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瓊
(大隱鎮中心小學,浙江 寧波 315423)
小古文,顧名思義就是短小精悍、淺顯易懂的文言文。其內容精煉,富有情趣,容易被兒童接受。筆者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小古文包括人教版和部編版第三學段安排的數篇文言文及第二學段中幾篇選編的寓言小故事。
小古文不僅是中國文化、民族精神的寶庫,更是語言的寶庫。從小讓孩子積累些生動淺顯的小古文,無論是對學生今后的學習還是人生底色的鋪就大有裨益。目前新部編版語文教材,相比舊人教版教材,在第二學段也增加了不少小古文篇目。除了原有第三學段安排的四篇小古文,分別為五下《楊氏之子》、六上《伯牙絕弦》、六下《學奕》和《兩小兒辯日》,又增加了不少篇目:三上《司馬光》、三下《守株待兔》、四上《精衛填海》和《王戎不取道旁李》、四下《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五上《少年中國說》和《古人談讀書》、五下《自相矛盾》,六上《書戴嵩畫牛》,除主課文外,每單元的“日積月累”中亦從古代典籍中摘錄若干重要文言語句。在小古文篇目增加的情勢下,小古文的教學手段仍然單一,使得小學的小古文教學處于“雞肋”的尷尬境地。如何在這有限數量的文言文中,開啟學生母語文化的源頭,播下千年文明的種子,讓小學文言文課程悄然而親切地貼近孩子的心靈,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小古文作為漢語言的精粹,其語言含蓄典雅,更具對稱美、音律美,如《精衛填海》這則源于《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以古籍原文的形式進入小學語文教材,篇幅簡短,內容淺顯,學生對故事也比較熟悉,學起來難度并不大,溫儒敏教授指出:學習這樣的小古文,不一定要求學生記得住、能解釋,旨在潤物于無聲之中,使學生粗略感受小古文之韻律美,所以在教授小古文時誦讀不失為最佳手段。
但一聽到“古文”二字,小學生容易產生恐懼心理。畢竟,文言文中的字詞生澀難懂,讀一篇文言文需要咬文嚼字,拗口難讀,連初中生、高中生都聞其色變。如何能讓小學生字正腔圓誦讀文言文,進而體會誦讀的節奏美和音律美呢?最佳方式首先是教師繪聲繪色的示范誦讀。
朱熹有云:“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因此提高范讀的有效性,首先在于教師充分的備讀,少則三四遍,多則數不清,以讀出小古文的抑揚頓挫、有聲有色。其次要求教師在示范誦讀前適當要求學生聽清楚吐字規范,注意每一段的語速、重音等。邊讀邊要求孩子用“/”符號標注出句子的停頓。一些拗口難懂的詞句,或者是與日常生活相差較大不常見的詞句讀音,應讓學生反復讀記。
例如在教授《楊氏之子》中較為難讀的“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時的范讀,教師在讀前應要求學生聽清楚每一處地停頓,邊聽邊用“/”標注出停頓。比如“夫子家/禽”應是這樣停頓的,需跟學生一再強調,接著再請同學讀一讀,根據讀法來揣測整句話的意思,既掃清了讀的障礙,也為學生理解詞句做了鋪墊。
小古文對于小學生來說,因其離我們生活的時代較為遙遠,不但對于詞句意思難理解,對內容及情境把握也很抽象。直入主題式的誦讀,難免讓學生覺得乏味。如何能發揮小學生誦讀的主觀能動性呢?教師將圖片等媒體引入課堂成為必要手段,圖文并茂無疑是這個學段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形式。
1.圖文吟誦,漸入情境
導入新課時,教師可將圖片等媒體呈現于黑板一端,配以教師有聲有色的誦讀,來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比如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教師可配圖,先由介紹伯牙和鐘子期引入,接著吟誦原文,在這種情境的感染下,激發了學生的誦讀熱情,接著請幾位同學配圖誦讀也順理成章。又如教學《精衛填海》一文,教師在引入課文時可先出示“形似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的“精衛鳥”的圖片,告訴學生傳說這是炎帝小女兒溺水身亡后的化身,接著出示原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教師配以字正腔圓的誦讀。漸入佳境后,教師切入精衛填海這一故事的視頻,短短兩分鐘,畫面的切換配合古曲中饒有韻味的誦讀,不難想象,學生們被古色古香的情境激發了興趣,便會紛紛搖頭晃腦地跟著誦讀起來。
2.配圖以文,熟讀成誦
第三學段的小古文,都要求在了解內容、明白道理的基礎上,讓學生情感朗讀,以助于熟讀成誦,以達到語言積累的目的。小古文比白話文更具韻律,讀來朗朗上口,而對于故事性較強的小古文,在把握內容、明白道理之后,可安排配圖誦讀。可以是個別讀、齊讀和分角色朗讀多種形式。例如《兩小兒辯日》這樣故事性較強的誦讀教學中,教師可在黑板一側陸續播放一幀一幀的圖片,由兩位同學看著圖片來辯讀一翻,極富趣味,也能快速熟記內容,熟讀成誦。且面對這樣有趣的畫面,可想見會有更多的同學躍躍欲試,達到了真正的“趣讀”的目的。
3.趣讀趣演,體會意蘊
當學生正確掌握了文言文的讀音和讀法后,可以讓學生自由讀,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讀。例如在教授《兩小兒辯日》時,可讓學生模擬情境來個“辯論讀”;例如《楊氏之子》一文,可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演繹讀”;再例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這樣的神話故事,可以引導學生加以想象,讀出故事的感覺來;而對于平常課外積累的一些文言短文,比如一些雋永悠長的文言散文,如《詩經》的誦讀,不妨把傳統吟誦帶入課堂,讓學生體味其特有的音韻美。同時也為學生播下興趣的種子。
人教版選編的小古文中,有《刻舟求劍》《扁鵲治病》和《紀昌學射》等寓言故事。古文寓言,文字精練而又生動,頗能讓我們體會到其寓意的含蓄和幽默。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趣味中領會寓言的含義呢?
例如在《鷸蚌相爭》這一文的教學中,可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鷸蚌被捉后的心情,讓學生想一想,當捕魚者捉住他們喜笑顏開之時,鷸和蚌怎么也笑不出來,此時此刻,如果他們會開口,他們會進行一場怎樣的對話呢?可讓學生小組探討來說一說。再深入親近文本,走入鷸蚌的內心世界,進而得出“做事情應權衡得失”的寓意。在趣味中體會含義,比起教師傳授其寓意,使學生體會更深刻,記憶更持久。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筆者認為在小古文的學習中,演一演是一種很好的實踐活動,演繹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小古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再如《鷸蚌相爭》這一文的教學中,當學生走入鷸蚌的內心世界,進而得出“做事情應權衡得失”的寓意后,便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加入自己對鷸蚌的性格理解,添加對話,班級小組間輪流表演:一組將自己要演的內容呈現黑板一側,進行表演,其他學生進行評議,再適當加以修改。這樣一處一處地演,一句句的修改,學生就自然對小古文的理解更深一層了。這樣的演繹會議,有聲有色,有情有趣。
部編版新增的幾篇小古文,都是在特定的單元環境中,教師在教學中應連橫單元主題施教。如三下《司馬光》一文的教學,教師應著眼于本單元語文要素: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前文“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在結合注釋已經理解的情況下,可以請“演技佳”的同學來演一演,演到此處,教師作為旁白,突然插入:“司馬光看到小孩落水,為何不去找大人救援呢?當時的他是怎么想的呢?”引發學生的頭腦風暴之余,教師也可在黑板上出示思維導圖,對“司馬光當下的想法”進行補白,完成后再將故事接著往下演。這一環節用學生樂于嘗試的方式,生趣盎然地讓學生把握了故事寓意:遇到困難時,要冷靜思考,想辦法解決困難,千萬不要盲目去做。
選編入人教版的小古文大都選自《論語》《韓非子》等經典著作。所選的課文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或者是蘊含深刻哲理的代表性作品。這些課文在謀篇布局、描寫手法上都有其精妙之處可以挖掘。葉芝語曾說: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教師在小古文的教學中,應得當取舍,巧妙拓展,擴展學生的視野,努力點燃學生學習小古文及課外閱讀的興趣之火。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去談“趣味”拓展。
《鷸蚌相爭》一文,當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品讀體味后,教師可告訴學生:這樣一則小小的寓言故事曾經制止過一場戰爭呢!正當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之時,教師可將《鷸蚌相爭》在《戰國策》中的原文呈現,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聽了蘇代的話后,惠王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呢?這樣適當的拓展,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寓言的魅力,也體現了古文的雋永文化味道。
1.方法習得之拓展
在學習小古文有一段時間后,對文言文有一個良好的基礎,有足夠的積累和一定的興趣之后,就可以嘗試性地引導學生習得文言文的某些寫作方法。比如我觀摩的一堂特級教師執教的《東施效顰》,這位教師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是怎么知道東施長得很丑?問題一出,想必學生會潛心讀文,討論交流,從而得出“側面描寫襯托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學生體會其描寫之精妙后,也可以動筆寫一寫。
除此之外,課堂上還可安排各種形式的寫。如續寫文言、仿寫文言,讀白話寫文言,讀文言寫白話等等,如《守株待兔》這樣的寓言故事,學生在課外已對白話文頗為熟悉,那么在開課之初,就可以把較為精彩的白話原文選段打在學習單上展示,讓學生依照自己的理解在旁摘抄相應的文言短句,如“突然,一只受了驚嚇的兔子,不偏不倚撞死在了樹樁上。”學生可摘抄: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再層層深入,利用文白相互參照的方法,逐個解決“觸”“折”“走”等重點字的意思。這種古今穿插的方式,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實踐證明,這樣邊玩邊寫的游戲也很吸引學生。
2.句式仿寫之拓展
筆者認為,選入課本的多為經典篇目,且小古文有許多值得積累的固定句式,對豐富學生仿寫素材大有裨益。如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時,在學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時,教師可適合穿插一個仿寫,即仿照“善哉……兮若……”的句式照樣子寫一寫。教師安排這一練筆,既拓展了文本內容,加深理解,也初步感受了古漢語遣詞造句之凝練整齊。
3.情感升華之拓展
情感升華之拓展離不開誦讀。如《伯牙絕弦》一文中,學生感受到鐘子期與伯牙的情誼后,配樂誦讀悲痛欲絕的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的短歌,學生也被這曠世知音深深地感染,既升華了情感,也陶冶了情操。又如《中國少年說》一文中,整齊的句式,氣勢磅礴的語言是本文最大特點,要體會強烈的愛國之情,唯有字字鏗鏘的誦讀,但脫離時代背景又較難體會其情感,因此教師可播放清朝末年仁人志士們為中國覺醒而奔走的故事短片為背景配樂誦讀,愛國之情便可噴薄而出。
總之,在小古文的學習中,既是為了初中、高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興趣,也應當做好不同于初中、高中教學的方式。應以誦讀為主要導向,以興趣為主線,帶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尊重學生的學情和學習能力,然后以其他教學方式作為輔助,是他們能夠系統的、輕松的、整體地感受到小古文的情趣。回歸到符合他們純真的形式,才能達到對文言的啟蒙,并達到熱愛的目的,從而引導他們活潑地邊讀邊走進小古文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