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中樓鎮人民政府,山東 日照 276518)
引言:近年來,事故和災害頻頻發生,過去的應急管理方法無法對多突發事件進行有效處理,應對多突發事件十分重要與緊急,現階段應對突發事件難度越來越大,需要由先進信息技術提供指導,尤其需要基礎網絡平臺和可視化指揮平臺的應用,使應對多突發事件的決策對智能數據庫進行應用,加大使用信息技術的力度,從而利用高科技手段使應急管理工作能力提升,對應急聯動系統進行構筑。
單一型應急管理體系除存在資源分散問題和條塊分割問題外,還有系統化薄弱問題及信息化薄弱問題。
應急基礎設施的管理比較分散,相關資源無法共享和及時溝通,缺少統一調度。應急管理除不夠專業和穩定之外,還缺少規劃,整合性及協調性明顯不足,應對多突發事件的能力較差,應急反應比較遲緩。機構存在冗雜問題,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較弱,資金有限,職責權限較少,導致應急管理水平較弱。關于應急管理的制度不夠健全,應急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不夠理想。
缺少統一規劃和管理,而宣傳工作僅停留在形式層面。突發事件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不過管理人員缺少應急管理意識,研究較少,僅在事件爆發時按照突發事件情況進行處理,表現得倉促窘迫。未重視協調聯動,存在部門壁壘和部門障礙。存在明顯分割分散問題,各部門無法進行協同合作,上級和下級的溝通較少,彼此掣肘,出現問題時相互推諉,應急管理工作的凝聚力較弱,出現很多不利狀況。應急管理機構的模式未得到合理設置,應急體制建設存在缺陷,權責無法匹配,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信息技術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導致應急管理的方法和技能較為滯后。信息技術有利于應急管理工作進行,能使應急管理難度有所下降,可對應急平臺體系進行構建,從技術角度保證多突發事件能夠得到有效且快速的處理。
使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工作的作用得以發揮,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使應急管理工作得到合理且有效的途徑。信息技術能對突發事件進行預測,使應急管理能力和應急管理信心得到加強。信息技術可以對抵抗突發事件風險能力和信心進行科學培養,借助應急管理系統能夠建模突發事件,讓信息技術變為和突發事件相關的實驗室。在應用信息技術后,能夠開展系統化仿真工作,使用信息技術評估與分析處置突發事件的策略,借助虛擬現實及仿真實行應急管理的方案。
要想實現應對多突發事件目標,應該對大量信息進行分析以及管理,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優勢非常突出。通常而言,應急過程及應急管理系統模塊包括突發事件、災情評估、選擇應急預案、調配應急資源,災情評估包含基礎信息數據庫,選擇應急預案包含應急預案數據庫,調配應急資源包含應急資源數據庫[1]。
1.應用至應對多突發事件的大數據框架
就應對多突發事件工作來說,大數據的應用包含技術層面與思維層面。技術除了數據倉庫和數據可視化之外,還有云存儲以及云計算。思維是指借助大數據探索問題,通過更多樣本對問題進行思考,產生整體化思考方式和模糊化思考方式。將技術與思維進行融合,使大數據能夠有效應用于應急管理,大數據技術能夠在應對多突發事件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無論是大數據收集和大數據分析,或是大數據技術反應及大數據決策,可信程度都很高,大數據技術能夠準確預測個人行為以及群體行為。因為應急管理的對象是多突發事件,所以能夠將其劃分為事前階段、事中階段以及事后階段,包含預防環節、監測環節、處置環節和恢復環節。按照時間序列劃分,可得到大數據在應對多突發事件工作的應用框架。
就事前階段來說,包含管理準備和設施準備,管理準備包括人事準備和管理提升,設施準備包括硬件準備及軟件準備。就事中階段來說,包括對信息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快速傳遞、對高速信息傳遞方法進行創新、集成信息數據和處理信息數據、進行數據整合和可視化、輔助決策、科學機器決策與半機器決策。事后階段包含盡快捕捉信息、多元化獲取信息、快速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甄別、按照算法和數據庫技術完成信息篩選工作、按照篩選信息完成機器分析工作、快速反應、盡快和現場人員取得聯系并做出響應[2]。
2.運用至應急管理的大數據技術
就應急管理而言,各個階段任務均有所差別,如果突發事件性質存在區別,則突發事件發生機理和突發事件破壞方式同樣會有所區別,所以,應急管理工作的側重點會在各個階段發生變化。應該按照實際突發事件特征,于對應階段對大數據技術進行使用,從而能夠使應急管理工作的實際效果得到提高。
在事前階段中,此階段應該完成設施準備及管理準備工作,使大數據應用獲得必要條件。設施即大數據應用需要使用的軟件和硬件,所需軟件除了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之外,還有數據挖掘,硬件即具有數據采集功能的設備。管理準備即管理人員水準應該匹配于大數據技術方法[3]。
在事中階段中,使用大數據除可以為個人及組織提供便利及服務之外,還能夠幫助政府開展工作,從而使應急管理工作能夠更好地完成。于個人及組織而言,應用至應急管理的大數據技術能夠使其具有靈活手段和便捷手段。就政府來說,將大數據技術應用至應急管理標志了應急管理工作向著技術化方向發展,不但產生很大便利,而且可確保盡快進行應急管理,能夠為應急管理連續開展提供保障。
在事后階段中,其工作重點除了救援之外,還有恢復和重建。事后階段具有很多信息,而且信息來源較為分散,需要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機器決策。經過捕獲過程、加工過程、分析過程及反應過程之后,計算機將信息當作統計資料進行利用,在被整合之后,應對多突發事件的工作人員便能夠按照機器所提建議對救援路線和救援裝備進行不斷優化,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事故現場。
應急管理對應事件類型不盡相同,不是全部應急管理領域均會包含大數據于全部過程的應用。有時沒有必要完成數據再次收集工作及硬件系統整合工作,僅需改變管理模式與轉變思維,即可產生全新大數據應用方法,以上便是應用于應對多突發事件工作的大數據和純技術導向之間的區別[4]。
云計算能夠讓應對多突發事件的決策系統出現明顯變化,對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從而變為一體化應急管理。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云計算可生成應急管理鏈條。應急管理鏈條除組織資源環節和組織資源環節之外,還有提供服務環節及分布運作環節,讓應急管理模式除做到管理和部署方面的統一之外,還有標準和規范方面的統一。在云計算基礎上的應急管理流程除包含決策界面、支持目錄和監視統計之外,還有系統管理、配置工具與云計算中心。
按照具體需要對基于云計算的應急管理流程進行分解,將其劃分成服務、管理以及資源層。
對應急管理系統來說,服務層是其實現層,使用人機交互的模式,對應急管理方面的知識進行提供,以最快的速度供應決策知識需要,有針對性地供應各類型服務。服務層結構除查詢和協同訪問之外,還有應急管理知識接口。
就應急管理系統來說,管理層為核心層,需要完成管理軟硬件資源工作,而且應完成所有任務調度工作,保障應急管理系統所提供服務的可靠性,使應急管理系統在安全與高效的狀態下持續運行。管理層結構除安全和用戶管理之外,還有任務與資源管理。
資源層構成包含物理資源以及軟件資源。對物理資源來說,除知識庫存儲以及應急管理數據庫之外,還有服務器設備。就軟件資源而言,除包括計算資源池和存儲資源池之外,還有軟件資源池。軟件層的重要目標即對異構資源庫進行整合,使其變為同類資源池,從而讓應急管理方面的知識基礎具有協同性。
1.系統原理
信息化建設要在指定資源基礎的前提下進行,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分別完成業務整合工作、流程再造工作及機構重組工作,進而使創新管理目的及組織協同目的得以達成,使溝通聯系得到加強,同時提升效率。其信息化發展宏觀模型即MART 模型構成如下:組織和管理(M)、業務應用(A)、信息資源(A)、信息技術(T)。
在應急管理系統中,其設計及建設必要條件為MART 均衡和整體性。就應急管理系統來說,其關鍵性策略可分成一個全局以及兩大重點。
在MART 模型中,全局即把MART 整體當作出發點,將業務應用當作切入點展開T 型思考,使信息資源變革與組織管理變革得到帶動。第一個重點即對管理整體性進行掌握,鼓勵進行創新發展。第二個重點即技術體系的策略。
2.應急決策定量化分析
系統研究會遇見許多無法在常規狀況進行定量描述,即僅可定性描述因素、定性描述事物、定性描述概念,部分系統的構成元素全部為不能夠進行常規定量的元素,此類系統即定性描述系統,其簡稱為IFS 系統。此系統即多個富有經驗的分析者進行大腦加工的經過,不過伴隨系統規模不斷擴大,除需包含定性趨勢信息之外,還要有定量信息。
3.應急管理系統組成
應急管理系統能夠使相關部門應對多突發事件的能力及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可幫助有關部門妥善處理多種事故。借助應急管理系統,不但能夠滿足應急值班業務及信息管理業務,而且能夠符合突發事件接報、突發事件決策、突發事件指揮、突發事件調度和共享信息業務需要。應急管理系統能夠完成整合工作,除整合內部應急場所和應急通信之外,還可整合有關系統,對合理運行機制以及應用模式進行建設,達到上下聯通目的,使應急管理應用得以落實。就應急管理系統而言,其關鍵功能即是處置多突發事件效率得到提升。經過整理,應急管理系統在功能模塊方面的構成如下:
在應急管理功能的模塊中,除值班管理模塊、信息接報模塊、預測預警模塊、應急保障模塊和監測防控模塊之外,還有指揮調度模塊、總結評估模塊、演練培訓模塊和基礎管理模塊。
在輔助決策功能的模塊中,除盡快定位突發事件模塊、展示突發事件處理狀況模塊和輔助決策模塊之外,還有查詢區域內救援隊伍、查詢危險源和查詢應急資源的模塊。
結束語: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可以讓應對多突發事件工作在信息收集方面及信息整合方面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使多突發事件具有預警技術平臺。于應急管理信息系統而言,其重點在于“急”,各類數據及信息資源應該以最快的速度得以聚集和融合,各級別應急管理系統應盡快完成數據交換工作,各級別應急管理系統在應用時應該做到協同聯動,不僅要體現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還要進行高效指揮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