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泰山學院旅游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自2019 年12 月以來,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使我們的學習、生活受到較大的影響。作為后疫情時代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人群密集的環境中,面臨著家鄉與學校之間的路途奔波,面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及復雜的人際交往,面臨著實習就業或者升學的種種現實問題,不可避免地產生心理陰影,擔心自己稍不注意就會被感染上,影響自己的學業、就業、個人身體健康及家庭成員等,因此部分學生在心理、行為等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如過于焦慮擔心、學習不專注、做惡夢等情況。本文將通過問卷調查、數據統計的方式,討論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出現的一些心理變化及相關問題,通過數據整理剖析出現相關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本次調查問卷主要面向泰安某高校在校大學生展開,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90 份,問題主要涉及:
1.個人基本情況:包括被調查者的性別、生源地是城市地區還是農村地區、過去一年的學業成績等;
2.后疫情時代心理健康情況:包括對疫情防護的重視程度、心理調控能力、心理狀態、生活信心等;
3.大學生心理問題源及解壓渠道:包括學業、就業、人際交往,經濟壓力等因素;
4.學校心理方面工作的開展情況:包括心理問題調節的有效措施等。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到基本情況為:被調查者中36.2%為男生,63.8%為女生;生源地情況為:有40.2%來自城市地區,有59.8%來自農村地區;過去一年的成績分布為2.36%為優秀,33.9%為良好,33.9%為中等,20.5%合格,9.4%為不合格。
對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數據統計,得到大部分大學生對疫情防控比較重視,但有39.3%的學生出現過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如焦慮、煩躁、緊張、擔心、著急等情緒。與疫情之前的狀態進行比較,后疫情時代的學生出現的負面情緒主要表現為學習工作不專注,焦慮不安,做事容易緊張著急,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生活迷茫等等。
在被調查者中,就調查者性別而言,男生出現負面情緒的比率為39.1%,略低于女生的比率39.5%。對生源地進行分析得到,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出現負面情緒的比例為34.2%,低于來自城市地區的學生出現負面情緒的比例46%。對不同學生成績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得到,學生成績一般以上的學生出現不同程度負面情緒的比例為41.6%,高于成績一般以下的學生的比例34.2%。還有極少數的同學表現為沉默寡言、不與任何同學及老師交流,內心極度封閉,每天處在惶恐不安之中等。
上述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自我完善與提高,學校、家庭、社會等必須合力找到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才有可能改善他們目前的心理狀況,讓他們健康成長,順利成才。因此認真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進一步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就尤為重要。
調查組對相關問卷調查繼續展開分析,結合國內外對重大事件對大學生的沖擊與影響的相關研究,我們設計了諸多相關問題(第一部分問題(3))的問卷調查進行討論。就大學生的壓力源如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經濟壓力、情感壓力、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進行分析討論,就社會、家庭、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給以分析。
1.學業壓力。我們對大學生產生眾多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對相關的數據進行統計整理,發現有31.5%的學生認為疫情對自己的學業有較大影響,大多同學認為不能像之前一樣隨心所欲正常上自習或者參加線下學習輔導等,導致學習效果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別是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學生或者假期經過中高風險地區的學生,每次假期過后不能按時回校學習,必須經過嚴格的隔離期及多次核酸檢測陰性方可返校。還有的同學在返校途中,由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對同路途的乘客的軌跡和身體狀況未知,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或者遇到確診、疑似、密接者等問題,也要經過嚴格的隔離措施和核酸檢測等。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與學業的順利進行,只有家校社會等助力學生心理發展,才能健康成長。
2.就業壓力。在被調查者中,有46%的學生對自己的將來就業產生了較大的恐懼。自2020 年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行業發生了新一輪的變化,原有的許多線下店被迫倒閉關門,傳統的某些行業也不能適應疫情常態化的發展需要,使得大學生就業變得艱難。而國家也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使得大學生的理想就業趨向與各行業的空缺崗位不太匹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增加了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心理負擔。雖然國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關的就業創業激勵政策,但對于大學生的心理沖擊仍然較大。
3.經濟壓力。大學生群體大多是依靠父母給與經濟資助的,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村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周末假期時間打工賺取一少部分收入貼補自己的日常生活,但由于疫情形勢的影響,不得不老實呆在學校,無法進行課后勤工儉學、社會實踐等,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講,經濟壓力還是較大的。數據顯示,產生負面情緒的學生中,有21%的學生來源于經濟壓力的。對于一些從偏遠農村考入城市的大學生們來說,經濟上的負擔遠比其他負擔更為沉重。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很多學生心理壓力大,產生自卑心理、焦慮心理、狹隘心理等。
4.情感壓力與人際交往壓力。新冠病毒肺炎打亂了人們以往的出行、聚會計劃,原來的面對面交流,很多情況下只能通過網絡交流,但溝通的效果遠沒有面對面的效果要好得多。由于受疫情影響,大學生無法正常到戶外郊游或者同學聚會,甚至是家庭聚會,心中的不良情緒長期積聚不能發泄,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正常的情感交流。特別是一些高校情侶,由于無法見面交流,情緒不穩定,導致很多大學情侶出現了情感危機,嚴重者出現了一些過激行為的發生。
5.原有心理問題嚴重。進入大學后,如何與周圍的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成為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由于每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閉鎖、羞怯、敏感和沖動,都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困難,從而產生困惑、焦慮等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沖突、交往恐怖、溝通不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生較為封閉,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弱。郁悶”、“無聊”等詞飄散在大學校園的角落里,成為個別人的口頭禪。誠然,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自我成材欲望非常強烈;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
6.家庭、社會、學校關注不夠。長期以來,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孩子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少,沒有真正體會到孩子的微妙心理變化,社會、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主要是疫情防控的教育,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導致了不良心理現象的發生。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對于出現負面情緒的學生的問卷調查中,進行了學生希望學校方面開展的心理工作進行調研。數據顯示,62%的被調查者表示學校內的心理健康工作包括心理健康調查;78%的被調查者表示校內的心理健康工作包括設立心理健康咨詢處;54%的被調查者表示校內的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開設相關的課程。
針對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合力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有效干預與疏導,讓他們成長成才。通過對后疫情時代背景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及深層次原因分析,作為承擔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的高等院校來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相關工作:
1.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成立學校、學院兩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知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疏導等多方面教育。同時成立大學生心理協會,不定期開展相關活動,通過網格化的管理與指導,共同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全員參與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委會、學院心委會定期召開輔導報告,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指導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開展工作。動員大學輔導員、班主任、心理素質教育課及思想政治課老師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對大學生心理變化及時介入、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動員任課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活動,全方位指導學生健康發展,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3.及時開展心理摸排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大學生身心愉悅,解除他們心中疑慮,全身心投入學習生活中。及時準確掌握疫情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變化及影響,心委會、學生社團通過組織各種心理教育專題和心理素質活動,及早干預疫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消極影響,使當代大學生正確面對疫情等類似應急事件的發生。通過心理健康節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同學們全面了解如何能形成健康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校院可設置線上線下心理咨詢室、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增設減壓站和心理宣泄室,開展心理教育專題講座活動,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心理輔導公眾號、心理工作室等形式,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調適。
4.及時干預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群體心理變化,多措并舉做好大學生心理干預和疏導工作,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提高心理問題預警工作效率。對心理變化摸排數據進行分析,分析疫情對當代大學生產生的應激反應,對心理危機事件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對個別重點人群多談心談話,分析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