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保
(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建黨精神有著極為深刻的社會淵源和龐大的歷史脈絡,是早期共產黨人探索救國救民出路的歷史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情況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精神瑰寶,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意志與氣魄,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磅礴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總書記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建黨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譜系的源點,鏈接了中國共產黨百年革命精神,進而形成了一棵不斷向上生長的“參天大樹”。建黨精神,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為它是中國共產黨在建立和建設過程所形成精神。進一步剖析,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所涉及的社會淵源就連接到建黨精神的形成,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建設所產生的精神譜系就形成了建黨精神的歷史脈絡。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由多種復雜的社會因素相互交織而促成的,它們共同為建黨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各種必要的基礎和條件。其中,早期的一批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和堅守為國為民的遠大理想是建黨精神形成的根本動力,它切實符合了建黨精神中“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首要內涵。
中華近代民族的意識覺醒和落后階級自身的局限為建黨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前置的思想基礎和現實條件。中國近代的民族意識是當時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對抗中逐步覺醒的,使得各階級在不斷尋求民族復興的出路。第一次鴉片戰爭打擊中國“夜郎自大”的驕傲,使中國有志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也使得中國的封建王朝走出了邁向崩潰和毀滅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中華民族的危機意識強烈高漲,也極大加深了中國淪為兩半社會,迫使中國人開始革命。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而引發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兩半社會,對人民思想造成巨大沖擊并且使人民更迫切要求改革。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思想的解放使各階級開始尋求救國道路,雖然當時相對落后的階級都在一定程度因為自身的局限性而失敗,但為后面工人階級領導的運動做了鋪墊。地主階級開展的洋務運動,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變革,但因為自身階級的屬性沒有觸及封建統治基礎而最終失敗。農民階級進行的義和團運動,對西方帝國主義列強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但因為存在排外主義、思想迷信落后的傾向和對封建統治抱有幻想的局限性,最終也被中外反動勢力合圍所絞殺而失敗。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的維新運動,雖然對政治、軍事、經濟、文教和社會各方面進行了改革,但是根本上因為自身力量的薄弱和軟弱性而失敗,不過卻推動了有志青年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和翻起了不斷尋求救國之路的洶涌浪潮。
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理論的來源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建黨實踐的基礎為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條件。政黨和革命精神都必須要有強大的理論作為支撐,沒有理論就猶如沒有靈魂,存活不了長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順利發展和俄國的成功革命,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了現實,開啟了人類解放的新篇章。早期的救國探索者看到了我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民族解放的新出路,自覺地學習、運用和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具有強大的戰斗力,它全面性、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理論為人們提供先進的思想武器,足以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它的堅定信仰,則迸發出了建黨精神,同時它也為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有了好的理論,如果沒有實踐就是空談。正是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以拯救中國和受壓迫的人民群眾為己任,奮力去傳播和宣揚馬克思主義,更是不斷去嘗試和創新,一步步地實踐最終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到共產黨的建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現實中的實踐,為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條件。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中國工人階級優秀的品質為建黨精神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條件和階級基礎。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積累了無數的文化財富并散播在中華大地上,人民在無形之中接受著它的熏陶,民族在無時無刻都在接受著它的滋養。早有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等經典故事,這些廣為人知、長久流傳并伴隨人的成長,其中更深層次、交叉性地體現了不斷嘗試的創新精神、為造福蒼生的奉獻精神和堅定理想的奮斗精神,后亦有各種經典古言蘊含著相似道理,它們都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體現,為建黨精神的形成奠定文化根基。當時的中國工人在成長中無形中也接受過中國優秀文化的一定洗禮,再加上當時的特定社會環境,從而凸顯他們優秀的品質,為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良好的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階級是中國工業應時代發展而誕生的產物,工人雖然慘遭剝削,但卻在工作和生活的環境中培養出了紀律和組織性、團結合作及徹底的革命性;另外,雖然當時全國的工人主要在沿海較發達城市,人數占全國人口的比重較小,但由于工人們主要來源于農民和手工業者,對后續調動農民參與革命啟極大的作用。工人階級本身的先進性和優秀的品質,足以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更足以孕育和發揚建黨精神。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形成了獨特的精神譜系,成就了偉大的建黨精神。各個時期的中國精神擁有鮮明的特色,它們共同匯聚從而形成了建黨精神的重要支柱。
在新民主革命時期,所產生的革命精神大都來自某一特定的代表區或依托了重大的歷史活動,時間跨度也長短不一,往往伴隨著會議和戰爭。這個時期的革命精神,往往是無數共產黨人用生命和鮮血所鑄就,它們集中對應了建黨精神中的“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內涵特點。八一精神,它起源于南昌,第一面軍旗在這里升起,象征著它將永遠飄蕩在這座英雄城市上空。雖然僅經歷了4 個多小時的戰斗,但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這“第一聲槍響”將共產黨人的決心和魄力傳遍中國,充分展現了八一精神的無比魅力。長征精神。中央紅軍轉戰了14 個省并歷經了2 年的時間,期間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以確保了紅軍戰略行動方向的正確性,在行軍過程中更是經歷了一系列戰斗,用生命和鮮血鋪就了一條可歌可泣的長征道路。長征的靈魂流淌在整個長征道路,它以血與火的戰斗作為前進的號角,以苦與難的道路作為生命的旋律,最終點燃了不朽的精神火焰,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不滅的象征。西柏坡精神。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共產黨在西柏坡召開了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全國土地會議和描繪新中國未來藍圖的第七屆二中全會,更重要的是指揮了決定無數中國人前途命運的三大戰役。它是在特殊的時刻誕生于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產生于戰略決戰的關鍵一搏,產生于全國勝利的命運前夜,它經歷了激昂的戰爭洗禮又接受了喜悅的勝利感染。共產黨人不怕犧牲,敢于吹響革命的號角并將其進行到底,為了全新的中國、可愛的人民而斗爭,最終造就了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根據實際情況以“建設”為核心,涌現的中國精神都是為宣揚一些代表人物的先進事跡而產生的。這個時期的模范人物,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砥礪前行,勇于擔當自身的責任,最終成為人人學習的榜樣,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明顯符合了建黨精神中“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內涵特征。雷鋒精神是雷鋒個人先進事跡的展現,他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以幫助他人作為自己快樂和幸福的源泉從而體現出奉獻精神;他干任何一行活都是以飽滿的熱情做好、做深,充分發揮了釘釘子一般的敬業精神;他在學習和工作中銳意進取,展現了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他在生活當中勤儉節約,突出了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鐵人”精神,是來自于被稱為“鐵人”的大慶油田工人王進喜。當他帶領小隊用最短的時間打完第一口油田井創造紀錄,又在打第二口油井,為制服井噴帶傷跳進泥漿池攪拌泥漿時,他就深深地震撼了眾人獲得了“鐵人”的稱號。他承擔了自身的使命,為社會主義事業拼搏、奮斗和奉獻,是國人充滿希望、熱情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寫照。焦裕祿精神,是以蘭考縣縣委書記焦裕祿的名字命名,是他生平事跡的集中體現。他作為共產黨的干部響應組織的號召來到蘭考縣,親自帶領其他干部和群眾進行三害整治和泡桐的種植,全力去改變蘭考面貌。期間他即使身患肝癌,依舊踐行身為黨員的初心、履行自身的職責帶病痛工作,最終成為了“人民的好公仆”。
改革開放后,我國順應時代潮流以“發展”為主線,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集中建設民生經濟,全力應對災難險情,這時的精神是在面對各種挑戰、難題和災害中人們展現的非凡魄力、意志和智慧所形成的。在這個階段,是一群“可愛”的黨員聽從黨的命令,為了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不斷拼搏和創新,造就了無數的奇跡,凸顯了建黨精神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內涵特色。在科技突破方面,有在極為艱難條件下實現核彈和導彈的成功研制以及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從而被江澤民提出來的兩彈一星精神,亦有為完成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順利返回和不辜負人民對此的期望而不斷奮斗的載人航天精神,它們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在創業發展方面,有小崗精神和華西村精神,它們是來自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功典型,為農村一步步向前發展提供精神旗幟,也有深圳精神和浦東精神,為大城市的建設提供有力的度向,它們都是以創新為核心,以奉獻為基干,以奮斗為軀殼,才能迎接未來嶄新的面貌;在面對災害方面,有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擊非典精神以及如今的抗疫精神,它們是英勇的“官兵”、最美的“逆行者”在災難中以不畏生死堅守戰斗一線、不怕困難拯救人民生命的信念和實際行動而造就的,使我們有勇氣和有信心在黨的領導下面對自然和病魔的挑戰。
在當時的兩半社會,人民飽受折磨和壓迫,各階級都試圖尋求新的出路并付諸于相應的行動,但歷史選擇了先進的工人階級,有著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有著付出心血的實踐,有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滋養,最終建立了一個屬于人民的政黨,成就了偉大的建黨精神。另外,從各個時期中國精神的形成和內涵來看,它們都有精神建黨的影子,猶如一根主干上的不同分支,但它們的來源形式不同,各具有不同的歷史特性。既可以說它們是建黨精神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它們成就了建黨精神,因為建黨精神的形成既是根據當時時代背景和各方面因素作為依據,又是從后續精神中進行了一定的提煉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