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譽月
(重慶市永川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402181)
近幾年,受到高校擴招的影響,中職學生資源的質量不斷下降。進入中職學校的一些中職生文化基礎比較差,缺少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動力,學習興趣較為薄弱,也不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導致日常的生活以及學習受到了嚴重影響。甚至有的學生在行為上也會表現出自己的抵觸情緒,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卑、抑郁、暴怒等多種心理問題。這些現象對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嚴重的影響,同時也會阻礙中職生的學習生涯,使學生的潛能發揮受到限制。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作為中職學校的班主任以及領導人,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措施。
雖然,當前很多中職生的學習成績比較差,基礎文化水平比較低,但是這些學生的整體智力水平比較高。通過相關專家對于中職生智力的測試能夠發現,中職生的智力平均水平在116,屬于中高等水平。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能夠發現,這些學生的思維比較靈敏,創新、創造能力比較強,推理水平也趨于成熟化。但辯證思維發育并不完全,并且這些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存在缺陷。自我意識是學生良好道德意識形成、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開展自我教育的基礎條件。多數中職生由于小學、中學學業多次受挫,自我認識水平比較低,不能正確面對自身,甚至有部分學生具有嚴重的自卑心理,自信匱乏。
當前,部分中職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體現出一些關于學習障礙的行為、語言,如上課不會聽講,不知道如何學習、學習方式不當等,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不斷下滑。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學習信心的主要因素。通過觀察發現,還有部分中職生并沒有清晰的學習目標,以及明確的生活方向,沒有制定合理的未來規劃,在學習道路中基本都是以敷衍的態度面對,絲毫沒有上進心。
中職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在離開家庭、步入中職學校大門后,會有一種“我是大人”的感覺,更加渴望獨立生活,并且要求社會認同他們的“成人”身份,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增強。同時,這個時期的學生由于心理、生理上的變化,外部教育、社會對學生體提出心理發展的要求時,會讓學生的心理產生多種矛盾,進而出現動蕩、沖突、危機等多種情況。
1.建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學校的相關領導人員,應該將落實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改革、創新的突破口,為了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學校要積極組建由學校領導為首的心理輔導小組,梳理多種開展渠道,如班主任——班級心理輔導員——學生心理輔導小組;學校委員會——教育員工——學生個體。在此期間,學校可以聘請一些具有更強專業化的輔導員,培養學校班主任,積極設立心理輔導室,配備更多的教育資源、測試設備、影音視頻等,針對中職生的心理特點,開展有效的心理輔導,讓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革新教育思想以及管理觀念。學校必須要遵循“課堂教學民主化”的思想理念,將素質教育作為核心內容,朝著“寓教于樂、寓教于趣”的方向努力,充分激活學生內心的激情,讓學生燃起學習、探究欲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并有所收獲,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端正自己的心態。如班主任可以積極開展具有職業特點的活動項目,如技能競賽、技能比武大賽,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內容,能幫助學生加強自身的技術能力,培育學生的專業興趣,讓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得到增強,總而熟練、靈活的掌握多種專業技能。
3.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通過多樣化的課外活動,能為學生提供應該擁有的活動空間和實踐,促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運動自己的思維,努力進行口語表達,提高自身動手能力,讓自身的欲望、興趣得到滿足,進而能夠真切感受到學校并不是一個大花園,而是學習知識、獲取技能、展示自我才華的平臺,從而使學生的身體、心靈得到調節,讓學生的潛力得以發揮。
中職學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首要的教學任務之一,通過多種途徑,積極主動的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加大宣傳力度,促使學生能夠意識到自身將來會面臨的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并且做好思想、行為上的準備,了解不同變化所產生的感受,掌握有效的應對措施,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心理、行為等習慣。
1.積極設立心理課程。在人數眾多的學生群體中,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理解不到位,導致多種不良情況的出現,如學生對自身心理情況并不重視,對于已經存在的心理問題選擇忽視,促使心理問題在時間的推移下變得越來越嚴重;夸大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心理健康壓力不斷增加,以此引發多種心理問題的出現。針對這些情況,學校、班主任必須要積極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知識,減少學生內心疑惑,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差,讓學生能夠對心理問題有正確的了解和認知,從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保護意識。
2.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方式之一就是將關于心理健康的內容滲透到各種文化、實踐課程中,將心理理論知識與文化知識融合,讓學生的心理變得更加健康,使學生緊張、壓抑的情緒得到緩解,促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增強。
3.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積極開展、舉辦心理健康講座,講座中的講師可以是學校的領導人員、專業的心理班主任,也可以是與學生密切接觸的班主任,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以及一些明顯的心理問題等,將一些舒緩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方式傳授給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的心理問題,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講座,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學生思想,及時為學生提供有效方法,讓學生能夠以正確的眼光看待心理問題,并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每個人的情緒、情感以及態度都是通過不同環境體現在個人身上的一種反應和形式。所以,在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應該通過多種途徑,面向班級整體學生,努力規劃好心理健康教育環節,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漸規范化、系統化,全力打造和諧、有愛的班級集體,讓學生能夠對自我有全新的認識,不斷對自身的言行舉止進行有效控制,使學生的人格變得更加健全。
1.掌握學生實際情況。要想有效開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對班級不同類型學生的家庭情況、心理問題、行為習慣等做好統計,并且積極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同時,對于這種類型的學生,班主任必須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發展狀態,掌握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和溝通,找出導致心理問題出現的根本因素,適當給予正確指導。
2.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班主任應該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班級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以及強烈的生活壓力得到緩解,使學生通過活動的參與,能夠逐漸產生集體自豪感,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飽滿。如:班主任可以借助班會、團課等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競賽、游戲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逐漸建立完善的心理防御機制,使學生能夠正確的面對自我、認識自我,找到合理宣泄負面情緒的方法,舒緩自身的各種壓力和消極情緒。同時,通過活動的參與,學生的相互交流和傾訴,能讓學生及時了解自身的心理問題,并進行有效調整。
3.組織小組心理輔導。組織小組開展心理輔導活動,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方式之一。小組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必須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將學生的需求作為核心,以小組為基礎單位。每個小組人數也要保持4~6人,鼓勵學生自由組合,促使學生能夠在班主任的引導和其他學生的輔助下,形成積極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同時,班主任要爭取讓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小組中,通過多種活動形式,使學生能夠對自身有更加明確的認識,并了解自己與環境的內在聯系,從而對自身心理進行有效調整,逐漸適應多種環境,從而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得到有效實現。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系統化的工作項目,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參與,才能夠逐漸完善。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健康教育過程中,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對學生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學校必須要與家庭教育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形成具有明顯特征以及積極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必須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以民主化的家庭教育方式營造相互信任、理解的和諧氛圍。同時,家長也要積極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以及各項需求,對于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主動承擔緩解孩子緊張情緒的責任,掌握語言藝術,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避免運用一些具有挖苦性、諷刺性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基于此,可以積極組建“家長學校”,對家長的教育進行有效指導,使整體家庭教育環境以及方式得到全面優化,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中職教育工作者,必須要積極配合素質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相應教育改革的號召,提高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指導,幫助學生形成充滿陽光、充滿愛的心理,讓學生的心靈更加純潔,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讓學生逐漸成長為社會急需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