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保雪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習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習總書記更是多次談到中華傳統文化,他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表達了他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著崇高熾烈的理想信念,蘊含著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對全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承德地處多民族地區,滿、蒙、漢、藏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高校作為人文薈萃的高地,是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精神場域,而被稱為“大學心臟”的高校圖書館更是大學生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對于大學精神塑造、大學生品行教育和心靈生態的構筑中具有重要意義。習總書記在給國家圖書館8 位老專家的回信中指出:“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希望國圖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全民閱讀,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再立新功。”
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服務機構,不僅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和精神涵養的功能,還承載著社會文化服務的責任,肩負著傳承弘揚、挖掘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圣使命。承德高校圖書館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眾文化素養、推進地方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將從學校教育、社會文化服務、承德文化遺產弘揚三個層面展開研究,探索承德高校圖書館的在文化傳承弘揚方面的創新服務模式,以期對其他高校圖書館的創新發展提供借鑒。
圖書館因傳承人類文化遺產而產生,自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保護人類文化的使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校圖書館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一是學校教育層面,二是社會文化服務層面,三是地方文化挖掘弘揚層面。
1.學校教育層面的作用
耶魯大學圖書館石壁上鐫刻有“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圖書館的教育意義不言而喻,其對于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和凝聚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推進文化強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第三條明確指出,高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信息服務職能和教育職能。一方面,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的,對于高校開展教科研工作和信息化建設、智慧校園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圖書館作為文化育人的重要基地,通過開展第二課堂和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閱讀活動,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品行修養涵育、大學精神塑造、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社會服務層面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服務機構,還擔負著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弘揚的重任。高校圖書館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人才和科研優勢,應積極承擔社會文化服務職責,做好文化傳播和價值引導工作,廣泛深入參與文化課題研究,積極推進全民閱讀,讓圖書館成為文化惠民的前沿陣地。
3.地方文化挖掘弘揚層面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在地方文化挖掘弘揚層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為教育高地,在科研人才、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高校圖書館可以借助以上優勢積極參與地方文化挖掘建設工作,探尋文化傳承根脈,發掘文化深層內涵,探索文化“背后的故事”,不斷創新文化傳承和弘揚模式,助力地區文化繁榮發展。
高校圖書館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一,資源優勢。高校圖書館是信息和資源的匯集地,擁有海量紙質圖書、載體文獻、電子期刊、鏡像資源、數據庫資料等實體文獻和數字信息資源,優勢明顯。
第二,環境優勢。相較于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作為院校發展層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標,在場館環境建設、軟硬件設施等方面優勢明顯,不僅空間環境更加優美整潔,學習氛圍也更加濃厚,積極向上。
第三,受眾優勢。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師生,其在文化層次和知識水平方面起點較高,理解力領悟力更強。
第四,人才優勢。高校作為國家人才高地,是科研領域的排頭兵,對于挖掘文化內涵、塑造文化精神內核,參與文化傳播引導意義重大。
第五,服務優勢。高校圖書館在管理服務水平方面普遍較高,在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以及在圖書館服務方面優勢明顯。
第一,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在“實用主義”和就業導向的教育思潮下,對于學生心靈生態構筑、人文關懷和精神層面的教育引導不足,導致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價值認知的缺失,無法體驗文化之美,文化之偉。第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手段不新,創新服務不足。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缺乏體系規劃,且多以選修課的方式開設,種類少、課時少,授課方式枯燥單調,考核要求低,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三,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力度不夠,內涵挖掘不深。對傳統文化的閱讀推廣不足、解讀宣講不夠、方式方法不新,很多優秀典籍都晦澀難懂,學生不易理解,導致先輩的思想和智慧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第一,對文化傳播正向引導不足,導致文化傳播“偏離正軌”,功利主義嚴重。由于受到社會環境和不良風氣影響,文化價值導向趨于“淺薄”,亟待矯正。第二,對文化內涵的研究詮釋不深,導致文化內核“殘缺不全”,“快餐文化”等熱點導向的文化現象泛濫,“淺”文化消費嚴重。網絡熱詞成為“潮流”,傳統文化的“內涵古雅”被消費的千瘡百孔。第三,對文化融合的正確引導不夠,導致文化交融“斷斷續續”,對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存在盲目崇拜或極端否定的現象,沒有正確領悟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文化價值觀。
第一,對承德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了解不足。沒有意識到承德豐富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缺乏對承德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如地方非遺“滿繡”等。第二,對承德文化遺產的傳承手段不“新”,發掘弘揚不“活”。第三,頂層設計不足,缺乏統籌協調,無法形成區域聯動,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之間缺乏融合協同,難以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承德博物館、市圖書館、各高校圖書館、電視臺、文化宮等隸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在文化傳承弘揚中無法集中優勢資源布大局,下大棋,進而影響了對承德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弘揚。
通過“傳統文化空間+第二課堂”模式,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宣傳和對學生品行修養的塑造提升。
一是利用高校圖書館,開展以空間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打造諸如旅院“茶藝軒”的傳統文化空間。借助承德豐富的旅游、宗教和民族文化資源,依托院校專業特色,結合各館資源優勢,打造一批特色主題空間:如“承德旅游文化特色館”“國學經典研學長廊”“傳統文化體驗坊”“紅色經典閱覽室”“熱河文化展覽廳”“承德民族融合文化研究館”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
二是發揮高校圖書館第二課堂的作用,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第二課堂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功能三個層面共生內涵,制定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方針計劃,讓傳統文化走近學生,走進課堂。此外,要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認知特點,以及數字閱讀、碎片化閱讀的習慣,結合時政熱點、代表性事件展開主題閱讀。利用融媒體開展線上線下的書目推薦、文獻導讀、文化經典講座等閱讀推廣活動。通過以上各種形式的文化宣傳、文化浸潤,于潤物細無聲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悟古圣先賢的哲學精神。
通過“線下文化體驗+線上平臺宣傳”模式,強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引導和對文化內涵的偏離矯正。
一是開展線下文化體驗項目,通過空間環境打造、營造文化氛圍、還原傳統文化原貌,增強文化體驗感受。傳統文化體驗可分為傳統民俗節日體驗和傳統技藝體驗兩大類。傳統民俗節日是中華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而傳統技藝則體現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偉大、智慧的民族性格。通過開展傳統節日、傳統禮儀、傳統民俗、傳統技藝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大家身臨其境的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力和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此外,還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設立傳統文化線下體驗館,諸如“承德非遺”展覽館、“熱河書院”等,通過常態化開放,讓傳統文化走進人民生活。
二是加強線上平臺宣傳,利用微信公眾號、官微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線上宣傳。如,承德市博物館的“鹿鳴講堂”“數字展廳”“數字畫展”等。開展線上文化講座,“燕趙講堂”等,進行文化正向引導,挖掘文化深層內涵,重塑文化精神內核,改善“淺”文化消費現象。并嘗試開設“中西文化之旅”小欄目,從專業角度解讀中西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融合。
通過“機構多元協同+文創欄目開發”模式,加強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協同合作和文化宣傳手段的推陳出新。
一是加強機構多元協同,通過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統籌規劃,加強承德地區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宮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之間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利用各文化服務機構的文化資源、專業人才和空間環境優勢,打破各機構的獨立散點式業態,形成區域聯動,發揮其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的合力,打造多元協同的公共文化創新服務模式。
二是積極進行文創欄目開發,發掘承德地方文化特色,如,探尋“承德非遺”等。開發地方文化創意節目,例如“典籍里的承德”,通過深入挖掘承德文化“背后的故事”,把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新”做“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承德文化底蘊深厚,擁有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在民族交往交流融合、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高校圖書館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傳承者、挖掘者和弘揚者,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深入研究承德文化傳承根脈,鑒往知來,為進一步推進承德地區文化繁榮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