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珍
(安慶師范大學,安徽 安慶 246000)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訴諸“人”這一家庭和基層社會的共同主體,通過形塑主體人格、培育價值共識、協調社會關系和提高政治效能等環節發揮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推動作用。
“家教家風”是一個復合概念,是由“家教”和“家風”這兩個彼此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組成的。所謂家風,是指一個家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沿襲和形成的為家庭成員所共有的精神風貌,表現為特定的價值取向、道德風尚和生活態度。家風的形成與家教密切相關。家教即家庭教育,是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并列的一種教育形式。它一般以家庭中的子女和其他晚輩為施教對象,訴諸長輩尤其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和榜樣示范,使子孫后代在長期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形成其立身處世、言談舉止的內在底蘊。
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家”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概念。盡管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現象長期普遍存在,但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家庭的分量格外顯著。在長期的小農經濟條件下,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家庭乃至家族關系成為個體生存和發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傳統社會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更是加劇了家庭和家族關系對個體成長的影響。“家本位”理念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延續,并經由歷代封建統治者以家庭或家族為基本單位的繳稅、征兵等基層治理活動而得到強化。歷經數千年的積淀,“家”已經毋庸置疑地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精神紐帶。
家教家風伴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形成發展。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淀中,重視家庭家教家風的事例比比皆是。從“舍小家、為大家”“家和萬事興”到“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等對家國關系的描述;從孟母三遷、陶母退魚到岳母刺字、畫荻教子等生動故事;從孔子的“詩禮庭訓”、諸葛亮的戒子格言到司馬光的《家范》以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顯然,注重家教家風的觀念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根植于中國人的血脈和基因當中。盡管近代以來,伴隨著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和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傳統聚族而居的家族框架漸趨解體,家庭觀念亦受到猛烈沖擊,社會治理也逐步走上制度化、法治化道路,但對家教家風的關注已作為具有上千年積淀的文化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也成為新時代中國基層社會治理可供利用的重要資源。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婚戀觀念、家庭結構、家庭觀念、男女家庭地位等發生了較大改變。這些變化雖然是社會轉型升級的反映,但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如婚姻穩定度下降,離婚率攀升,等等。另外,受不良思潮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家庭生活中出現了諸如“重撫養、輕贍養”等道德失范行為,對傳統家教家風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對良好家教家風的養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此外,優良家風傳承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編寫家譜、家訓的習慣在逐漸消失,家庭文化生活日趨單調。例如,長春市婦聯提供的問卷調查顯示,80.5%的家庭沒有家譜,87.79%的家庭沒有家訓。此外,年輕人獨立性日漸增強,淡化了家庭的傳統價值觀。
當前我國家庭教育的主要困境之一是缺乏教育方法,也是城鄉家庭教育的共性問題。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沒有方法,普遍感到焦慮和迷茫,沒有讀過或很少讀過有關教育子女的書籍。具體表在三個方面。其一,過于注重成才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成才教育依舊是大部分家長關注的主要內容。在家庭教育上只是就事論事,滿足當前教育,把提升子女的學習努力程度作為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內容與目標。其二,女性工作與家庭的沖突較為嚴重。當前67.26%的家庭教育由母親負責,父親在家教家風中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其三,城鄉家教家風水平存在較大差別。在農村,家長獲取家教知識的渠道和親子互動方式更為傳統且有限,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逐步凸顯出來。而相比農村,城市家長的家教方式則比較多元。其四,家教觀念顯露出多重矛盾,對孩子期望過高、重知輕能、重智輕德、隔代溺愛等現象相當突出。
傳統社會中的家教家風建設是在家族的干預下進行的。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隨著傳統的宗族社會逐步瓦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外部干預力量也隨之消失,修繕宗祠、續修族譜、家族聯誼等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基本陷于停滯狀態,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處于自發的、無組織的狀態。與此同時,政府在此方面也沒有更多推陳出新的舉措。一方面,在工作方法上,缺少工作評價體系和標準,以及工作的激勵表彰和獎罰機制,導致相關部門開展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在工作機制上不夠完善,例如,文明辦、教育局、婦聯等圍繞各自工作重點提供服務,在職責交叉領域尚未形成常態化的領導協調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文化建設大業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重家教、立家規、傳家訓、正家風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有許多重要論述,不僅指出廣大家庭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重言傳、重身教,給孩子以示范引導,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幫助婦女處理好家庭和工作的關系,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等,而且還把家風建設作為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黨員干部帶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樹立好的家風家規,作家風建設的表率,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以及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堅決反對特權現象,把對黨忠誠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等。
今年中宣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要加強習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重要論述的學習宣傳,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家庭教育,把家風建設作為黨員和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實際上這是對習總書記基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關于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一系列重大論述的凝練與落地。《意見》從國家層面對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做出整體戰略部署,要加以重視落實。
當前,為提高全社會重視家教家風建設的思想意識,應積極拓寬媒體傳播渠道,特別是借助新媒體宣傳力量,加強家教家風主題節目的制作。比如通過宣講報告、公益廣告、綜藝節目、人物訪談、事跡報道等多種形式展現家庭主題,引導公眾關注家庭、重視家教、端正家風。要特別重視家教家風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媒體宣傳。這里的“典型”,既包括歷史上的典型,也包括當代典型。毛澤東和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就是重視家風家教的歷史典型。眾所周知,毛澤東經常接濟“窮親戚”,但他從不為親屬徇私情,他一生光明磊落,明確提出“凡是要求我給安排工作的親友一律謝絕”等要求。周恩來同樣一貫反對特權,清正廉潔。他曾制定“十條家規”,其中有“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等要求,嚴格約束自己的親屬。這些事跡具有長久的教育意義。除了歷史上的典型,也要注意宣傳當代家教家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如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對子女言傳身教的家教故事,再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的家風故事,都非常值得公眾細細品味。近年來,我國各級婦聯等部門組織進行的“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即為弘揚優良家風家教的有力舉措,應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度挖掘,聚合多渠道媒體資源,使典型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進而帶動清廉政風和淳樸民風的形成。
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外部環境是實現和諧家庭、合理家教以及構筑良好家風的重要條件。加強外部條件支持,包括營造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圍和優良的世風、提供經濟物質保障、確保法律法規政策支撐等方面。因此,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家事法律法規改革,要重視宣傳先進文化以應對來自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戰,要構建優良家庭生態,促進人與人之間、社會結構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等多方面的和諧。同時,應積極舉辦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或講座,依托城鄉社區創辦公益性專業早教機構,引導學校和社區舉辦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
家風是百年黨史中恒久的話題,我們黨一步步發展壯大,優良家風在傳承中光大。要深入踐行習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重要論述精神,不斷汲取黨史中優良家風這一“紅色養分”,賡續革命前輩的好家風好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