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倩 鹽城師范學院
“智慧教學”“線上教育”已成為高校課程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而在線上教學中,信息化教學是主流模式,也是構建線上師生交互平臺,有效推進各門課程教學實踐的重要手段。高校在“世界音樂”課程的教學組織與構建中,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打造高質量線上課堂,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這既充分體現了線上教學的輔助效果,又高效達成了“世界音樂”課程教學的多元目標[1]。
在展開“世界音樂”的信息化教學時,為了達到更好的綜合實施效果,教師可以嘗試提前給學生擬定具體的學習任務清單。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課堂知識的傳播質量常常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師生間的交互效果也會相應降低,因而指導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非常重要。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安排,提前給學生擬定學習任務清單,給學生提出具體的預習任務,讓學生事先熟悉學習內容,打造良好的教學開端,以此提升信息化教學的綜合效果。
根據“世界音樂”這門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可以在不同階段引導學生熟悉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特點。教師在提出具體預習任務時,可以指定一些相關曲目讓學生在網絡上聆聽,并詢問學生的感受,以此了解學生對相關專業樂理知識的吸收掌握程度。這樣才能更好地銜接線上和線下,讓課堂上信息化教學的推進工作更加順暢地進行,讓學生更高效地吸收和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
為了讓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收到更好的實施效果,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習方法的優化指導。教師可以從具體的課程出發,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的了解,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學法指導。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依據自身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障礙做歸納總結,鼓勵學生表達真實的學習感受,增強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交互。這些有益于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有益于構建開放化的音樂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比如,在給學生設定了具體的學習主題后,當學生進行自主預習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或學習材料,記錄學習疑點,以便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聽講。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自主預習時知識思維的碰撞火花,記錄瞬間的感受,以便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結合“世界音樂”這門課程的教學要求和培養方向,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線下廣泛收集聆聽各種音樂素材,讓學生基本熟悉各類音樂作品,拓寬學生知識的獲取渠道,打造開放的學習環境。有了這些學習基礎,當教師再在課堂上給學生做一些具體的樂理知識解讀時,學生理解起來會更加輕松,學習效率也會更高,這才是這門課程開展信息化教學要達到的效果。
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課程教學有更好的滲透效果,教師可以在不斷摸索與嘗試的背景下構建深度網絡課堂。這會讓學生在線上課堂學到更多知識,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素養,并讓課程教學的多元目標更好的達成。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給學生創設網絡交互空間,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學習感想與心得,讓“世界音樂”這門課程的學習趣味性更強,讓學生在不斷的交互過程中加深對各類音樂的理解力與感受力[2]。這對學生而言是更有價值的學習過程,會帶給學生更多實質性的收獲,使其提高學科能力。
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在班級群里展開學習討論、交流與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充分利用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困惑與認知矛盾來生成新的探究問題,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思考向更深層次引導,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例如,在講到某一類型的音樂作品時,學生對鑒賞和分析音樂作品特點的學習普遍存在困難,教師可以結合這個難點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習引導,解決學生存在的重點問題,構建學生學習的新思維方式,讓線上課堂產生更好的推進效果,讓信息化教學的預設目標可以更好地達成,讓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在具體開展“世界音樂”課程的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新的教學方法,有效構建信息化課堂,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教學的安排與設計。首先,教師要在音樂教學中實現聽和看的良好融合,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輔助音樂教學順利進行[3]。在采用信息化工具和媒介構建線上課堂時,雖然師生間的實時交互效果不如線下教學那么理想,但這種教學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一些優越性。在線上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渠道,引入大量課本中需要延伸的教學內容。不僅如此,教師可以優化聽與看的融合效果。在講到一些特定的音樂知識時,教師不僅可以給學生播放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還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給學生直接呈現一些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源。這會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樂作品背后蘊含的一些文化元素,加深學生的整體學習感受,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與綜合素養。
例如,在線上教授歐洲音樂時,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看有關基督教堂的風光影片或圖片,結合基督教“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觀念引導學生分析民間音樂中的三段體、三和弦、三度諧和及其他和“三”有關的音樂內容,以此加深他們對歐洲音樂的理解,使他們不僅知其然,還能夠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教師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不僅要找到一些相應的音樂素材,還要收集和音樂知識相關的背景資料,并通過合理的方式將其呈現給學生。這可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和學習感受,能夠更快地深化學生對特定音樂形態的認知,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培養。
讓學生對“世界音樂”課程有更深入的認識,有效實現中外結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作品的特點,這是教師教學的重點。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一些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音樂作品,以此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素養。另一方面,教師要開闊學生的視野,鼓勵和引導學生多接觸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音樂形態,感受不同風格音樂作品的差異,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隨著學生積累的音樂知識慢慢增多,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中外各種音樂作品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各種音樂作品的特點,豐富樂理知識,進一步提升音樂素養。
例如,阿拉伯國家和我國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的木卡姆有許多共同之處:(1)“木卡姆”一詞都具有調式意義;(2)都可以按照某一種調式組成套曲,套曲中的不同段落使用不同的固定節奏型;(3)每首“木卡姆”都有即興演奏、演唱的段落。學生若已經了解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的木卡姆,將會對學習阿拉伯的木卡姆、印度的格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在進行線上教學時,教師可以將二者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作品的異同。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線上學習群中進行交流分享,以此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實現課程教學的多元目標。
除了讓學生感知不同音樂形態和音樂作品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在“世界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取講奏結合的方式,以此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教授非洲音樂中的復節奏和復節拍時,在進行信息化教學時,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用手拍一種節奏,然后通過線上連接讓學生共同參與進來,如此學生會發現,大家一同合作后可以奏出極為復雜的鼓點。教授印度音樂的節拍節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手動和口念結合起來進行練習。
綜上所述,合理構建高校“世界音樂”課程信息化教學新模式,能增加線上音樂課堂的趣味性,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掌握更多樂理知識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