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遼寧中允律師事務所,遼寧 營口 115100)
正文:在新時代發展中,新農村建設開始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尤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工作的推進情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四個部分組成,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律制度,對于維護農民的權益和利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還能提升農村人口的個人素質,對于新農村整體建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然而,新時代背景下法律援助在農村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政府供給出現的問題、農民法律意識問題等,這些都嚴重阻礙新時代法律援助在農村建設中的應用,也影響法律本身在農村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和深入研究,從而找到針對性策略,有效促進新時代下法律援助在農村建設中的應用。當農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農民會想到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從而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完善法律援助在農村中的應用,不僅僅是為了加快農村發展的進程,更是借用國家和社會的力量來保護這些弱勢群體,更好地保障人人平等的權利和地位。因此,完善農村法律援助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逐步加快,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加大,所以很容易發生勞動糾紛,也致使農村各種關系復雜化。所以,完善法律條例,通過法律來約束和規范人民的行為,在農村構建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制環境,人民隨時可以拿起法律保護自己,這樣就可以解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和困難。
由于農村的法律服務機構較少,在農村想尋求法律咨詢和保護具有一定難度,人民大多需要入城、入鄉,這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基于此,地方政府可以在農村設立法律服務中心積極為人民服務,并加以宣傳,這樣當人民就可以到農村法律服務中心去尋求幫助,從而借助法律的力量解決問題。其次,由于農村的特殊性,可以適當簡化法律援助的申請流程等,有效提升法律援助的工作效率,還可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為法律后續的應用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持。這一舉措的提出和實施,可以解決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避免受到個人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的局限,而導致法律在農村不能發揮應有作用。
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是農民能夠正確維權的基礎,因此,加強農民法律知識的學習成了新農村法律建設的重點。在農村之中開展法律講座是最便捷且有成效的方式,可以聘請一些基層法院、檢察院的工作人員,或者參加法律援助的律師等,為村民從不同角度進行普法和案例講解,這樣不但可以使人民了解很多的法律基礎知識,懂得運用法律保護自我,還能夠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識。
在開展法律講座時,應該根據農村的特點,向人民介紹一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較為基礎的法律知識,這樣可以使農民知道自己享有怎樣的權利,又該履行何種義務,當他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懂得應該如何保護自己。此外,講座的形式和內容還應豐富多樣一些,因為一些農民長期從事勞動,文化水平有限,講座的理論性不宜太強,且形式不能是單一的宣講,可以開展如“有獎競答”、搶答等方式,有效激發人民學習法律的熱情和動力,強化講座的教學效果和效率,進而獲得預期的教學目的。其中,對于表現優異的人民給予經濟或者物質獎勵,來樹立榜樣意識,確保其他人民也向榜樣加以學習。
在農村法律援助工作中,律師不僅是實施者,也是重要的參與者。然而,在目前農村之中并沒有一支正式的法律援助隊伍,所以人民得不到任何的法律普及和幫助,受到農村條件的限制,如經濟落后、消息滯后、道路不發達,所以很多法律工作者不愿意來到農村工作。因此,農村法律援助的隊伍建設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們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進而達到加快法律宣傳應用的作用和效果。
政府對于這些來到農村工作的法律工作者應給予一定的待遇,給予經濟補助和行政獎勵,讓年輕律師更愿意參與到農村法律援助工作之中,這對于建設援助隊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支持。隨即,政府相關部門要對職業律師開展責任教育工作,使這些法律工作者意識到人民迫切需要他們的幫助和引導,才能在法律援助的前提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此外,政府相關部門還要提升法律工作者的個人素質和職業素養,將他們自己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之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還可以幫助人民解決日常民事糾紛和爭吵等,這對于農村法律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了保證農村法律援助的質量,要積極完善資源配置機制,有效建立網格化服務管理結構,在明確相關部門工作職責的基礎上,建立自上而下的聯動組織結構,延伸到點、覆蓋到面,從而確保法律援助中心能在實際工作中發揮實際價值和作用。
例如,目前各個地區可以落實“援助中心聯動工作站、聯絡點”的方式,有效提高具體工作的實際水平。同時,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對法律工作者實聘任制,頒發聘書,作為律師或法律工作者績效考核和年度考核的加分項。同時,將工作效率和現實表現等錄入到數據庫之中,進行評價和打分,表現優異者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和鼓舞,對表現欠佳人員進行相應懲戒,或不再聘任,從而建立良好的工作機制。此外,還可以通過線上援助的方式進行法律一對一援助,既可以節約法律咨詢的時間,克服交通等因素帶來的不便,又可以提升法律工作效率,發揮多元化法律援助網絡模式和組織架構的應用優勢,更好地服務大眾,促進具體工作的全面落實。這樣一來,促進法律援助工作的有序開展,還能提高法律開展效率。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線上課程已經成為現在比較便捷且有效的學習方式。目前農村仍有一部分人對于法律知識可謂是零基礎。為此,政府可以聯合當地高校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來加深人民對于法律的認識和了解。教學可以通過真實案例,列舉發生在人民周圍的事情,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可以呼吁人民看一些普法欄目劇,或者關注一些互聯網法律博主來強化人民對于法律的認識,也幫助人民明確法律優勢作用。
喝酒、聚會在農村是時常發生的事情,在網絡“頭條”上有一則《聚會聲明》的視頻,大致意思是大家聚在一起喝酒,簽訂了一份《聚會聲明》,內容是“在喝酒的過程中,如果有人喝死、喝傷與大家沒有關系,純屬自己酒量不行。”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好像是在喝酒的過程中一旦發生有人如喝死或喝傷的意外事件,其他人無需承擔法律責任。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對于這個案件進行分析告訴人們申明中的免責內容不具有法律效力,通過專家的認真講解,人民也及時了解了這個情況,日后在遇到這類情況時,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解決和應對相關問題。
久居農村的村民法律認識和見識會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在農村人情熱絡,村部可以開展一些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事件交流活動,來拓展人民對于法律的認識和了解,這樣人民才能清晰地了解各個案例類型和解決方式,獲得更佳的效果。
在農村經常發生一些與村民利益相關的有典型性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在農村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由于村民文化素質和法律知識的不足,不知道如何處理。有一位父親分享到:我兒子的論文被他人借用了,然后兩句學生都查出了抄襲,請問這屬于違法嗎?這種情況又應該怎么處理呢?法律援助工作者可以引起村民們的思考:論文抄襲在法律層面有無認定標準?論文抄襲都涉及哪些法律責任?提醒村民的孩子要保留證據等;還有一位母親分享到在頭條上看到的關于阿里女員工遭受侵害的事件,可以就此在村里進行講座和普法,提升婦女的法律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通過律師等法律工作者的講述和普法,來糾正人民錯誤的思想認識,還能幫助人民適用法律等,這對于新時代下法律援助在農村建設具有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在新農村建設中,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設非常重要,是確保農村社會穩定發展的基本要求。進入新時代,我們已經完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建成了小康社會,消除了貧困,在黨的一百年到來之際,推進更高水平的小康,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各個方面的建設。法制建設是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方面,加強法律援助在農村建設中的應用,幫助村民提升法律意識,解決日常糾紛,樹立法律責任,從而推進整個農村的建設,從而構建人人平等、和諧安定的社會。如此,更是推動了我國法律的進程,使得法律更為貼近群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更好地為群眾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