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青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璀璨文化的繼承者。中華文化是從未間斷過的,泱泱中華,歷史悠久,衍生出的文化亦是十分豐富多彩,文化對國家的繁榮興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影響雖然是間接的,但它作為一種精神支柱,所能爆發的力量卻是無窮的,這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調查問卷中,大學生中有92%的人曾嘗試過書寫毛筆字,收效甚微,只有4%的人能寫得一手好字,還4%的人從未嘗試過??梢钥闯龃髮W生對書法的掌握大部分處于淺層,只有極少數人掌握得還可以,而有幾個人甚至對此沒什么興趣。無獨有偶,大學生對戲曲的了解程度同樣不容樂觀:喜歡京劇的人僅占24%,聽過京劇的人占76%。全面了解臉譜知識的占8%,73%的人了解一些,19%的人則完全不知道。在調研中發現,大學生對外來文化的認同,主要體現在對他們的語言、節日和娛樂等多方面的效仿和認同,其中發現,大學生對美國文化的認同率最高。大學生在使用語言習慣上,也深受外來詞語的影響,15.6%的學生在說母語的同時,會夾雜著使用外語單詞,偶爾會的占70.1%,不會的僅占14.3%。調研中,發現大學生喜歡的美國影片占45.9%,歐洲影片占14.7%,中國影片占39.4%。當被問及“一年里你必然要慶祝的節日”時,多數學生表示以慶祝中國的節日居多,但仍有40.6%的學生表示以西方的節日居多。
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能夠接受外來文化的渠道有很多。在多元文化的共同影響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多樣化。大學生熱情開朗,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同時,他們缺乏人生經驗,對西方文化中消極的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等方面缺乏甄別和抵制的能力。高校應著力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以傳統文化為載體,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重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全方位的、辯證地認識世界和中國的變化,不要對西方盲目崇拜,要讓大學生深刻地認識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種種差別,深刻地認識現在的中國已經和正在發生的巨變,中華民族在世界范圍開始崛起。
中華傳統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天下為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行合一”“自強不息”“以民為本”“仁者愛人”“和而不同”等文化思想,這些思想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華民族能夠歷盡坎坷挫折,屹立于世界之林,依靠的就是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這種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發憤圖強,不屈不撓,堅持不懈。
從古代神話中的“精衛填?!薄ⅰ坝薰粕健?,到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從堯舜的一日萬機,到文王的日昃不暇食;從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到漢使蘇武的飲雪吞氈;從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賦《離騷》,到司馬遷的忍辱負重、發憤修史等等。古代圣賢的所作所為,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剛毅、堅韌的民族品格和積極進取、以毅力制勝的人生態度。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國人民積極人生態度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是一個民族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內核。歷經久遠,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生存、繁衍、發展的不竭動力。
愛國主義是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出中華兒女要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國家命運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國是大家,家是小家,先有國再有家,國強家才能幸福。中華兒女的愛國事跡被世人所景仰,愛國是每一個人矢志不渝的信仰?!墩撜Z》中講到“民無信則不立”,強調在人與人交往中,要以誠信立足?!睹献印分小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钡莱鋈藗儾粌H要愛自己的家人,也要將這種愛推及他人,用博愛的情感去接納社會和對待他人,為人善良、樂于助人。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當中。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歷來有以人為本的思想。如《管子·霸言》中提到“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孟子·盡心章句下》中提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中華傳統文化中,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重視人類的活動應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而非破壞自然,以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和為貴”,重視天地萬物和諧統一,人與人的關系貴在和諧。這些傳統文化思想反映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皆是“和諧”思想的具體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凝練、傳承與升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民主”關注民生,只有國民幸福安康,整個國家才能夠富強,是民本思想在當代的升華。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公正和平等,從《論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中能看出人們對平等的向往;從《禮記》“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看出人們對于公正的渴求,從《呂氏春秋》“昔先圣王之治于下也,必先公”,“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中,突顯出公平正義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同時,古代傳統文化經典中有大量的有關法治思想的論述,比如“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些法治思想為了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社會安穩需要法治進行約束。如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精華思想的汲取和升華。
中華傳統文化植根于中國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情操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很有必要深入了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在思政教育、課程設計和課外活動等諸多方面,都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結合起來,培育青年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高校一直以來重視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在“互聯網+”的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容易被多元文化所誘導,進而形成民族意識的淡薄,愛國觀念的弱化。所以,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必須重視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開設傳統文化通識課,加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將國家發展與個人理想結合在一起。高校的一種實施路徑,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當中,發揮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的浸潤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如果將它們引入思政課堂,必然會讓課堂更加充實,學生們更加愿意接受。高校老師應注重結合社會問題,分析出傳統文化對現實的觀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雙重目標。
高校老師在中國傳統文化培育的過程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但是在師資配置上還是很匱乏。為此,高校要引進優秀傳統文化老師或者重點培養一批傳統文化系列課程的老師,同時,面向全體老師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系列培訓,引導和重視老師傳統文化方面的外出學習、課題研究和學術交流,不斷提升高校老師的傳統文化講授水平。高校在通識課教育中,加大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設置比重和覆蓋力度。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盡可能每個專業設置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每學期安排至少兩次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大型講座或者網絡公開課,不斷加大傳統教育的覆蓋面。老師以博學和個人魅力來吸引更多的大學生關注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進而激發當今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操,深入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要大力引導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活動,營造氛圍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比如:舉辦名師傳統文化系列講座,觀看傳統文化影視資料,成立國學社,舉辦校園詩詞誦讀大會等。高校應積極嘗試搭建安全的傳統文化學習網絡平臺,制作一系列適合互聯網或者手機學習的傳統文化作品,實現線上線下的活動呼應。這些活動應該貼近當今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日常中有生在華夏的民族自豪感,自覺弘揚、學習和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并與時俱進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