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晴
(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體系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水平的期望和要求上,更加明顯和持久。如今,“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不再僅僅以提高學生的專業音樂技能為核心,已成為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手段。以熱愛的公共音樂課程教育為媒介,進行思想道德滲透和思政育人,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精神力量的現實途徑。
調查發現,高校大學生對音樂的喜愛程度不一,關鍵的主觀因素反映在快樂的心情、發展趨勢、個人愛好、內心的陶醉和欣賞能力得提高上。但是,有必要為大學設置公共音樂。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與愛好完全不同,這反映在學生喜歡音樂,但不愿參加音樂欣賞課程活動的事實上??梢哉f,這種問題是思政教育信息化發展中一直存在的普遍問題。音樂教育老師需要考慮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內容是主要原因。盡管一些高校已經開設音樂課程并將其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將其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中,但學生必須完成學分,對于音樂學習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沒有標準的實施意見。教師經常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愛好編寫課堂教學材料,甚至沒有結合參考文獻來編寫。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案和教學課件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原有的內容,無法實現創新。一些高校仍然有不同老師開設的公開音樂課程,盡管它們不同,但課程的內容與專業知識重疊,并且缺乏系統性和學習與培訓的連續性。反復學習和訓練公共音樂專業知識,導致時間和人力資源的消耗,并降低了學生對音樂課程內容的自學能力。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普通高校學生的普遍現象是音樂理論知識的存儲量低,音樂欣賞和音樂素養的發展不均衡。例如,在演唱和記譜法上,他們通常沒有很強的工作能力,缺乏適當的節奏認知能力。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和欣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學校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通過加強公共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和課余生活,深化學生身心健康的情感體驗,而且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但如今高校還存在大學生公共音樂課程知識儲備不足,審美能力不一的問題。
如今,大多數高校講師來自音樂學院的技術專業,他們具有很強的專業音樂技能。眾所周知,擔任大學教師和其他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課程教師總數很少,盡管一些具有雙重資格的教師曾擔任過教育主任,但為了更好地評估專業職稱,他們通常會用更短的時間學習,在發展思想政治教學和管理學生方面幾乎沒有經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技術和專業范圍內發展教師道德素養,或者專門指導俱樂部活動和培訓的開展,參加各種表演和比賽。采取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音樂專業技能和素養,很容易忽略對學生的正確指導和公共音樂教育,這是大學顧問、教學主管和教師的責任。思想政治課教師往往在課堂教學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有時候,盡管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選民教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單一的,缺乏公共音樂學科的課堂教學。
高校公共音樂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專業音樂知識和傳播造型藝術的媒介,而且具有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教師對“課程思想政治”核心概念的認識和縱橫比決定了課堂教學中“公共音樂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及時性以及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學作用的實際效果。高校應樹立“以音樂為本”的核心理念,高度重視“高校公共音樂課程中思政育人”的作用,將音樂審美教育、基礎文化教育和德育的多樣性整合到思政教育中,實現高校公共音樂課程中思政育人專業知識和工作轉移能力的雙重發展,正確地指導高校公共音樂課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首先,有必要確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內容,課堂教學和思政育人以專業知識教學為基礎,加強對工作能力的塑造,然后實現使用價值水平的提升。然后,在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綜合設計方案中,必須實現知識與行動的統一,與“課程思想政治”的總體目標和道德工作教育能力相協調,在專業知識的轉移,教學要素的聯系,以及知識與行為的整合方面做好相關工作。
大學生音樂素養和音樂綜合能力的塑造和提高,與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施,以及與在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發揮的實際作用直接相關。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在音樂藝術教育行業中也存在差異。一些學生來自農村或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由于學習壓力大,這些學生對公共音樂教育的了解甚少,結果,這些學生的音樂強度較弱、自學能力較低,音樂素養也不盡相同。他們很難消化和理解自己在大學中學到的音樂理論知識。如何激發學生對公共音樂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思政知識水平和音樂素養,并在教學方面取得優異的成績?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制定教學課堂計劃,整合新的現代音樂教育方法,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技巧,激發自己學習音樂的興趣,增加音樂知識儲備量,提高音樂素養。
基于公共音樂教育課程內容,教師必須勇于探索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音樂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充分探索公共音樂教育中包含的德育要素,將專業公共音樂知識融入思想政治教學中。高校公共音樂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內容為導向,以實踐活動開展為導向,開拓創新,獲取公共音樂課程內容和思政教學資源,改變單一教材的結構,保持傳統風格,促進自主創新,彰顯高校音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使用價值。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運用教材內容,進行課堂實踐教學,執行課堂教學日常任務的能力。教師高超的工作能力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果。因此,除提高教學能力外,教師還應注意音樂專業知識和思政知識地集中學習,將德育納入自身的發展體系中,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書育人的核心觀念,搭建思想政治服務平臺,促進課堂教學自主創新,探索教書育人的要素,最終以公共音樂教育為媒介,促進知識結構向價值觀念的轉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此外,學生可以對公共音樂有一個難忘的印象,并可以感受到思想育人所產生的能量。
總的來說,在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始終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全面貫徹德育的基本方針,以思政育人為主要目標,實現公共音樂教學和思政育人的改革與創新,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綜合公共音樂知識課堂教學的有機統一,促進學生道德素質、智力、體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