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華
(貴州省紫云自治縣貓營鎮第二小學,貴州 紫云 550803)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各種習慣差;2.教師意識落后,專業素養不高;3.環境建設缺少資金,困難重重。
(二)整改措施
1.學生層面:結合實際,創造教育機會,抓住教育契機,讓學生自主參與其中,形成由內而外的好品質;延后放學時間,豐富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節課社團活動;每天行政值日、值日教師、全體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共同著力抓好“五個有序”;以少先隊牽頭組織,開展班級管理工作評比,抓好每周升降旗儀式、建隊日、少代會等各種儀式教育、意識教育,為好習慣的養成打下基礎。
2.教師層面:從校長到中層,從中層到老師,從老師到學生,做好言傳身教的引領,做好服務師生的示范,轉變作風,改變風氣;通過采納全體教師意見,制定符合學校發展規劃利益,又尊重教師利益的各種評優評先制度,讓學校管理做到民主,有據可依,有法可依;充分利用各種先進資源,與先進學校聯姻,采取“派出去、引進來”模式,開展聯合教研活動;假期讀書、節日活動,增進感情和團隊凝聚力。
3.環境層面:自力更生,打造宜人的育人環境。
貴州省紫云自治縣貓營鎮第二小學,是一所農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半寄宿制學校。2019 年秋季投入使用,迄今已有整整兩年。學校占地面積75 畝,總建筑面積23561 平方米,各種規劃的教室、功能室算是一應俱全。從進新校第一個學期開始,學生人數由原來的三百多人增加到現在的近千人。兩年以來,學校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不少困難,總的來說是學校建設資金比較緊張以及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一)學生問題,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山鄉,搬遷戶子女、留守兒童、建檔立卡戶子女居多,孩子們的各種養成習慣都很差,諸如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等,這些壞習慣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未來。
(二)師資力量不穩定,凝聚力不強,人心渙散,普遍缺乏責任意識和進取心。在農村移民搬遷點校,不像城區的移民搬遷點校那樣,老師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采取從鄉下選調的形式,選拔的都是優秀的人才,而農村的移民搬遷點校,老師卻是東拼西湊,在來自四面八方,交流支教占了近一半的人數,他們的各種表現和考核都由原學校考核,一年半載,這部分老師就回去了,這樣的情況下,當中很多老師就以混日子的態度來應付學校工作,部分老師只想輕松上一個科目,幾節課結束,不想擔任學校分配的其他工作,就是硬著頭皮接下其他工作,最終效果也是敷衍了事的結局。
(三)后續的建設和發展得不到相應重視,導致各種環境美化和附屬設施建設滯后,制約著學校對學生健全教育的設計和落實。
基于以上種種問題,農村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發展困難程度可見一斑。在歷經兩年的摸爬滾打、實踐工作后,筆者總結出一些管理心得與拙見,分享與讀者,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痛定思痛,不在困境中滅亡,就在困境中奮起成長。經過不斷地思考,組織班子多次商討研究,抓學生習慣、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提升老師專業素養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因此確立了“以行動收獲習慣,以習慣成就人生”的校訓。最終實現“行成至習,習成致遠”。
1.從學生層面分析
首先結合實際,創造教育機會,抓住教育契機,以各種活動為載體,讓學生自主參與其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家國情懷,喚醒他們自發向上、向善的意識,形成由內而外的好品質。
在去年年初武漢蔓延開來的新冠疫情,帶給許多人惶恐、不安和焦慮,發生了多少人間悲劇,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鐘南山、李蘭娟院士許多感人的英雄事跡,還有無數的醫務人員、武警戰士、平民百姓上演的一幕幕催淚畫面,中央政府把老百姓生命放在第一位的強有力擔當作為,感人至深。疫情之下,雖然悲傷難免,許多人也深深地為生在中國而感到慶幸。
災難的經歷,除了悲傷痛苦,對于孩子而言,卻是一種珍貴的教育契機。于是學校組織所有的孩子,通過各種途徑,讓他們為武漢加油,為祖國祈福,擔起小小抗疫宣傳員的角色,或畫或寫,或利用快手、抖音等網絡工具,制作自己的小視頻分享,有的學生為武漢加油、為祖國祈福,有的學生向人們宣傳疫情防控小知識,自主在家設計和制作防疫手抄報,通過這樣的親身參與實踐,孩子們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得到喚醒。
在剛剛過去的學期,除了組織孩子們參加學校的校內勞動外,每周五下午第二節課,二到六年級以上班級的孩子,由少先隊組織,本班老師帶領,到校外開展“保護母親河,呵護環境家”的環保綜合實踐勞動,沿著校門外河邊的步行道,撿拾垃圾,維護花木,孩子們樂在其中,開心自豪溢于言表。
學校每個假期實施假期讀書活動,布置各種暑期勞動實踐的作業,讓孩子們在家中看書寫下讀書筆記、制作美麗書簽、制作手工作品、設計節日與環保的手抄報等等,每學期開學第一個月下旬舉行一次經典誦讀,讀書評比活動,評比出假期中的各類優秀作品,給予獎勵。
每逢植樹節、端午節、六一、禁毒日、教師節、國慶、中秋、國家公祭日等等,組織各種比賽或游戲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民族情感,喚醒他們內心的真善美。通過以上形式,讓孩子們各種美好品質在活動中逐漸悄悄形成,為良好的德育打下牢固的基礎。
其次,豐富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節課社團活動。除了按國家規定上好規定的課程課時外,學校開設了舞蹈、剪紙、美術、書法、合唱、葫蘆絲、武術、各種球類、象棋、跳棋等社團。豐富孩子們課后興趣生活,在豐富社團活動以后,下一步目標就是邁向精,讓社團活動靚和精,有特色,將來能有拿得出去的精彩。
再次,每天行政值日、值日教師、全體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共同著力抓好“五個有序”:一是出入有序,利用疫情防控作為教育契機,孩子們每天上下學進出校園、進出食堂就餐、進出運動場、進出宿舍,必須按學校劃定的各班專用出入通道有序出入。二是活動有序;三是玩耍有序;無論是活動還是玩耍,做到有序開展,文明有序,;四是就餐有序;我們給學生指定座位,貼上名字,誰的地盤誰做主,用完餐誰的座位留下飯粒或垃圾,班上老師先提醒談話,再有重犯者就讓他做衛生監督員,負責本班的食堂就餐區域衛生。五是作息有序。所有的老師都來參與宿舍管理,除了宿管員,每天晚上下自習后,每層樓都有老師值班,九點鐘準時陪伴學生入睡,并且每晚8:30 以后,都有一名老師為寄宿生講故事,讓學生在老師的親切故事聲中入眠。第二天早上7:00,留宿老師帶領學生晨跑二十分鐘,再一起到食堂吃早餐,每天如此,讓寄宿生做到了準時有序作息。
最后,以少先隊牽頭組織,開展班級管理工作評比,抓好每周升降旗儀式、建隊日、少代會等各種儀式教育、意識教育,發揮隊干、班干的積極作用,從最初的紀律強制到后期的主動守紀,改變風氣,為好習慣的養成打下基礎。少先隊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除了抓好儀式、意識教育以外,結合實際,制定優秀班級評比、優秀學生評比等各種方案制度,每天由小隊干們按時檢查,風雨無阻,按制度獎罰,每個星期進行一次流動紅旗發放,并給予一定的資金鼓勵,同時發現評出涌現的各種校園之星,如:文明之星、守紀之星、誠信之星、友愛之星、勤儉之星、學習之星、進步之星、運動之星、潔美之星、才藝之星、禮儀之星、熱愛勞動之星、助人為樂之星、拾金不昧之星等等,促進了學校整體風氣的良好轉變。
2.從教師層面分析
首先,從校長到中層,從中層到老師,從老師到學生,做好言傳身教的引領,做好服務師生的示范,轉變作風,改變風氣。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沒有校長、沒有學校班子的以身作則,就沒有教師風清氣正。學校制定的各項紀律制度,校長先帶頭做到,并做好,這樣下屬才會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有一次,因為繁忙的工作,學校的校長記錯了課表,到了其上課時間,沒有按時上課,直到同班老師找來,才知道記錯了課表,按學校制度當時已超過15 分鐘,屬于曠課了,校長就說,“把這節課記下來吧,就記我曠課。”同班老師說:“算了,反正沒人知道,你又不是故意的,記什么記!”最后校長自己知道讓老師們哪個去記的話,恐人家覺得不好意思,倒是為難了老師,于是她自己找來校務日志,特別記錄了自己曠課一節,并把這件事在教師會上和全體老師講了,希望所有老師引以為戒。
其次,通過采納全體教師意見,制定符合學校發展規劃利益,又尊重教師利益的各種評優評先制度,讓學校管理做到民主,有據可依,有法可依。
再次,充分利用各種先進資源,與先進學校聯姻,采取“派出去、引進來”模式,開展聯合教研活動,邀請優質學校老師送培送教到學校,同時分批次組織學校老師,到優質學校跟崗學習、觀摩交流。一方面讓外出學習機會甚少的老師坐在家里,也能享受到前沿的理念和引領的同時,另一方面,讓老師們也有機會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時,按月定時抓好本校的校本教研常規活動,安排每個老師上好自己的一堂觀摩課,積極組織老師們參與聽評說課活動,通過這些方式,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轉變教師教育教學意識,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有效的保障。
最后,強調帶動全體教師,利用假期讀書,讀專業的書,讀詩意的書,讀實用的書,將讀書感悟積極分享,所謂“有容乃大”,泰山不讓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海不拒細流,方能成其深,厚積才能薄發源于此。并通過三八節、教師節組織開展師生娛樂活動,老師學生一起做活動,拔河、接力、兩人三足游戲等,以上渠道,拉近了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增進了感情,學校團隊凝聚力得到加聚提升。為學生健康成長筑牢了必要的基石。
3.因地制宜,一步一個腳印,打造宜人的育人環境 。
因為地處農村,雖是搬遷點學校,但是卻遠不能享受城區學校那些優厚的待遇。但是環境育人,是教育必不可少的課題。偌大的占地面積,想要上級拿出幾百萬資金投入,是遙遙無期的事情。所以,萬事只能靠自己,學校在進校以后,尚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積是砂石地區,沒有綠化不說,自己想要綠化都非易事。沒錢只能分步走,按計劃一個學期做一點。為了學生能有自己的勞動實踐基地,光是泥土回填,都花了十多萬元。目前學校靠著各方面籌集的資金,打造了音樂室、美術室、計算機室、舞蹈室、實驗室等等,下一步將把回填的面積繼續綠化美化,栽種花木,各班栽種農作物,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宜人的環境保障。
結論:綜上所述,實現農村移民搬遷點校學生健康發展,學生養成習慣、德育教育是首要課題,教師的專業素養,師德師風打造是必要保障,環境打造不可或缺,三管齊下,我們正在逐步走出困境,相信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