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旭
(白城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2017 年10 月26 日,教育部頒發 《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全面啟動了我國教師教育質量認證工作。第二、第三級認證標準則對“實踐教學”作出了專門規定:“實踐教學體系完整,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遞進)貫通,涵蓋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等,并與其他教育環節有機銜接。教育實踐時間累計不少于一個學期。學校集中組織教育實習,保證師范生實習期間的上課時數。筆者以某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例,從專業認證標準出發,根據學習規律和學生特點,構建符合專業認證要求的一體化實訓教學模式。既是對當前提升教師教育質量的國家戰略的有力回應,也是對傳統師范生實踐教學格局的重大突破和革新,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極具研究價值,也必定會對我國教師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育見習、教育研習與教育實習,(模擬實習因時間較短而又與教育實習緊密銜接故納入到教育實習)都是師范教育實踐的形式,教育見習為教育實習打基礎,教育研習貫穿教育實踐始終。其開展內容、階段、實踐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銜接性不強,這種現狀的產生,是由于缺乏整體體系性邏輯,如和尚撞鐘般,只知道按照培養方案開展活動,實習生并不了解其內在要求是什么,如教育見習后并不清楚之后教育實習的目標與內容,教育實習之后的不清楚教育研習環節任務;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在內容上有部分重疊,無法展現“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的梯度的體系關系。
師范生學習目標不明確,不清楚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的內在式關聯性;對于使用教材、授課內容、課程標準、學情更是不了解;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師范生主動性差,不愿意聽課、敷衍了事。缺乏主動與班主任或教師溝通互動的意識;而教育實習指導教師缺乏專業指導,高校在雙導師“責任制”制度下未明確細化校外導師職責,與基地校缺乏溝通等問題。在實習驗收總結時,往往會有師范生講課不能過關,不清楚班主任工作流程等問題的反饋。
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等內容都要求學生獲得一定思考從而轉化成經驗。激發實習生興趣,使其主動參與教育實踐當中,生成個體教育智慧。在培養目標中沒有體現師范生的反思導向,實踐中沒有加強師范生的反思監督,實踐結束后也沒有對師范生的反思意識、能力的考核。教育見習缺乏反思,理論與實踐結合困難;教育實習缺乏反思,個體教育智慧難以獲得;教育研習缺乏反思,對于問題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不深刻。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教育見習手冊、教育實習報告明確實習成績評分細則,為雙導師打分制,但高校專業指導教師和中學指導教師交流很少,因此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故而成績并不客觀,真實。而另一種情況,指導教師肩負著其他教學任務,在整個教育實踐環節參與性可能極低,或因個別同學相熟等因素,并不能客觀參考評分細則,而出于感情隨意高分,這就導致高分低能現象的產生。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既要符合學校辦學定位,還要達到“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等畢業要求規定。且每個方面都與教育實踐能力密切相關。
以“踐行師德”為例,其內容涵蓋“師德規范”和“教育情懷”,內容繁雜且細小。從專業的職業認同角度: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樹立依法執教、“四有”好教師的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加對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都需要學科專業體系課程設置,并非一門課或幾門課能夠習得。這也充分體現了終身學習的原則理念。由于踐行師德的無法以量化形式考核,所以更加注重體驗式、沉浸式實踐。突出個體在實踐活動中融入、融合、共情以達到內化的目的。
除了公共課專業課支撐外,實踐類課程以結合課內理論,學習組織開展系列活動為主。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方案2017 版針對2019 級在第二、三學期就開展教育見習周,提早讓師范生能夠觀察和體驗教師的職業生活,感受優秀教師(班主任)的魅力風采,通過交流感受教師的高尚師德,以及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盡早獲得職業認同感。在教育實習過程中將“踐行師德”以目標形式,融入整個過程。教育實習為18 周,是最為重要的教育實踐環節,在雙導師制的引領下,訪談優秀教師,設計訪談問題、溝通交流、心得體驗;在教育實習過程中,與實習校教師建立緊密的溝通聯系,觀察教師日常工作流程,參與班級管理,與中學生談話、家訪等一系列活動都可以讓師范生體會到師德規范與教育情懷。之后開展的研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探討交流,更能將這種情感升華。三習之間層層遞進,目標明確,將學生反思納入重點考察,在真實教學情境中為師范生理論性知識與情感的習得和發展創設條件,形成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由淺入深縱橫有序的實踐鏈條。
畢業要求中“學會教學”“學會育人”的內容直指師范生的專業技能。而專業技能訓練往往是通過實踐類課程開展的,在諸如微格教學等課程中,師范生雖能練習講課、說課,但屬于模擬教學情境,學生教師體驗度極低;而教育實習則將學生的教師體驗感提升到最高。但師范生對于教育實踐課程并沒有清晰明了的認知,只知道教育實踐任務的完成,不理解其內在邏輯的關聯性。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新生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導論課程中由教法教師按照體系將教師實踐課程的開設時間、設置任務內容、需達成程度在實踐課開設前傳遞給學生。每門教育實踐課程開展前,專業教法教師也應將本門教育實踐的目標要求,主題內容任務,達成要求明確告知師范生,并從專業角度闡述本門實踐課程的重要性,積極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在雙導師制下,專業教法指導教師與實習校指導教師明確分工任務,實習校選派的指導教師應有充分的精力以及豐富的經驗負責監督管控,對于理論性知識指導,程序性內容的指引。如教育實習中,實習生試講前,實習校指導教師保證師范生能克服心理障礙,協助其了解學情,教導應如何對課堂突發狀況。試講后指導教師應對師范生課堂教學情況做客觀理性的教學評估,給予點評,指出不足,以供實習生及時反思、解決問題。在接下來教育研習活動中,在小組交流反饋中,各實習生可結合自身授課時不足、指導教師指導方法與內容,小組內分享交流,可獲得更高層次的提升。
教育實踐的目標通過了解學校辦學理念、班級學風、學情及教師身份定位,從模擬到現場獲得自己的實踐性知識應用教育知識的過程,也是師范生反思與重構教育知識的過程。因此,教育實習目標不僅要讓實習生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而且要使他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并對經驗進行反思、實踐,養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進行專業判斷的能力。專業教師在教育實踐課程準備階段,應啟發式地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實踐環節,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在畢業要求下,對知識內容,講授技巧,教學設計環節等方面標準反思自身的實踐行為,使自己的教學素養、教學技能以及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從而能夠盡快融入和適應真正的工作環境。
明確雙導師的指導任務與要求,教師只有具有過硬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才能發揮有效的指導作用,通過具體而明確的教育實習評價標準和指標,引導實習生將教育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教學,同時實行以指導雙導師評價為主,兼顧小組評價、自我評價,各學院在教育實踐開始前,邀請雙方導師會晤座談,建立良效溝通機制,嚴肅打分評價紀律,杜絕人情分的現象,保障實習過程的質量與結果反饋。
師范生教育實踐環節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授課能力及班主任日常工作處理乃至未來的就業都是重要的一個過程。基于師范類專業認證的質量要求,審視當下教育實踐組織和管理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對教育實習目標的調整、教育實習標準的構建、教育實習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評價體系的重新構建等方面加以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教育實習改革,以專業認證推動教育實習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