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瑤嬋 白菊仙 游凌翔 趙松林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海口 571101)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我國自1981年實施研究生教育以來,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創新人才,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我國研究生教育培養單位主要以高等院校和小部分科研院所為主。由于傳統觀念和體制制約等因素,雙方在教育模式上呈相對封閉狀態,高校的教育資源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為了進一步促進社會發展,圍繞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教育強國,國家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1]。隨后,各部委又相繼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等文件,要求研究生教育要深化開放合作,推進校所、校企協同,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元一體的合作培養模式。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要加強科研院所與高校合作,形成教研相長、協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國科技創新的科學和人才基礎”[2]。由此可見,聯合培養已成為一種推動教育創新、豐富培養模式和優化研究生培養體系的重要途徑和大勢所趨。
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主要包括高校與政府聯合培養、高校與高校聯合培養、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和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本文主要聚焦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當前,高校與科研院所開展聯合培養、科教融合的理念、運行機制、合作模式等已有較深入研究,然而有關聯培研究生開展“兩段式”培養,在科研院所進行實驗和論文研究期間的過程培養及日常管理質量提升路徑卻鮮有深入研究。
本文重點針對當前研究生培養和日常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旨在為提升聯合培養研究生教育質量及管理水平,實現學生、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發展的“三贏”局面,提出思考和建議。
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有許多優勢,具備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比如,綜合科研實力強,研究方向和學科特色鮮明,有條件為研究生提供豐富的實操資源以完善學科知識理論。研究生有更多機會到基地開展試驗,培養過程能夠充分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優勢, 讓他們在實踐中檢驗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由于聯合培養是一項涉及不同體系多個主體的系統工程,與傳統的培養模式相比具有更大的管理難度和更復雜的業務流程,在運行過程中還需不斷探索和改進人才培養和日常管理模式。
學術培養和創新動力來源于對學術的興趣。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學術培養方面存在一些天然不足,比如科研院所主要以科研工作為主,各單位普遍存在科研人力不足的情況,“導師”被科研人員當成兼職或副業;單一的學科環境,使研究生的學術視野以及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學生規模小,雖然教育資源相對集中,但也存在學術培養氛圍不濃厚,缺乏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等不利于激發研究生學術興趣的客觀因素。因此,培養單位對學術氛圍的營造,導師對“教書育人”這一使命的認知程度,在培養過程中傾注的時間和精力、指導方式的多元化就成為影響研究生學術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
目前,科研院所對研究生的教育培養和學術氛圍營造手段還比較單一,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1)導師定期召開課題小組會議,聽取研究生實驗進展、學習總結和下一步計劃。(2)舉辦學術論壇。定期組織研究生學術論壇和各類學術報告,對優秀報告進行評選,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學術交流。
總體來看,研究生過程培養的效果和質量主要取決于導師,因此個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從導師培養學生的動力機制來看,除了獲得社會榮譽、提升教學能力和培養資歷等非物質形態資本外,獲得培養績效收益、尋求科研助手等也是重要的價值訴求。當部分導師把尋求科研勞動力擺在研究生培養動力首位時,難免造成對培養過程的敷衍和忽視。
研究生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管理、考核激勵、檔案管理等。許多科研院所未設置獨立的研究生管理部門,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掛靠在科研管理部門,由一名工作人員兼任輔導員,研究生管理隊伍存在較大不穩定性。
(1)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導師為主,大多數學生黨員的黨組織關系未從學校轉出,日常黨組織生活納入導師所在支部管理。部分研究所在單位層面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輔助管理。例如,黨委辦公室指導成立臨時研究生黨、團組織,接納研究生黨員、團員參加支部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較大隨意性。
(2)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大多年資尚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采用聯合培養的形式,學生來自不同高校,在異鄉求學生活,能依靠的組織有限。加上活動空間和時間相對獨立,這些因素均使得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至關重要又困難重重。目前,導師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的作用不明顯。大多數導師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關心缺失,難以滿足現階段社會和高校的高標準要求和研究生的實際心理需求。
(3)安全保障。研究生安全保障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為研究生購買人身意外保險;2)進行入學安全培訓、實驗前安全培訓、日常安全培訓等安全教育;3)不定期開展宿舍安全、實驗室安全檢查,并根據檢查情況予以獎懲;4)在實驗室、自習室、實驗基地等研究生高頻活動場所安排老師輪流值班確保學生安全。
(4)考核激勵。一些科研院所正在探索將考核激勵作為促進研究生自我管理和成長的抓手,通過等級評價、頒發獎學金等方式,促進研究生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開展優秀畢業生評選,將學習態度、組織紀律、實驗記錄、科研能力等因素納入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此外,注重研究生日常表現,并據此設立精神文明獎學金、社會實踐獎學金、優秀班干部獎學金等。
(5)檔案管理。研究生學籍檔案主要由高校統一管理,因此在過往的聯培歷史中,科研單位在收集保存研究生培養過程檔案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部分研究生檔案缺失情況嚴重。
(6)研究生自治。研究生會是溝通研究生與聯培單位管理部門、導師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它不僅能夠黏合同學間的距離,還會對單位的整體學風建設產生積極推動作用。但目前許多培養單位的研究生組織機構職能還不完善,研究生會起到的作用有限,多數還停留在轉發單位通知、作為學生代表出席相關會議等層面。
“母校情節”是學校留給學生一筆永久的精神財富。高校的校園環境、同學之誼、社團文化等構筑起了一道與外界的天然屏障,形成每個高校獨特的校園文化。長期浸潤在校園文化中,歸屬感和母校情節漸漸在學生心中扎根。在畢業后既是滿天下的桃李,也是高校的代言人和良好形象的傳聲筒。然而,科研院所難以具備高校得天獨厚的校園環境,為了盡可能減少學生心理層面在異地生活和學習的“水土不服”,許多培養單位近年來把營造“校園文化”,留住學生的歸屬感作為一項重點工作。
(1)開學典禮。雖然聯培研究生到聯培單位的時間不統一,專業、學位類型、學制等也不盡相同,但開學典禮在高校是吹響新的學習歷程的號角,對學生來說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和儀式感。在開學典禮上,通過介紹單位發展歷史與現狀,宣講相關規章制度,加深學生對培養單位的了解與認同。
(2)文化生活。組織研究生參與職工文藝晚會、趣味運動會、集體勞動等,但專門針對研究生開展的活動不多,培養單位科研條件一流,但文化生活相對單調。
以科技合作為紐帶,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強與高校合作,從傳統的“要學生”逐漸向“科產教”融合發展、互利共贏轉變。探索與高校建立“科創育人聯合體”培養模式,雙方瞄準重大科技問題,成立若干“科創育人聯合體”,每個聯合體下設重點研究課題,由研究所和高校二級學院分別投入專家開展聯合攻關。同時,將研究生指標長期持續投入到重點研究課題中,將研究生聯合培養與科研合作緊密結合,形成穩定的“科創育人”聯合機制。在持續攻關重大科技問題的同時,既保證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能夠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又使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能夠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團隊,盡可能與更多同學進行科研交流和思想碰撞,包括同一導師的研究生、同一“科創育人聯合體”其他導師的研究生等。
(1)學術交流。搭建各類學術交流平臺,與合作高校聯合組織學術論壇,加強學術交流,營造科研環境,量化學生在研究所內參加學術報告和作報告的次數,實行學術報告“打卡”制度。定期邀請優秀畢業生回研究所進行經驗交流,分享科研心得。
(2)導師過程指導監督。用制度固化導師組務會制度,及時聽取研究生學術工作進展和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過程監督,做好研究生教育質量持續跟蹤反饋,優先保障優秀學位論文導師招生指標。
(3)建立以學生獲得感為檢驗標準的評價體系,用考核倒逼導師重視培養過程。在學生離校前開展導師與培養單位滿意度測評,將評價結果作為導師招生、推薦參加其他高校導師資格遴選的重要依據。
(1)管理隊伍建設。聯合培養研究生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從研究生招生到培養,不僅涉及與高校溝通,同時需要理順與科研院所不同職能部門的關系。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管理到學生交流平臺搭建等工作都有賴于研究生管理人員,工作難度大、任務重。因此,加強研究生管理隊伍教育培訓,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增強敬業精神,強化服務意識,赴合作高校開展座談交流,對提升研究生管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2)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強化導師崗前培訓,引入導師年度考核機制,將思政教育作為考核指標;構建“研究所—團隊負責人—導師”的三級思政教育考評體系,明確全面培養責任。除了導師和研究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外,導師所在團隊的負責人也應承擔研究生思政兼職輔導員的責任,把團隊所有研究生凝聚在一起,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將非黨員一并納入導師所在支部,思政教育與科研業務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
(3)建立研究生檔案庫。研究生在聯培單位學習期間的過程檔案不納入研究生個人學籍檔案,比如實驗記錄本、畢業論文等,但這些材料對聯合培養單位來說是培養歷史的記載和見證。明確研究生檔案歸檔類型,建立研究生檔案庫,一方面可以保存歷史,另一方面也是推動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向精細化、專業化、規范化邁出的重要一步。
(1)健全研究生自治組織。完善機構職能,充分發揮研究生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在經費上給予研究生會支持。通過組建各類社團,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學術、文藝、體育等活動,塑造研究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增進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研究生的感情,為研究生建立同學之誼創造條件。
(2)建立畢業校友數據庫。校友是單位聯系社會的紐帶,是單位“擴影響”的傳聲筒。培養單位可充分利用校友資源,以感情為紐帶保持聯系,在單位慶典或其他節日邀請校友代表參加,為增強研究生凝聚力,擴大單位影響力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