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峰 謝煒龍 曹云鳳
(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650)
廣州市及周邊地區加工制造業的發展伴隨著產業的升級,技術的更新換代加快,企業對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與職業能力要求也隨之變化,要求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改革,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培養事業。其中,以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為例,在傳統的機械加工行業中,企業也進行了技術升級、轉型、變革。相對應減材制造,增材制造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增材制造也稱之為3D打印技術,是基于三維數字模型的快速成型制造技術。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進行了專業定位調研,根據機械加工行業的發展變化,進行專業調整,服務區域經濟的特點而開設了機械制造技術(3D 打印技術應用)專業,基于新制造技術要求下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
緊扣行業動態,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中職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其課程內容與形式要不斷進行完善與改革。根據最新的政策導向、行業情況,結合地區及學校自身特點,對專業學生的職業面向崗位、技能證書、升學途徑等做全面的調研與修訂,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構建。解決了專業核心課程與產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問題,才能更為有效服務于技能人才的培養。
調整了專業結構后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如何科學有效地匹配政策、行業、升學等要求,是最為核心的。而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行業用人需求、技術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最為關鍵是課程體系結構與職業能力相適應、課程培養目標內容與工作任務要求相吻合。在符合相關政策與要求的情況下,與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產業聚集園區等開展深度合作,調研關于3D 打印技術應用相關的職業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專業核心課程,以企業實際應用作為課程教學項目,把崗位對應的知識、技能、素養要求,融合在課程當中。
滿足技術發展動態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結構要合理,課程設置要科學,也要適應多樣性的發展需求。以機械制造技術(3D 打印技術應用)專業為例,在傳統的機械加工技術中,企業轉型與發展,結合增材制造技術,把生產技術、業務范圍、用人需求進一步擴大與提升要求,所以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方向課、專業選修課、實習實踐課等。在專業基礎課設置專業行業要求的共性知識課程,例如機械基礎、機械制圖與CAD 成圖技術、三維軟件應用等,在專業技能方向課當中設置適應職業分工的技能方向課程,例如工業品建模與制作、藝術品建模與制作等,專業選修課中設置數控加工技術、增材制造技術等,特別是專業技能方向課,要靈活多樣,及時更新,順應技術發展。
課程體系的構建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同時,專業核心課程內容更要緊跟經濟與技術發展的步伐。在工業4.0 的時代背景下,加工制造業發展迎來新的挑戰與機遇,與傳統的加工技術結合,新制造技術要求人才能力更加綜合,工作更加高效,素養更加提升。中職教育,培養更加貼切區域行業用人需求的技能人才,進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最為有效的途徑。搜集企業生產應用的典型案例,把工作任務按照簡單到復雜、共性到個性合理安排,再結合學校設備設施、師資、學生實際進行優化,把工作任務轉化為教學項目,培養目標、知識結構、教學項目、課程體系與企業職業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培養更近貼切實際用人需求的技能人才,是進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的根本目的。
在原有與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等繼續深化合作的同時,與職教調研專業公司進行合作,就機械制造技術(3D 打印技術應用)專業進行定位分析。其中,就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核心能力要求進行調研,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針對區域的企業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列出典型的職業能力,然后再針對職業能力提出配套對應的課程,對課程再論證與優化。通過專業定位分析論證,把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形式等進行改革,進一步匹配企業職業能力要求,力求做到精準育人。
科學確立核心能力,需要根據區域的經濟發展、行業動態、企業需求等實際情況,要精準、典型、有效。就職業崗位人才行業類型分布、崗位人才企業性質分布、崗位人才企業規模分布、關鍵職業能力要求關鍵詞分析等方面進行分析論證,給出專業培養目標建議、目標崗位確定。基于互聯網公開的機械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是3D 打印技術應用方向領域產業人才招聘信息的“職責描述”和“任職要求”,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梳理確定3D 打印設備操作工、手板制作技術員、3D 打印建模、機械產品售前/售后技術支持工程師、逆向模型師這5 個專業培養目標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
工作任務是指該崗位的工作流程、步驟和具體職責。職業能力是指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某一特定職業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工作標準的把握、工作方法的運用、勞動工具的使用、勞動材料的選擇等。把企業生產實際的工作任務,再貼合學校實際情況,課程目標必須突出應用性,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根據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學生成長過程中對專業的多元需求及時調整課程內容,例如在3D打印專業技能方向課程中就把企業生產實踐的工業產品、藝術品兩個類型的典型應用案例,轉化為基于工作任務的項目式教學項目。
針對3D 打印設備操作工、手板制作技術員、3D 打印建模、機械產品售前/售后技術支持工程師、逆向模型師這5 個專業培養目標崗位的工作任務要求和職業能力要求,對標專業現行課程體系的“專業課程”部分進行映射和診斷。課題組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與課程的轉化表”進行了整理,得到每門課程與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的對接表。就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與機械制造技術專業(3D 打印技術應用方向)現行課程體系的“專業課程”進行對應,厘清了單門課程與工作任務、職業能力的對應關系,為明確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提供了數據基礎。分析發掘自身的專業特色建設點,與同類同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進行調研對比,尋找本專業的特色課程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打造專業特色。結合區域機械制造技術(3D 打印技術應用方向)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從就業崗位分析出發,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對標學校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現行課程,提供了現行課程體系及新增課程的調整建議,實現專業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持續動態更新。
本文以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3D 打印技術課程建設為例,就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構建課程奠定數據基礎,基于學校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特色定位、專業辦學基礎,分別從專業培養目標崗位分析、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同類專業建設情況、基于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的課程診斷這四方面進行相關分析與診斷。
以3D 打印技術專業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為例,以項目任務為驅動,強調在學習中職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3D 打印行業和地區特色,采用混合式教學實施為手段,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更新了3D 打印技術專業課程內容,調整了專業課程結構,探索了教材與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總結經驗與方法,為加工制造類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