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建紅
(寧夏區委黨校,寧夏 銀川 750021)
“小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夢想。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中國始終堅持走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2021 年7 月1 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習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正確看待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總結其經驗,對于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
“小康”一詞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淀。在有記載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民勞》中,在這一篇章里,西周時期重臣召虎因為不滿周厲王的橫征暴斂、堵塞言路,勸誡周厲王要體恤民力,以安定國土?!睹駝凇饭? 節,開篇第一節便是“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思是:老百姓是多么辛苦啊,只希望獲得片刻安康,請國君愛護一下城中的老百姓吧,這樣才能夠讓國家安定。顯然,此處的“小康”和“勞”相對應,就是休養生息、幸福安康之意?!靶】怠弊钤绯霈F就表達的是中國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樸素愿望。
“小康”一詞第二次出現在古代文獻典籍里是成書于西漢的《禮記.禮運》篇中,這時的“小康”集中體現了傳統儒家治國理政思想的特點。在《禮記》中,“小康”與“大同”有了初次對照,把“小康”視為走向“大同”的必經之路,也是僅此于“大同”社會的理想狀態。即所謂,大同是大道之行,小康是大道即隱。后來,在東漢時期著名的儒學大師何休《春秋公羊解詁》中,直接明確把“大同”與“小康”作為儒家治國理想的最高目標和現實目標。“小康”比大同足足,比亂世有余。后來,魏源、龔自珍、康有為都對小康及大同進行了論述。可見,小康發軔于歷史深處,植根于人民向往。
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1919 年5 月4 日,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1921 年7 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天起就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中共一大綱領,15 條約700 字的綱領,為中國人民但所美好社會指明了方向。
在黨領導和創辦的刊物中,最早出現“小康”一詞的是在20 世紀30年代,黨的中央局機關報《斗爭》的一篇社論中說,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消滅法西斯蒂的統治,以便將來組織蘇聯那樣的集體農場,農民變為小康者。這是黨的文獻中最早出現的對“小康”的描述。
1949 年6 月,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寫下《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對中國古人向往的“大同社會”進行了分析,認為實現大同社會的根本途徑是: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涤袨閷懥舜笸瑫麤]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三個月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座大山被推翻,中國人民翻身得解放,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小康之路、大同之路有了堅強的政治保障。
1953年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初步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偉大構想。在發展路徑上,1964 年又提出了我國國民經濟“兩步走”發展戰略。從1953 年開始,全國經濟建設開始有計劃的在全國展開。雖然現代小康社會概念在改革開放前,在黨的文件中沒有正式提出來。但毛澤東的現代化理論被看作為現代小康社會思想的萌芽,其現代化實踐為小康社會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開始認真思考國家現代化發展藍圖,對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發展戰略進行了重新定位。在考察了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程度后認識到,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貧窮落后、底子稀薄的社會主義國家里,搞現代化建設,不能盲目制定過高目標,不能強求我國在20 世紀末達到日本、歐洲和美國,甚至第三世界中一些較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探索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道路,即“中國式的現代化”。
1979 年12 月6 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時談到: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現代化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在此,鄧小平首次用“小康”這一概念來描述未來20 多年中國社會發展藍圖,也是首次用“小康”來形容“中國式的現代化”?!靶】怠弊源顺蔀猷囆∑嚼碚摰闹匾M成部分。以“小康”這一流傳了幾千年的詞來確立中國社會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實際,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小康”概念一經提出,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快變成為全國上下的熱門詞。
隨后,國家對小康的認識和實踐進一步深化。1982 年黨的十二大報告里,全國工農業的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被正式作為20 世紀末的戰略目標確定下來。1983 年,考察蘇州后,把小康確定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 美元(1300 元)。1984 年3 月,同日本首相曾根康弘的會談中,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并對之進行了具體的闡釋,即“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 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986年,為了讓民眾進一步理解小康社會的內涵,鄧小平直白的對大家解釋:所謂小康社會,便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1987 年,黨的十三大報告確定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目標定位于溫飽,第二部定位于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部定位于基本實現現代化。鄧小平將他認為的第二步小康社會的實現看作“總體小康”
1984 年—1988 年,中國社會經歷了第一個發展高潮,年均經濟增速大于10%,198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就翻了一番,全國大部分地區實現了溫飽。
1992 年,黨的十四大報告再此肯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并提出了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加速推進中國小康社會的發展與現代化進程。1997 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要在新世紀頭十年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2000 年,中國完成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發展任務,順利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達到了總體小康水平,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2002 年,江澤民在黨的16 大報告中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提出要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總體小康是建設小康社會重要的階段性勝利。但是當時,總體上的小康水平是低標準的小康,是發展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
在總體小康社會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地區發展差異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改變,貧困人口數總量為數不少,人口數量與年齡結構失衡,在生態環境、自然環境等方面壓力不小,在經濟體制、科技創新、民主法治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推進與改革。在這個總體小康社會里,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進入新世紀,一方面要鞏固和提高現有的小康水平,另一方面要進行長期艱苦奮斗,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2002 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薄耙诳傮w小康的水平上集中力量建設一個經濟更加發達、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勇于創新并且善于創新、文化更為積極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殷實的全面小康社會,讓小康社會的成果惠及全國十幾億人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黨的文件形式被確立為中國社會在21 世紀的奮斗目標。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又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了進一步部署安排。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預示著中國社會不斷總體向好、奮發進取的大好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發展起來,中國人民穩步走上富裕安康之路,在創造中國奇跡的同時,也出現了發展中的煩惱。絕對貧困、生態環境崔瑞、民生保障和基礎設施薄弱,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存在。
2012 年11 月,黨的十八大在北京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掀開了實現小康夢的新篇章。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其內涵、要求、舉措都會發生改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全面”二字。黨的十八大以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第一,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第二,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第三,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
2014年12月,習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首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四個全面”并列。提出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處于引領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戰略舉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障。
2015 年金秋十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確認,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面小康進入了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的歷史時刻。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讓黨和國家未來五年的工作目標和方向更加明確,必須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創造性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卮鹆岁P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創新發展注重的是發展動力,協調發展注重的是發展平衡,綠色發展注重的是人與自然和諧,開放發展注重的是發展內外聯動,共享發展注重的是社會公平正義。這五大新發展理念實際上就是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量身定做的指導我們發展的指揮棒、紅綠燈。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偏向不脫軌,始終沿著黨中央的頂層設計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正確的發展。
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期。提出要建立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全面小康社會?!碧岢鲆獔詻Q打贏三大攻堅戰,提出堅定實施七大戰略舉措,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21 年7 月1 日,習總書記宣布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華民族千年夢想的實現,是我們黨對全國人民莊嚴承諾的兌現,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更是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起點。這一偉大壯舉,必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