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龍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鋼琴最初源自歐洲,在經過多年發展后逐漸傳入我國,并成為最受歡迎的樂器之一。隨著國內外鋼琴演奏活動、比賽興起,對鋼琴演奏提出更高要求,觸鍵技能技巧得到完善。不同觸鍵角度、速度會影響音色效果,觸鍵是專業鋼琴演奏者必須具備的入門技能,需做到準確、一步到位才能演奏出適宜音色。同時,這也對演奏者演奏水平提出明確要求,演奏者需意識到觸鍵技巧與音色效果關系,在平時練習中需提高心理調適能力,根據演奏需求使用觸鍵技巧,在演奏中不斷積累經驗。
在鋼琴演奏過程中,觸鍵和音色間一直有著必然聯系,多種觸鍵因素都會影響音色,比如,當演奏者觸鍵角度不同時演奏出的音色存在較大差異。可以將觸鍵角度分為大角度與小角度兩種,其中,大角度包括高抬指、半抬指、手指貼鍵等方式,小角度包括手臂帶動、抬手指與不抬指等方式[1]。當采用高抬指觸鍵方式時,演奏者手指與琴鍵之間需保持適當高度,演奏者需全身放松,肩膀、手腕及手臂間有機配合,在適當高度下自然落至琴鍵上。這種觸鍵方式形成的最大角度能演奏出金石之音,比如,貝多芬《黎明》第一章節便采用這種觸鍵方式。半抬指觸鍵顧名思義就是演奏者將手部抬到半高位置再落至琴鍵上,與高抬指觸鍵方式相比,半抬指觸鍵高度應低于高抬指觸鍵,可以彈奏出較清脆明亮的音色。在大部分古典風格作品中較常見,比如,莫扎特協奏曲K488 中大部分樂句都涉及該大角度觸鍵方式。手指貼鍵方式雖然也是大角度觸鍵,但與高抬指區別在于演奏者手部不需要和琴鍵保持適當距離,直接通過關節發力演奏音色。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大大縮短演奏時長,還能有效提高演奏速度,可演奏出具有色彩變化的音色。
當觸鍵角度較大時彈奏出的音色往往更具穿透性,如果要想彈奏出較渾厚、悠長的音色,便可適當調整演奏者手部與琴鍵角度,當角度逐漸變小后演奏出的音色效果更加溫柔。觸鍵角度大小發生變化后,演奏著手部與琴鍵接觸位置也會有所調整,從原本指尖觸鍵轉變為指腹觸鍵,琴槌擊弦力量隨之得以改變,進而使鋼琴發出不一樣的音色。在利用手臂帶動手指發力觸鍵時,演奏者需協調手臂與手指關系,使手指迅速找到最適合的觸鍵角度,可從中獲得比較豐滿、深沉的音色。抬手指觸鍵方式雖然也需與琴鍵保持適當距離,但形成的角大小應低于九十度,演奏者在抬手指時必須瞄準琴鍵位置,以最小角度準確落到琴鍵上。在使用不抬指觸鍵方式時,演奏者手部并沒有抬手指行為,主要發力點為手指關節。在正式演奏前,演奏者將手指與琴鍵輕輕接觸可以彈奏出柔和音色,這種方式在眾多浪漫主義風格作品中較常用。
觸鍵速度快慢也會直接影響鋼琴音色。觸鍵速度越快音色沖擊更強。當觸鍵速度越快時,琴槌出現大幅度振動,琴弦也隨之變得劇烈,發出的音色更強烈。相反,當觸鍵速度越慢時,琴槌感受到的振動幅度較小,琴弦變動較弱,發出的音色更柔和。在琴鍵質量相同前提下,差異化觸鍵速度能使琴鍵感受多樣化動量,最終發出多元化音色。在實際演奏過程中,若演奏者觸鍵速度較快可以演奏出較明亮、激烈的音色,相反,若觸鍵速度較慢則可以獲得較悠長、溫柔的音色[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所有鋼琴在生產時都有設置最高限值,為延長鋼琴壽命,在觸鍵時需掌握適宜速度快慢,當超出最大承受值后便會破壞鋼琴。因此,演奏者可結合鋼琴作品所需情緒、情感色彩合理控制觸鍵速度,確保觸鍵速度與作品所需音色相符。根據觸鍵速度不同產生的音色效果,在演奏旋律風格較溫柔、延綿的曲子時可適當放慢觸鍵速度,在演奏風格激昂的曲子時則應適當加快觸鍵速度,根據曲子觸鍵需要實時調整觸鍵速度。
演奏者觸鍵力度與音色變化息息相關,可將鋼琴觸鍵力度分為指力、手力及前臂。與其他兩種觸鍵力度相比指力觸鍵力度較小,演奏者通過手指關節發力演奏音色,這種觸鍵力度可以獲得較清脆的鋼琴音色。在莫扎特、巴赫等音樂家作品中較常見,比如,巴赫《平均律》前奏部分基本上都涉及垂直觸鍵法。在演奏該作品時,演奏者手腕和手掌需處于平面線上,需移動演奏位置時以手腕平行移動帶動手掌位置變化。手力觸鍵力度大于指力觸鍵,主要通過調整手部力量演奏出多層次、清脆音色效果,在巴洛克音樂作品中較常見[3]。比如,在莫扎特部分音樂作品中便利用手力觸鍵,通過這種力度演奏出輝煌、明亮音色,音色具有極強表現力。前臂觸鍵產生的力度較大,演奏者通過前臂力量帶動肘部形成演奏力量彈奏出相應音色,音色往往較尖銳。這種觸鍵力度可獲得快速連音、和弦調音,演奏者在彈奏f、mf 等連音時可利用手指、腕部力量帶動前臂形成足夠觸鍵力量,可發出較尖銳音色。在彈奏和弦跳音時,演奏者需將前臂力量與指尖抓鍵相結合完成,如此一來可獲得較透徹的音色。在彈奏多音和弦時可使用較慢觸鍵速度實現,由于觸鍵速度放緩觸鍵力度也隨之得到削弱。在鋼琴演奏中一般無法同時按下兩個琴鍵獲得兩個音色,此時,便可通過垂直觸鍵完善音色效果,這種方法雖然音色有所淡化,但卻能提高音符完整性,減少演奏失誤,為觀眾帶來良好視聽盛宴。
輕快型觸鍵法主要是指演奏者指尖觸碰琴鍵的分量應輕巧、均勻,以較快速度、力道適中的觸鍵方式敲擊琴鍵,琴鍵與鍵底間保持適量距離,未到達鍵底端。這種方式演奏出的音色猶如無數顆珍珠均勻穿在絲線上,看似演奏者觸鍵動作幅度小,但實則快而準,將全身力量均集中在指尖,使演奏一步到位。
顆粒型觸鍵方式在鋼琴演奏中較常見,需要演奏者手指有力落在琴鍵上。觸鍵位置稍稍靠前,觸鍵速度要快,彈奏出的音色之間留有縫隙,通過指尖反彈力可獲得較清脆、結實的音色。
不同觸鍵方式建立的指感、音色各不相同。在使用斷奏觸鍵法時,演奏者全部核心與力量都需注入指尖,手指關節、手腕都需得到有力支撐。該方法涉及手腕、手臂等多個部位分別用力,通常,手腕速度較快但用力較輕,手臂用力較重速度較慢。演奏者需根據演奏需求有機調整不同部位力度、速度,從而獲得理想音色[4]。
與輕快型、顆粒型觸鍵方式相比,手指跳音觸鍵法力度更加集中、速度更快,該觸鍵方式對演奏者手指靈活度有著較高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前必須充分練習手指靈敏性,能準確、快速落到琴鍵上獲得理想音色。并且,演奏者還需控制手部收縮速度,在快速觸鍵后能快速收回。
與指跳觸鍵法相比,腕跳觸鍵法速度稍慢但力量絲毫不比指跳觸鍵法小,觸鍵反而更加有力。演奏者手腕部迅速向下移動后迅速返回原來的位置,且手腕處時刻保持具有反彈性的力量,演奏過程既不能疲憊也不能放松力量。這種觸鍵方式對于初學者來說一大難點在于無法實現力量反彈,只能將手腕部向上提。
在大部分印象主義鋼琴作品中,為營造朦朧、空遠的聽覺效果便會使用漂浮型觸鍵方式,該方式觸鍵力度較小,演奏者手指停留在琴鍵上的時間較長,使音色得到很好延續,具有較強音樂表現力,可以帶領聽眾進入情景中。可以將具體觸鍵方式歸納為飄、摸、揉、推,若作品需營造意境美演奏者便可利用這種觸鍵方式獲得理想音色。
鋼琴演奏者心理調適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觸鍵技巧與音色效果,基于此,演奏者必須在日常訓練中培養和提高心理素質,具備自我調節、疏導能力,防止在舞臺演奏時產生緊張感而影響音色效果。演奏者必須時刻擁有理智,無論在臺下訓練還是臺上演奏時都需迅速進入演奏狀態。雖然鋼琴演奏需投入演奏者自我情緒、情感,但切勿讓情緒化占據理性,當演奏者完全被情緒左右時,不僅可能影響準確應用觸鍵方式技巧,還會導致演奏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演奏者需平衡好理性與感性關系。其次,在每次上臺演奏前應進行短暫心理調節,實時調整舞臺演奏心態,提高舞臺控制力與表現力[5]。為了確保觸鍵方式正確獲得高質量音色效果,演奏者可在演奏前再次復習不同樂段的觸鍵方式、技巧及要求,且時刻保持自信。
為提高鋼琴演奏觸鍵技巧,演奏者需加強科學系統練習。結合鋼琴演奏觸鍵功能、特征及鋼琴作品要求合理選擇觸鍵方式、力度及角度。演奏時應根據觸鍵需求放松或集中布局力量,使特定部位科學發力獲得符合要求的音色。無論哪一種觸鍵方式對演奏者手指靈活性有一定要求,所以在日常訓練時,演奏者必須鍛煉手指靈活性。當一名鋼琴演奏者手指較笨拙時無法滿足觸鍵技巧、要求,這也是大部分鋼琴演奏者手指較纖長、靈活的原因。并且,演奏者還需訓練手部觸鍵速度與力度,根據不同觸鍵方式及要求精準觸鍵,以此來提高演奏質量。在大部分曲子中會同時涉及多個觸鍵方式,這考驗演奏者對曲子的熟悉度與掌握度,因此,演奏者除了訓練當下彈奏曲子外,還應練習所有觸鍵技巧,使其在面對各曲子時可有機調整和應用觸鍵技巧。從演奏者觸鍵技巧中可看出演奏者專業水平,在推動職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鋼琴演奏整體效果既和觸鍵、音色相關,也和踏板有著直接關系。作為鋼琴重要組成之一,踏板踩踏是否合理、準確也與演奏效果息息相關,為使鋼琴演奏獲得良好音色效果,演奏者必須在根本上認識踏板踩踏重要性。鋼琴踏板分別安裝至左右兩側,左側踏板為柔音踏板,右側踏板則為延音踏板,在實際演奏時,演奏者應結合曲子風格、節奏、特點等,在合適時間間隙踩踏踏板。踏板存在主要是為了增強音色效果,在提高音樂及舞臺表現力上發揮積極作用,可營造豐富聽覺體驗,使聽眾產生情感共鳴,可以有效豐富演奏內容。但如果沒有科學合理使用便會削弱演奏質量,使演奏過程事倍功半,所以,應根據演奏內容選擇適宜的踏板踩踏時間及力度。
綜上所述,觸鍵與音色在鋼琴演奏中占據重要地位,觸鍵角度、速度及力度與音色效果密切相關,當觸鍵根本因素發生改變時音色也會隨之變化。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可將觸鍵方式分為多種類型,輕快型觸鍵法、顆粒型觸鍵法、斷奏觸鍵法、指跳觸鍵法、腕跳觸鍵法及漂浮型觸鍵法較為常用。為提高演奏者觸鍵技巧增強音色效果,演奏者需在日常訓練中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強化觸鍵時的手指靈活性、多種觸鍵方式練習,同時亦要關注踏板合理踩踏,為打造一場優質視聽盛宴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