沉機制,為農村地區衛生服務所提供專業人才。其次,強調省、市、區衛生服務所聯網工作,真正實現醫療信息資源的共享互通及優勢互補,創建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平臺。再次,明確心理健康服務專政的重要性,針對當地衛生服務所無法解決或處理的心理問題,應適當根據“向上級轉移”的手段加以解決。最后,注重資金與政策的傾斜,完善農村地區衛生服務站內部設施,提高衛生服務站整體水平,將其構建成農村地區老年人群的“心靈”家園,從而充分發揮衛生服務站的作用和效能。
現如今,國內正處在脫貧攻堅的重要階段,應注重農村區域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與當地脫貧攻堅的聯系性,以此為脫貧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心理支持。從實質角度而言,老年心理健康服務行業屬于一種事業,也是一種產業,不可將其簡單作為政府為農村老年人群提供的特殊服務事業,亦不可將其作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負擔,而應看到此服務業為地方性經濟發展以及改善民生發揮的重要作用。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和條件限制,一些農村區域不愿花費更多時間和金錢用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上,認為這是對當地財政資源的過度浪費。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對老年心理健康服務產業功能的了解,此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要將其作為培育地區新經濟增長點,推動社會治理發展的關鍵手段。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脫貧攻堅需要地方政府與社會力量的共同幫扶,不僅要發展具備地方性特點的產業經濟,而且還要發展將農村老年群體心理健康服務行業作為代表的服務業,共同實現物質脫貧與心理脫貧。
綜上所述,農村是老年人群生活的關鍵區域,做好老年人群心理健康衛生服務工作,是農村建設及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容,要大肆宣傳健康理念,動員社會全體人士關心愛護老年人,讓老年人始終保持健康心態,提升其生活水平,為創建和諧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