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 李琦 周靜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口腔系,河北 滄州 061000)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以來,新發展理念作為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家改革發展的新戰略、新理念、新思想。這一理念已被廣泛應用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等領域,這是一個全面性、時代性的跨越。新發展理念是從何而來、如何而來的,習總書記給出了明確答案。他指出,新發展理念是我國在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基礎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而提出來的。由此可見,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未來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全局的思想解放和理念變革。
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首先,思政理論課過于注重面向學生傳播思政理論內容,并未真正考慮大學生個體需求及所學專業性質特征,導致學生對于思政理論課產生了抵觸與反感之情。其次,通識類課程與專業課程授課教師在課堂中通常注重“教書”,忽略“育人”作用的發揮,鮮少有授課教師在課程知識講解中滲透情感與靈魂,造成學生對于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學習熱情不足,產生價值觀念動搖的問題。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并未建立互補與交叉的關系,未形成育人合力。而將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實施的新途徑,可有效整合校內思政教育資源,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以及親和力,豐富通識類課程與專業課程知識內容,使教育手段更為多樣化,課堂環境體現濃厚的人文關懷,真正擺脫以往思政教育工作孤島的尷尬局面,建構教育共同體,真正發揮立德樹人功能。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實現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的實際需要。在實際教學的環節中,注重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其中,以此感受文化自信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當前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而將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是提升高校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以此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以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提供文化支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正面臨諸多繁雜且艱巨的任務,若想真正完成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歷史任務,與堅定黨的領導、民眾艱苦奮斗以及各領域專業人才息息相關。而當代大學生群體便是日后社會各領域的專業人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我國所面對的新時期歷史任務的落實與大學生群體綜合素養高低正相關。大學生綜合素質涵蓋思政素質、能力素質、道德素質、身體與心理素質,以及文化素質等,其中道德素質與思政素質在學生個體綜合素質體系中占據主要地位。德乃做人之本,我國高等院校的本質任務便是育人,而這就要求學校應基于對歷史負責、對時代負責的態度,充分認知與掌握當下立德樹人的根本內涵,將德育視作育人的首要任務。以課程思政為基準,實施思政教育工作,旨在提升學生道德素質與思政素質,落實國家新時期的建設與發展任務。
相關研究表明,課程思政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問題呈現在教師這一教育主體身上,主要包括兩個層面,即認知層面與能力層面。首先,認知層面。部分教師并未清晰掌握課程思政、思政課程之間構建協同育人體系的現實意義,并未將立德樹人視作自身本職工作加以推進,部分思政教師存在心態浮躁、信念不堅定以及急功近利的問題,在課堂教育中存在敷衍了事的情況,在育人工作中時常體現出失職的情況。部分通識類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師在情感維度缺乏對于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在實踐行動層面積極性不足,并表現出思政教育與己無關的態度,認為思政教育工作應由輔導員、思政教師與班主任承擔,從而將課程思政視作自身本職之外的工作,忽略其應肩負的育人職責,缺乏強烈的課程育人意識。其次,能力層面。無論是通識類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師,還是思政教師,均普遍存在教育能力不足的問題。基于思政教師視角而言,主要體現在部分教師教育理論薄弱,對于問題難以深度講解與剖析,無法基于內心深處使學生們信服,更有甚者缺乏理論基礎且以高深的形象為學生制造所謂的學術性語言,使簡單問題過于復雜化。基于通識類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師視角而言,主要表現在部分教師盡管具有課程思政育人觀念,但是知識儲備量不足,部分教師雖勇于挑戰,但卻因為對于課程思政本質內涵缺乏深度了解,在課堂教學中簡單地融入思政內容,引發學生的反感。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雖然有一定的改變,但區別不大,仍然采用“填鴨式”教育,教育者主導講臺,按照書本的章節,給學生灌輸。通過考試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但是關鍵在于,這種模式并沒有與實踐聯系起來,受教育者只是為了考試,去機械的學習理念。并沒有從心底里去認同。這就很影響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校園教育模式的落后,與新媒體時代的蓬勃發展形成了對比,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廣泛性和海量性,沖擊著高校舊的教育模式。抖音,微博,貼吧等app 已經成為思想文化的創造地和輿論的展示臺,全方位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的三觀,但同時教育模式與信息存在信息延遲,導致傳統舊的教育不能及時引導學生,使得魚龍混雜的信息對三觀尚未成熟的高校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甚至背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者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優秀的教育者應該具有各方面良好的素質,才能去引導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近年來,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其自身素質。很多較為年長的教師沒有意識到新媒體環境對高校的沖擊,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為社會培養人才,要緊貼社會的發展,不斷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發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面對社會。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識的授課與社會存在脫節,甚至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受教育者也是為了考試,雙方并沒有精神上的溝通,教育者也沒有真正領悟到。
高校思政理論課的開設,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層面的引導,通過價值觀的導入,為學生建構一個全新的理論基礎,以此來保證學生思想層面的縱向拓展。教師作為思政教學工作中的一個知識傳輸載體,通過理論性、規范性的教導,令學生自身知識體系與政治思想教育體系相結合。為此,必須對思政教育的專業教師進行職業素養層面的培訓,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增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責任感,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情感的真實流露實現理論化傳輸,提高整個思政教育工作的滲透能力,保證對學生的思想體系進行規范化引導。從課程思政的教育拓展形式來看,在其他專業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的理論性傳輸,其可有效保障整個高校教育體系為思想政治理論建設提供一個載體,進而對思政價值進行全面滲透。為此,必須提高其他專業教師的思想儲備能力,保證思政理論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之間形成一個共生式教育體系,令思政教育理論在學生知識體系中進行一個自然過渡,以此來增強思想教育理論在教育體系中的耦合性價值。
高校要將文化育人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就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從發展規劃、政策制定等方面著手,鼓勵校內專家學者開展文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例如,設立相關研究專項,給予經費支持;組織專門人才,成立研究中心;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舉辦研討會等方式。黑龍江工程學院深入開展工程文化研究,成立工程文化教育中心,開展工程文化教育研究,出版了相關著作。學校還召開了工程文化教育研討會,發揮專家組在工程文化教育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并在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研討會上交流工程文化建設經驗。學校開展了多項與工程文化研究相關的國家級、省級、校級社會科學及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日趨緊密,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當前,在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高校正以開放發展理念的嶄新視野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涵、新方式、新要求。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多與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緊密相連,現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則與新時代緊密相連,不僅蘊含著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而且還囊括新時代的新內涵和新理念。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環境、新形勢和新問題,需要我們站在人類整體的視野和全球意識的范圍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在高度開放的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強化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教育,也要具備更高的國際視野和更廣的空間格局,培養大學生的寬廣視野和全球意識。因此,高校需要進一步開拓國際視野,加強與其他國家高校的溝通與交流,吸收和借鑒不同文明的優秀文化成果,增強學生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的意識和自覺承擔國際責任的能力。
綜上所述,落實由以往思政課程教育向課程思政育人的轉化,是新時期對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創新提出的全新要求,亦是高校實現新時期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通過完善頂層設計,構建課程思政育人的長效機制,最大程度發揮高校各院系在課程思政體系構建中的積極性,將課程思政育人思想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