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鵬 歐陽俊哲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000)
引言:我國當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曾經在參觀景德鎮之后被其深厚的陶瓷文化氛圍所折服,揮墨為景德鎮題詞“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在此都”。景德鎮在陶瓷藝術行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作為享譽世界的世界瓷都,景德鎮擁有著長達幾千年歷史的陶瓷文化底蘊,其中最值得驕傲的是在北宋景德年間,因為景德鎮鎮產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具有悠久陶瓷傳統的景德鎮,在20 世紀初期,從近代走向現代的歷史過程之中,經受了西方陶瓷美術教育理念的強烈沖擊。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本土化陶瓷美術教育的實踐當中,明顯形成了從初期的簡單模仿、中期的雜糅混合、再到后期的內聚升華的這三種不同的發展階段。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在分別經歷了部落傳承式陶瓷美術教育模式、和官方傳承式陶瓷美術教育模式之后,到了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時候,景德鎮的傳統陶瓷美術教育模式一直穩定存在三種不同的形式,分別為:家庭傳承式陶瓷美術教育模式、師徒傳承式陶瓷美術教育模式、和行業幫派傳承式陶瓷美術教育模式[1]。家庭傳承式陶瓷美術教育模式,顧名思義,是在家庭內部由家庭的長輩對晚輩進行陶瓷美術方面的教育,其特點在于保密性極強,核心的陶瓷制作工藝不為外人所知。師徒傳承式陶瓷美術教育模式,是一種在我國非常成熟的一種技藝傳承模式,其應用領域之廣泛,遠不僅限于手工技藝的傳承,如現代的相聲行業翹楚“德云社”也依舊采用的是師徒傳承式的教育模式,其特點在于打破了家庭傳承式陶瓷美術教育模式的血緣壁壘,從而讓大大拓展了收徒的受眾面,更加容易尋找到有潛力的學徒好苗子。行業幫派傳承式陶瓷美術教育模式,是在景德鎮陶瓷行業長期以來形成來固有利益小圈子的行業幫派勢力,通過對某個陶瓷行業渠道或者某個陶瓷制作流程的壟斷經營獲取超額利益,并在行業幫派內部通過收徒傳授簡單陶瓷技藝來維持其壟斷地位。
西方教育模式對近代中國產生強烈的沖擊,最早可以追溯到1840 年開始的中英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朝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并且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清朝政府先后與西方諸多列強爆發了軍事沖突,結果也毫無例外地以割地賠款而告終。在此背景之下,以“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為核心的洋務運動興起了,一時間,效仿西方教育模式的學堂紛紛創辦起來[2]。1861 年,京師同文館成立;1866 年,求是堂藝局成立;1880 年,天津水師學堂成立。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清朝政府更加意識到再做出改變只有死路一條,同時,由于看到日本的轉型發展成功,也給執政者帶來了效仿學習西方的決心。在當時的清朝政府派出的諸多留學生之中,就有相當規模的留學生選擇前往日本學習深造,其中就包括康達、張浩等對于景德鎮陶瓷教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著名教育人士。1903 年,清朝政府在充分參考學習了日本的教育制度體系之后,仿造其內容思想,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史上又稱為“癸卯學制”。
“癸卯學制”詳細規定了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基礎教育升學通道和入學時間,同時還設置了專門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初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另外,為了保障基礎教育的質量,還特別設置了專門培養基礎教育學校教師的師范學校。“癸卯學制”的頒布歷史意義深遠,標志著滿清政府徹底擯棄了長達兩百多年的愚民教育政策,并開啟了真正造福百姓的全民教育模式。
清朝政府末期,由于受到內亂外患等多種壓力,不得不對內妥協,結束愚民教育政策,開啟了全民教育。由此,迅速創建了一批以陶瓷美術教育為主的陶業學堂。1903 年,創建了直隸工藝總局陶瓷實習工場;1905 年,創建了湖南官立瓷業學堂;1906 年,創建了農工商部藝徒學堂窯業科;1907 年,創建了巴塘陶業學堂;1908 年,創建了高州府瓷業學堂;1910年創建了廣東工藝局陶瓷科;1911 年,創建了湖南醴陵中等工業學堂窯業科;而對于中國近現代陶瓷美術教育影響最為深遠的中國陶業學堂,便創建在1910 年。中國陶業學堂落戶在距離瓷都景德鎮百余里之外的江西饒州府,正是今天江西省鄱陽縣城的所在地。
中國陶業學堂最初的辦學層次為中等職業學校,其辦學宗旨為“養成明白學理、精進技術之人才,以改良陶業”[3]。其學制分為三年制和五年制兩種,其中五年制招收小學畢業生,三年制招收中學畢業生。最開始招收的生源集中在山西、湖北、江蘇、安徽、和江西這五個省份。中國陶業學堂的校長張浩具有多年的留學日本背景,其教育理念深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響,因此,在中國陶業學堂的辦學初期,就充分體現了西方教育理念與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這種矛盾與沖突尤為集中地體現在校長張浩對學校校址的選擇之上。
中國陶業學堂的辦學之初,就存在兩種校址選擇的聲音。有的人認為景德鎮作為享譽世界的瓷都,具有深厚的陶瓷文化,中國陶業學堂選址落戶景德鎮是不二的選擇,還有的人則認為,景德鎮雖然具有幾千年的陶瓷制作歷史,但景德鎮傳統陶瓷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難以接受西方陶瓷教育理念。而校長張浩便是堅定地否定景德鎮陶瓷教育的可塑性,認為無論過長時間,花費多少努力,都不可能改變景德鎮的傳統陶瓷教育氛圍。
正是這種中國傳統與西方教育理念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讓中國陶業學堂初期的辦學之路跌跌撞撞,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多次迫于日寇入侵占領破壞等原因而不得不流亡他鄉、堅持辦學。事實證明,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中國陶業學堂選址景德鎮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得益于景德鎮四面環山的地理環境,在戰爭年代易守難攻。而實際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也從未侵占過景德鎮,據史書記載,抗日戰爭期間,日寇曾經派遣過空軍部隊對景德鎮進行過規模并不大、持續時間也不長的轟炸,現在景德鎮蓮花塘等地遺留的防空洞就是歷史的見證之一。不僅如此,在景德鎮有史以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之中,從來沒有遭遇過嚴重的天災和人禍。在陶瓷美術教育的發展與傳承過程中,人,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只有一個安定的環境,才有利于陶瓷手工藝人的安居樂業,也只有安居樂業,才能有效地對陶瓷技藝進行傳承與創新。因此,有幸免于歷朝歷代的天災人禍,也許這才是景德鎮數千年窯火不斷陶瓷技藝發揚光大的真正秘密。
1949 年,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當家做主,廣大人民群眾在新中國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建設美好新家園。1953 年,根據中央統籌部署的教育精神,中國陶業學堂被教育部一分為三,分別被南昌大學和華南工學院合并,剩余的部分留在景德鎮繼續辦學。1958 年,在結合了中國陶業學堂遺留血脈,并注入了景德鎮市陶瓷試驗研究所、景德鎮陶瓷工人技術學校、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和江西工業技術學校陶瓷專業等新鮮血液力量之后,景德鎮陶瓷學院由此誕生了,標志著景德鎮的陶瓷美術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篇章。
景德鎮陶瓷學院在辦學之初期,僅有陶瓷藝術系和陶瓷工程系這兩個院系,其中陶瓷藝術系分為了陶瓷雕塑專業和陶瓷彩繪專業進行分開招生授課教學。景德鎮陶瓷學院走了一條“以我為主”的內聚式發展之路,通過深化陶瓷教育改革,強化黨風廉政之風的隊伍建設,積極選拔任用具有優秀教學質量的青年教師,充分激發學校內部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大提升了學校的內生發展動力;學校通過創辦陶瓷專業學術期刊,展示學校教職員工的教學科研成果,同時也提供了學校與國內國外陶瓷行業的交流窗口,極大提升了學校在國內陶瓷行業的領軍地位;學校通過與國外陶瓷學術行業的交流,加大中日、中韓、中美等雙邊的陶瓷學術交流與互訪的形式,在了解西方陶瓷教育最新成果的同時,也宣傳了學校在陶瓷教育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學校已經與日本有田窯業大學、韓國圓光大學等陶瓷藝術院校保持了長期的友好交流。
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內聚與升華,如今景德鎮陶瓷學院已然成長為陶瓷教育行業的“陶瓷黃埔”,先后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資格,完成了從陶瓷專科教育、陶瓷本科教育、陶瓷研究生教育的陶瓷教育全層次覆蓋,并于2016 年正式升格為景德鎮陶瓷大學。截至2021 年10 月,景德鎮陶瓷大學有湘湖校區、新廠校區和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三個校區,下設有十一個二級教學院系,包括五十七個本科專業、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十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八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其中陶瓷美術學院共有六個專業,分別是雕塑、繪畫、書法學、中國畫、工藝美術、陶瓷藝術設計。設計藝術學院共有六個專業,分別是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公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學校曾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標志性成果,經學校培養成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共計二十五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