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雨
(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美育教育近年來得到了國家教育部門的關注,并在各級教育體系中得到全面推廣。美育教育的核心在于使受教育者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通過各種藝術形態的課堂呈現與對比,使學生真正理解文化藝術的美感所在,并由此構建積極健康的文化觀、價值觀。美育教育可以視為是社會教育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產物,代表著文化藝術自身發展的高度和教育主體對于教育使命的全新定位和認知。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對于美育教育的拓展大多源自于中小學基礎教育領域的各種呼聲和落實,在高等教育中通常開展的情況并不盡如人意。職業院校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份子,是學校教育與社會職業領域銜接的紐帶,所培養的人才肩負著社會各個職業范疇中的工作,并將自身對于美的認識向社會傳播,因此,職業院校的美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并亟待通過在公共課程體系中的植入來扭轉不盡如人意的現狀局面。
職業院校在中國學校教育體系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針對社會職業領域對于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來開設專業建制,并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職業院校的發展自新世紀以來體現出日趨強大的發展勢頭,在專業建制、招生人數、教學質量方面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除了對于學生在特定專業領域的學習質量把控,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在美育教育領域的干預,顯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奇跡,但是隨著20 世紀以來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在文化藝術發展領域顯示出了全新的理念和價值觀。傳統文化藝術形式退居幕后,甚至有許多出現了斷代和絕跡的現象,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時尚文化元素逐漸占據了主流位置,并使得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趨之若鶩。當然。流行音樂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革新性和價值,其創造和傳播的出發點并非是負面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商業化與之相伴的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比如:追星現象、版權問題、創作畸形、觀念低俗等問題,往往會對尚在心智不成熟階段的學生造成嚴重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對于文藝欣賞觀領域的干擾,更重要的是造成了一些青少年群體盲目的跟風、攀比、執念,荒廢了學業,甚至由于不切實際的想法而毀掉了人生方向。
為此,學校教育對于美育層面的認真關注和及時干預是勢在必行的。基礎教育階段對于學生美育教育的影響,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是由于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對于美育的理解更多的是體現于淺層的思考和認知。職業院校的學生群體往往已經成年,對于美育問題的認識和了解更加深入,也便于教育的全面展開。但是在以往的高職院校教學系統中,對于這一領域的關注程度嚴重不足,進而產生了各種學生在思想觀念方面的問題和困境。適時展開教育,并將其引入到公共課程體系中,形成定時定點和具有課程體系保障的教育介入,顯然是解決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價值觀問題的首要方式,也有可能引領高職教育達到新的發展高度。
既然美育教育是一種發現美和辨別美的過程,那么在高職院校的公共課程體系中,就應該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包裹,作為學生步入社會之前的最重要美育教育環節,清醒地認識到各種美育教育問題的關鍵所在,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美育的成果充分體現出來。當然,美育教育的元素是多種多樣的,在高職院校十分有限的公共課程學制中,應當選擇最具有社會性價值的部分進行引導,解決重點矛盾,使美育教育最為關鍵的部分得到重視和解決。
一方面,理論教學部分是美育教育組成的基礎和前提。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中,對于美育及其擴展層面的教育內容,在教學環境中往往存在著介入深度不足,淺嘗輒止的問題,這顯然是十分棘手的問題。在美育教育進入職業院校公共課程之后,所面對的是各個專業領域的學生,他們的共同特征是青年人,對于文化藝術和美的認知有著迫切的需求。在這一基礎上,將美育教育的核心命題及內容植入到學生內心,顯然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有關流行音樂理論的講解方面,雖然流行音樂在全社會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在理論普及方面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短板。在目前的成書和各種研究資料中,對于流行音樂理論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這也造成了流行音樂作品和理論在社會普及過程中失衡的問題,直接導致了流行音樂對于青少年群體負面影響的增強。為此,在高職院校公共課程的開設過程中,應當將流行音樂理論作為重點研究和教育引導的對象,使學生了解其文化歷史、屬性特征和與生俱來攜帶的一些問題,這樣才可以明辨是非,通過理性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流行音樂的美感所在,抵制偏激的內容。
另一方面,公共課程對于美育教育的介入也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選擇他們所喜愛的素材和大家共同分享,通過這樣的過程,了解他們對于美的認知,使他們能夠充分表達內心對于美的向往和期許。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有關美的認知是一種開放性的課題。教師通過理論引導的方式表現了對于美的正確理解方式,學生同樣可以表達自己的觀念,講述自己對于美的理解。這一過程是具有自由和主觀性質的,所涉及到的藝術品類包括戲劇、美術、建筑、雕塑、音樂、舞蹈等各個方面。正是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才有可能促使美的理念和表現深入人心,促進學生的體會和深度思考。
“三全育人”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自改革開放以來,現當代社會文化發展日新月異,在快速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以文化藝術發展為例,包括崇洋媚外、急功近利、嘩眾取寵、低俗惡俗等問題,一再受到有關學者和社會輿論的抨擊。美育教育在職業院校公共課程中的開展,具有特殊的環境背景,如果采用保守單一的課堂主導式教學方法,難免會束縛學生的求知欲與課堂熱情,這本身也并非是美育教育的初衷和愿景。美育課程的推廣,應當結合基礎理論、社會實際情況和前瞻性教學方法三方面的特性,共同謀求在教育領域的拓展,進而獲得良好的教學反饋。
一方面,公共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形成以教師為引導,學生互動交流,暢所欲言的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美的理想和標準,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盡相同,所感知和體會的能力也有著巨大的差別。但是,需要認識到的是,人們對于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有著共性的認知,而對于低劣的作品形式,顯然其問題所在也通常可以得到明確的觀察反饋。基于這樣的前提條件,可以充分認識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課堂教學方面所應當采用的方法。在理論教學達到一定量變的前提下,可以促使學生暢所欲言,尋找各種美育教育的范本進行表現和觀察,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群策村里。這些都是解決美育問題的良好途徑,也符合高校教學的方式及風格。
另一方面,在高校教學環節中,也需要在教學方式的應用方面尋求更為開放的空間,運用互聯網平臺和自媒體平臺的綜合優勢,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眾所周知,當前學生對于文化藝術的欣賞大多來自于網絡渠道的影響。但是互聯網同樣是端正學生文化價值觀態度的有力平臺。如何引導學生對其利用,并通過社會教育資源的干預來及時獲得有效的資源信息,這顯然是促進學生良好學習,并得到美育教育影響的重要一環。在當前高校教學提倡開放自由的背景下,對于公共課程中美育教育的教學組織,同樣可以采取必要的介入方式,通過互聯網資源的對比和觀察,了解善惡美丑的區分。
美育教育在職業院校的開設與深入探索勢在必行,公共課平臺的搭建,可以面向所有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并對學生的問題和困惑做出適時有效的引導。美育教育的開展應當是一種可持續循環的進程,并形成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大格局。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打造優質教育資源,完善學生的心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