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歡
“廣東音樂”是一個極富嶺南本土文化特色的樂種,是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具有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含義。讓本土非遺“廣東音樂”走進校園,是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條可行而重要的途徑,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嶺南優秀音樂文化。本文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育”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嶺南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推進嶺南非遺音樂文化在高校的傳承創新,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目前,高校非遺音樂師資力量欠缺,普及度較差,學生對廣東音樂的認知度低。高校是廣東音樂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文化應該傳承,但目前廣東音樂文化的傳播力度不大,在高校音樂教育中來看滲透得不夠深入。其一,關于廣東音樂進校的研究多為個體或局部研究,主要集中在廣東音樂本體的研究、對廣東傳統音樂文化發展方向和保護傳承的研究;其二,對課程開發和建設研究仍然不足,目前仍處于空白地位;其三,對研究層面不夠深入,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系統性研究,能夠用于指導實踐、具有意義與價值的成果較少?;诖耍疚囊远嘣囊曈蚝蛯W術視角,充分利用本地“廣東音樂”文化資源優勢,對“廣東音樂”如何在高校的活態傳承,以及具體傳承的路徑進行探討和研究。
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在高校的活態傳承,可以積累廣東音樂文化語言,發展嶺南音樂音感,增強學生對民族母語文化的價值認知度,培養本土文化的認同、接納和歸屬感,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同時,可以樹立正確的民族價值觀,增進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豐富學校傳統音樂文化教育,促進學校美育效果。
高校作為本土非遺音樂保護與傳承的切入點,應立足文化自覺、文化創造,在資源上共享地方文化成果,優化學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在理念上深化文化育人和全面育人,實現以文化引領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為充分發揮非遺“廣東音樂”在高校美育中的獨特功能和融合路徑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路徑,提高美育的實效性,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是人文素質教育改革的新舉措。
利用地方非遺音樂資源構建起具有區域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特征的傳承路徑,不僅體現出高校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作用,也增強了高校學校美育教師和學生強化服務社會意識,提升服務社會能力,有利于“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緊鄰廣東音樂的發源地沙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地方特色音樂文化資源,通過課內外、校內外系列改革創新的實驗探索與開發實踐,構建“四位一體”優秀傳統文化協同聯動育人模式,實現知行合一,在傳承和發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將嶺南音樂文化、嶺南傳統樂種“廣東音樂”、廣府文化納入全校綜合素質選修課程體系,進行常態化教學。構建校地、校企“協同育人”聯動課程開發體系,進一步拓展延伸優質美育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課程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在廣東音樂的曲目選擇上,選擇高校學生特點的曲目,主要以膾炙人口的曲目為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理論學習培養學生對廣東音樂文化的歷史脈絡、審美特征、非遺價值、傳承發展有了基本的認識,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欣賞。通過實踐學習,培養學生對廣東音樂演奏技巧的了解與掌握,使學生具有實踐運用的能力,在實踐中繼承并創新廣東音樂文化。課程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課堂,讓學生親身感受本土非遺音樂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的文化價值,增進學生對非遺音樂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保護意識、保護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校園的活態傳承關鍵在于學生,學校將藝術團和地方非遺文化緊密結合成立“廣東音樂”工作坊。工作坊依托大師工作室、課程教學,結合學生的需求和特點,聘請非遺傳承人擔任指導老師,發掘和培養“廣東音樂”樂器演奏特長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更直觀感受廣東音樂的藝術魅力,通過科學的技能訓練,排練廣東經典名曲,打造非遺品牌項目。通過參與各類校內外文藝活動、比賽活動,對“廣東音樂”非遺項目進行推廣,培養“新生力量”。
工作坊通過同齡朋輩藝術指導,以老帶新,教育效果明顯。除了常規課程訓練以外,日常訓練由各團長親自帶領,樂器小組長堅持利用課余時間每周對新成員進行兩次指導,通過專業、規范、長期的規律訓練,夯實藝術團員技能基礎,為本土非遺音樂的傳承和保護提供有力人才保障。除了參加各類文藝活動,圍繞嶺南音樂傳承開展,指導工作坊團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校外非遺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田野進行采風,通過采訪、錄像、攝影等方式開展調研活動,記錄“廣東音樂”在原生性文化環境中的傳承樣態,通過與廣東音樂傳承人的溝通與交流,更加深刻的理解的廣府地域文化特點,以及廣東音樂的歷史由來、藝術審美特點與傳承狀態,并將調研活動撰寫成調研報告,廣東音樂的傳承和研究做出貢獻。
學校依托“廣東音樂”特色課程建立校內傳承基地,成立何克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音樂)大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大師”——“非遺”傳承人在非遺音樂教學中起到的主導作用。同時,學校的美育教師也以“大師”為師,通過傳、幫、帶,使美育的教學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培養了學校自己的師資力量。與青蘿樂坊共建廣東音樂校內傳承基地。利用沙灣廣東音樂文化資源,建立沙灣廣東音樂館校外美育實踐活動基地,每學期帶領學生去沙灣廣東音樂館美育實踐基地開展沉浸式學習,搭載區域文化音樂傳承與高校教育對接平臺,共同推動非遺進高校的進程,以及廣東音樂的保護、傳承和推廣。以第二課堂作為依托,開展美育浸潤計劃,組織“廣東音樂”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延伸輻射服務社會功能,擴展廣東音樂藝術影響力,探索“廣東音樂”活躍城市文化的渠道與途徑。
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可寧牽頭,國家級、區級非遺傳承人、校內專任民樂老師共同建立穩定的、結構合理的“廣東音樂”校內活態傳承項目專兼職教師隊伍。目前,校內共有5名專兼職專業教師,都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定期邀請何克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音樂)大師指導“廣東音樂工作坊”排練工作,并聘請區級傳承人、沙灣青蘿樂坊創辦人張錦威作為兼職教師開設廣東音樂器樂訓練課,已逐步形成“課程教授、實地訓練、舞臺實踐”課內外、校內外的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積極推動師資研修培訓和科研工作,并邀請專家到校指導,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通過美育基本功、觀摩課、示范課等公開課比賽,以賽促教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技能。鼓勵教師積極“廣東音樂”相關課題申報工作,做好課題的計劃與研究過程的梳理、交流、實踐、反思、總結等,以期成長為本土非遺音樂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切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育人實踐,推動非遺教育走向深入。
為深入推進非遺音樂校內傳承工作,充分發揮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功能,建設集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培訓、交流于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實踐基地,內設具有專業的民族器樂訓練室、舞蹈室、合唱室、廣府文化體驗室、書法室、茶藝室等課室和容納上千人演藝大廳。教學設施配備充足,配備高胡、揚琴、椰胡、琵琶、笛子、中胡等30件廣東音樂五架頭樂器以及30架古箏。固定的教學和訓練場地為“廣東音樂”在校內的傳承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廣泛收集、整理廣東音樂資源,形成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適合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廣東音樂”資源庫。此外,明確廣東音樂資源的選材標準,深入廣東音樂發源地沙灣以及其他音樂館和音樂場所,制作非遺“廣東音樂”微課,內容包括廣東音的歷史與文化、名曲、廣東音樂樂器演奏技法,將傳統口傳身授以微課的形式通過線上課程、專題網站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拓展其傳播渠道,實現本土非遺音樂傳承的深度和效度,為音樂資源的保護研究與傳承創新探尋合理方法路徑。
課程以審美為主線,利用獨特的地緣優勢和民族資源優勢,制定廣東音樂校本課程實踐研究方案,實施過程中抓課程建設和課程研究,大力挖掘廣東音樂的課程教育資源,建立具有非遺傳承人、本校專職教師共同組成的課程開發研究小組,開發廣東音樂校本課程,做好頂層設計和完整的課程架構,制定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打造地域特色品牌課程??偨Y有效的實施策略和評價體系,形成相應的校本課程《傳承嶺南瑰寶——“廣東音樂”鑒賞》,建立起全方位、立體多維的美育課程教學體系,做到非遺音樂傳承保護和美育的“知行合一”。
廣東音樂文化中的情感教育,能激發學生對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深層的能動感受,通過課程建設以及獨特美育品牌項目建設,使學生可以近距離的接觸地方音樂,加深對嶺南音樂的感性認識,深入了解廣東音樂的美學意境,掌握傳統音樂的精髓,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更加了解嶺南、熱愛嶺南,普及和推本土音樂文化。同時,學生的人性品格也得到進一步升華,也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通過進課堂、進學校等形式讓同學們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時,積累嶺南音樂文化語言,可以讓學生從側面了解嶺南文化、民俗,增強學生對民族母語文化的價值認知度,培養本土文化的認同、接納和歸屬感,樹立愛國主義的情感,懂得如何更好地傳承并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和傳承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徑。
通過舉辦廣東音樂非遺展演活動,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音樂進校園賞析會、廣東音樂專題講座暨“勞模大師工匠”等系列講座,采取“現場講解+演奏示范+交流互動”現結合的形式,讓學生零距離、親身參與、親眼觀看感受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魅力,引導大學生認識非遺、參與非遺保護。通過承擔校迎新晚會、校園文化藝術節的表演活動,豐富第二課堂藝術實踐活動,不斷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校園民族文化氛圍,使學生更加深刻音樂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傳承與創新,豐富廣大師生校園文化生活、寓教于樂,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將“廣東音樂”引進高校音樂教育是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持續推動非遺音樂進校園活態傳承的常態化和規范化,通過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校內傳承模式,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僅能夠彌補高校美育和人文素養教育的單一性,還能夠拓展音樂藝術教育的內涵,使兩者達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傳承,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路徑提供范例,不斷推動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傳承中得以弘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