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磊
(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天津 300371)
2020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辦,強調“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在長期的實踐生活中,我們的社會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人才。在新時代下,工匠精神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它蘊含的崇高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仍然給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以巨大的精神指引。
在我們的記憶中,工匠是與我們日常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職業。工匠們精湛技藝的背后是他們多年的辛勞付出、不斷鉆研、精益求精。在我們的記憶中,他們干一行愛一行,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書寫著行行出狀元的傳奇。一般來說,工匠們對于做工的細節都精益求精,嚴格要求,追求突破個人極限的極致和完美。正是在各行各業有了這些值得尊敬的工匠師傅,才推動了我國制造行業的長足發展。精益求精、嚴于律己、追求完美的精神,成就了行業發展的強勁動力。這背后,也是他們崇高的職業道德使然,不糊弄、不湊合,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其精神長久造福于世人。
雖然傳統的工匠行業沒落了很多,但是屬于個人的工匠精神卻流傳于世。從個人層面,人人都會參與工作和國家假設。工作中應當具備什么精神,直接關系到工作的成果如何、個人成就怎樣。從根源上來說,能成就行業傳奇的工匠精神,是一種認真、負責、愛崗、敬業精神。任何行業的參與個體都成千上萬。如果僅僅是把工作當成賺錢養家的工具,那個人就很難達到獲得精湛的技藝。反之,如果能干一行愛一行,在工作中樹立對從事職業的喜愛,對行業工作的敬畏、對個人工作成果的負責、對工作中遇到困難的堅強克服,那才能有希望成為受人尊敬的工匠。成為工匠也不是一勞永逸,職業發展中還要審時度勢、發展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把本職工作做的有聲有色,令人尊敬。
我國雖然處于實現民族復興的發展階段,各行各業都在飛速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大而不強的制造業和不夠響亮的產品品牌,都說明我們在自主創新能力、精益求精的技藝打磨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些都與我們提到的工匠精神息息相關。所以,雖然傳統工匠職業很多已沒落,但傳奇的工匠精神仍然給我們以指引。
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計劃》,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的目標[1]。近幾年,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人工智能學科或人工智能學院,為國家和緊缺行業輸送了大量的人工智能人才。但因為成立時間略短,課程設置和培養計劃不夠完善,還需要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例如,很多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實用性不足。人工智能學科的成立大多是從以前的計算機、智能科學與技術、自動化等學科分離、融合而來[2]。這樣的現實情形下,很多人工智能類課程設置不夠系統和全面[3]。因為涉及的知識龐雜,受課時所限,很多課程往往需要把知識高度濃縮,濃縮到甚至只能到高級科普的程度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需要很多知識融會貫通,只學一兩門課遠遠不能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只有保證每個專業擁有足夠的專業課程,才能給人工智能專業的學生打下深厚的專業基礎。怎樣在本科階段給學生打好基礎,在智能學科的人才培養中,是面臨的重要課題。除此以外,人工智能類課程大多講授經典的模型、算法等知識,缺乏對學生學以致用的引導[4]。
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領域論文發表量占據世界第一,但事實上該領域的頂尖人才仍然稀缺。在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208位院士中,中國籍僅占4席。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里核心和原創的貢獻欠缺,基礎性、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那么在人工智能學科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對于學生在這方面的訓練還是重中之重。原創性的創新能力離不開扎實、穩健的理論知識積累。略枯燥的理論知識,掌握得了和掌握得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學生耐得住寒窗苦讀的寂寞,和用心鉆研的刻苦精神[5-6]。
所以,將傳統技藝里的工匠精神融入到人工智能學科人才的培養中,是值得去探索和用心設計的教學實踐。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社會的快速發展容易誤導年輕人心浮氣躁,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短暫的眼前的利益,從而忽略了自身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要結合工匠精神開展如下兩方面的探索。
(1)結合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傳統的工匠精神。面對自己選擇的專業和課程,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地把知識學會學透。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就要踏實刻苦地把從事這個行業的基本功打好。大學的課程不同于高中課程,難度增加,課時有限,覆蓋面廣,想要學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引導學生樹立吃苦耐勞的品質,不能總對課程產生畏難情緒。任何課程,只要用心去鉆研,總能有機會掌握其要領。
(2)在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可以適當提供給學生課堂知識和實際應用的橋梁。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提出一些來源于實際問題的案例分析,在分析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以及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以致用的能力。另外,有條件的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與本課程相關聯的學科競賽,引導學生參與。通過這種實踐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高。其實不只是動手能力,其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能得到鍛煉。這樣的教學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課程應用性不強的弊端。
我們以人工智能學院背景下,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高能力、高科技人才為目標,做了一些教學探索。如何培養具備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傳統的工匠精神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發和指引。在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可以從思政的角度入手,適時地引入工匠精神的教育。這有助于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在課堂實踐中,多角度多渠道地鍛煉人工智能學科人才的動手能力、學以致用能力,為培養高素質的科技人才提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