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素瓊
(重慶市三峽水利電力學校,重慶 404160)
隨著中職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漸漸出現了“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加上對于數學等文化學科的重視程度日漸削弱,課時安排似乎也越來越少。因此,如何維持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之間的平衡、避免矛盾就成為了當下每一位數學教師都十分關心的問題[1]。尤其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網絡科技飛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向前邁進,教師應當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課堂效率高效提升。
眼下的中職課堂,大多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中心地位沒有得到重視,教師代替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擔任傳播和教授的任務[2]。但實際上,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中職院校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會變成“填鴨式”的單一灌輸。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中心地位沒有得到重視和認可,學習效率不高,課堂進度難以推進,而教師也會產生疲憊感,難以推進課堂教學。
由于中職學校的就業壓力不斷增長,學校為了提升就業率,對于專業技能方面的課程越來越重視,相比之下,數學等基礎文化課程被嚴重忽視了,仿佛退出了課程的“主戰場”。而這也就造成了以數學為代表的文化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之間的矛盾,也偏離了當下新時期教育的發展趨勢[3]。
相比于普通高中學生而言,中職學生剛剛在人生的一大考試——“中考”中失利,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喪失了對于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再加上數學這一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邏輯性和關聯性,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更加吃力,最終導致學生自暴自棄,徹底對數學的學習喪失信心和興趣,難以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當今時代是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信息技術也愈加成熟、優越。在此背景下,教師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會造成教師與社會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嚴重脫節,從而對學生的學業發展和未來的職業規劃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將信息技術同數學教學做整合,通過多種多樣的技術手段,將課堂的中心地位交還到學生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科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進課堂教學進度,促使學生更加輕松愉快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通過將信息技術同中職數學相整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學環境得到了極大地改變。在傳統模式下,教師的主要教學地點在教室,課堂主導者是教師本身,課堂教學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在將信息技術同中職數學進行整合之后,教學地點不再受到教師的限制,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網絡途徑進行教學,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課堂教學。此外,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整合還將課堂的主導權交還給了學生,讓學生不再受制于教師的單一灌輸,可以主動地進行學科學習,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由于數學學科本身的復雜性、特殊性、抽象性,如果僅靠傳統的“粉筆、黑板”進行教學,難免涉及的一些抽象知識概念難以具象化,使得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將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課堂,甚至是教材知識,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和公式,可以使其具象化,讓學生更為直觀的觀察和學習數學知識[4]。同時,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師生、生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共同交流探討。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學習平臺和學習軟件層出不窮,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選取不同的學習軟件和學習平臺進行教學,通過網絡的形式同學生建立良好的課堂鏈接,輔助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同時,還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共促每一位學生的多方位發展。以下將以“超星學習通”為例,進行“立體幾何初步”講解。
所謂課前準備,即教師在課堂進行之前所必須進行的備課工作。有經驗的教師都懂得:即使備課,有時候課堂效率都不合人意,如果不備課就更無把握。備課是教學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保證。那么如下進行有效課前準備,大致可以分為三步。
首先,教師應當根據課程內容制定教學目標和課程重難點的分析,并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進行微課的制作,以達到讓學生直觀、清晰地觀察到空間立體幾何的特點。比如,在進行“旋轉體”這一概念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軟件制作旋轉體形成過程的動畫視頻,即一條平面曲線繞它所在平面內的一條直線旋轉,形成旋轉面,封閉的旋轉面圍成的幾何體,就是旋轉體。在制作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將制作完成的視頻上傳到“超星學習通”的教學平臺上,通過班級群或其他途徑通知學生進行觀看。
其次,在接到通知之后,學生可以利用前一天晚上的空閑時間或者上課之前的幾分鐘時間進行視頻的觀看,簡單地了解立體幾何圖形的形成過程,初步建立空間立體幾何概念,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對于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形成的疑問,學生可以通過教學平臺向教師進行提問、請教,并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觀看。
最后,教師可以在課堂進行之前,就視頻的內容跟學生進行探討,解答學生的困惑和難題,并以此切入課堂教學。此外,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應當注意課本內容與日常生活的結合和聯系,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和現象,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
如果說課前準備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基礎,那么課堂教學就是一名教師專業業務能力的最好體現。在解決“教什么”的基礎上,落實“怎么教”,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考慮由淺到深,從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
例如,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先對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然后再將問題歸納總結到一起,分類進行梳理總結,讓學生由此形成大致的邏輯框架。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學軟件進行立體幾何題的講解,方便學生進行更加直觀地觀察,了解自己的思維盲區。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過程中通過“超星學習通”進行課堂學習效果的檢測,讓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在平臺上發布的問題來進行自測。教師可以在后臺對學生的測試成績進行查看,并以此來觀察課堂的教學效果,判斷是否要繼續課程進度的推進。而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一同觀看微課視頻的方式來進行知識的總結和思維的拓展。對于學生由此提出的問題,教師也應當進行解答和講解。
除此之外,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表揚和夸獎,讓學生建立對于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傊?,一切必須建立在以“啟發學生”和“培養能力”作為指導思想,堅持“精講巧設”,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有效的教育,并不僅僅只是基礎知識的傳授,更多需要考慮的是多元化目標的培養,包括能力目標、情感態度目標、科學素養目標等。課后作業,既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課后,針對班級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應當進行難度上的劃分,保證班級各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在提升學習能力的同時,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后臺查看學生的測驗結果,并由此判斷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自身教學方式上的不足,并進行下一步的改進。只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力求新穎多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才能達到作業與教學的有效結合。
總之,在時代的飛速發展下,將信息技術同中職數學進行整合教學是時代和教育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教師只有摒棄落后的教學觀念,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引進課堂,將學習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完成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之間的平衡,才能夠促使學生全方面成長,培養學生成為新時代背景下綜合性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