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成銀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民族地區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民族地區所具有的地域特質,使少數民族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民族傳統,民族傳統蘊藏了少數民族的審美觀、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無不體現了古人和先哲們孝悌、忠恕、重信守諾、自強不息、天人合一、靈魂陶冶、心靈自悟等人文精神,因而我們可以因勢利導地吸收這些寶貴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的有益成分。一則通過對民族地區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使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保持著文化自覺、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二則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途徑將這些豐富的人文精神,內化為學生良好的品德和氣質,外化為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從而切實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綜合考量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性,著眼于民族地區的特色人文資源,為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提出路徑思考。
(一)加強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在民族關系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不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格局,新時代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已經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一方面遵循著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又積極地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構建“中國夢”的偉大敘事,而這需要中華民族具有共同的人文素質。加強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培育民族大學生從文化自覺的層面去凝聚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加強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綜觀我國的現實狀況,民族地區多分布于我國北部、西部等邊遠地區,地域面積廣,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少數民族大學生承擔著建設民族地區和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任務,因而高校教育應致力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加強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英國劍橋大學的專家認為:“現代世界理科和文科的裂縫必須用人文科學來粘合。”[1]誠然,民族地區高校教育必須致力于用人文科學來關照理工科大學生的內心世界,為此,培養民族地區全面發展的人才應該是:力求將民族地區大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智慧、有情感的人;一個具有與他們所受的大學教育層次相一致的文化積累與道德修養的人;一個具有自覺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并獲得相應的技能訓練的人;一個在不同層面上使專業技能知識與人文知識得到協調發展的人。
眾所周知,民族地區多為偏遠地區,人口分布以少數民族人口居多。而民族地區大學生也多為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受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自然環境、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素質、社會發展及教育現狀的影響,使這一群體在知識結構和心理特點方面均有其獨特性。同時,隨著各個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變得頻繁,人們愈來愈生活在一個聯系相對緊密的“地球村”,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也受到沖擊,人們每天面對各種撲面而來的碎片化信息,價值觀念也日趨多元化。因此,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與非民族地區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相比還有其特殊性。
(一)人文素質教育環境的特殊性。第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滯后,制約著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民族地區的發展,但由于所處地域的特殊性和客觀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嚴重制約了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這些因素直接造成了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嚴重滯后、教育質量普遍偏低。第二,西方文化的影響。伴隨著信息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各種文化的交流、碰撞更為頻繁,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也同樣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這使民族地區人們的價值觀念也日趨多元化。因此我們不能忽視西方文化對我國公民意識的影響,特別是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唯有辯證地了解和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之精華,大學生才能把更高的使命感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驅動力,并推動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并對世界的文明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的特殊性。在歷史發展中,民族地區的各少數民族經過風雨的洗禮,經過日月的積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傳統文化。通過追溯少數民族的釋義、服飾、詩歌,我們不難發現民族地區傳統優秀文化中也同樣蘊含著閃耀的人文精神。如:苗族的詩歌記錄了苗族人飽經滄桑的史詩,主要有創世歌、祖先歌、婚姻歌、遷徙歌、理歌、議榔詞、生產勞動歌、苦歌、起義斗爭歌、情歌等。在以上詩歌的歌詞里飽含了苗族人對艱難困苦的絕唱、對祖先和英雄的贊頌、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無不體現了苗族人的自強不息、靈魂陶冶、心靈自悟等精神。自古以來,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當下其文化自信的申張和價值內核的彰顯也是一種時代訴求。因此民族地區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有其特殊性,即需要加上民族地區所特有的寶貴人文素質教育資源。
(三)人文素質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結合筆者對貴州高校理工科學生訪談的結果,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中大部分為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群體具有特殊性,特殊性表現為:本民族意識強、家庭困難、學業功底差、人文知識匱乏等。民族意識是指民族個體對民族共同體的情感、文化和心理的認同。民族地區大學生由高中進入大學階段后,生活、學習的場域發生了變化,已突破了原有的本民族的聚居地,他們接觸到的是新的環境和新的人際圈,他們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這使他們更加關注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等能否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形成本民族的“小團伙”,導致與其他民族的同學接觸不多。民族地區因歷史與自然的因素,經濟發展緩慢,導致大部分學生文化功底差、自學能力不強,這導致這部分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煩惱多,壓力大,容易產生自卑等心理問題。再加上高中文理分科后,學生學習的人文素質類的課程變少,這就造成了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知識的匱乏。
(一)弘揚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中用鮮血和生命凝結鑄就而成的文化。它蘊藏了厚重的歷史內涵和不朽的革命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在革命戰爭時期,很多革命老區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址及各種文物,同時留下了革命英烈和少數民族革命群眾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少數民族革命群眾在這期間所展現出了勤勞善良、重情義、不畏強權、敢于反抗壓迫的民族精神,成為了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與革命精神相融合后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紅色文化精神,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內涵。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蘊含著厚重而豐富的歷史,我們當以史為鑒,凸顯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培養大學生的崇高情懷,弘揚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開展主題鮮明的紀念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自覺接受革命教育的洗禮,傳承紅色基因,并將飽滿的愛國情懷轉化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目標。
(二)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讓大學生體悟并踐行傳統的內在道德要求
民族傳統是民族的共同記憶,傳統具備有教育的力量,因為“傳統賦予我們良好的品德和社會責任”[2],“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覺解傳統,也就是讓學生具備傳統的知識,領悟傳統的道德要求和價值追求。”[3]一個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具體體現為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一是將傳統文化教育列入教學大綱,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讓大學生領悟傳統文化內在道德要求和價值追求,使傳統的教育力量得到發揮;二是考慮民族地區理工科大學生學業基礎等因素,開設不同層次的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選修課程;三是以增強大學生對本民族的自信、增進民族之間的團結和諧為出發點,組織各項極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節日慶典、藝術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將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寓于其中,發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價值引領的作用。
(三)推廣民族傳統體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公平競爭意識。
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為了強身健體而創造的健身和競技娛樂活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演變。民族傳統體育種類豐富、活動形式多樣化。以貴州為例,貴州省不同民族開展的傳統體育“可分為200多個”[4],“傳統體育項目數量較多的為布依族、土家族、苗族、彝族,均在30個上”[5]。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二種類型:一類是以競技為主的民族傳統體育,包括:踩高蹺、打陀螺、搶花炮、押加、珍珠球等。另一類是以社會習俗、節慶為內容的表演性民族傳統體育,包括:上刀梯、爬桿、舞獅、等。在民族地區高校引入和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民族傳統體育不僅能強身健體,愉悅身心,還可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如:通過參加珍珠球、賽龍舟、舞龍、拔河、舞獅項目,可以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和開拓進取的精神,押加、搶花炮等活動能培養大學生的競爭能力。
(四)開展民族地區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的人文情感體驗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內在品質,培養學生的崇高感情。人文情感體驗是個體對人文精神的親身體悟,其具有本體性和親歷性的特點,人文素質與個體的人文情感體驗有著內在的聯系,鼓勵大學生到民族地區親身感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實地參加各類大型的節日活動,增強大學生的人文情感體驗,從而親身感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熠熠閃爍發光的自強不息、天人合一等人文精神,體悟優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當代價值,這不失為對傳統民族文化理論學習的補充方式之一。同時在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增強大學生的獨立能力和增強回報社會的責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