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光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支架式教學更加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要求教師將教育環境優勢發揮,構建包含情景、合作與溝通為一體的英語教育架構,切實滿足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學生英語學習需求,改變傳統英語教育模式一刀切的缺陷,逐步建立起以服務學生為核心的生態英語教學體系,進而將英語教育的最大價值挖掘出來。雖然高中英語經過一系列改革創新,但是遺留的問題也很多,所以想要實現支架式教學架構的構建,必須深入思考英語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找出問題成因并解決問題,才能為支架式教學開展打下基礎。
支架式教學理念脫胎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通過心理學理念闡述了獨立解決問題與教師協助解決問題的差異性,并對教師引導作用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人們提出“建構學習主義”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習者(在這里為學生)”為主導,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架式教學這一比喻來源于建筑學中“腳手架”這一概念,腳手架的作用是幫助施工人員更快捷地完成施工任務,而教育的支架則是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簡單問題簡單理解,復雜問題拆分為簡單問題理解。可以這樣理解支架式教學:“不急于求成,側重循序漸進”。支架式教育有大致的體系架構,但是并不代表教師需要將每一個環節都執行下去,應該結合特定的時空特征、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構建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實現教育育人的目標。
何為“搭建支架”?是教師圍繞著主要的教學主題為學生學習構架主體架構,將教學主要內容拆分并融入到教學架構之中,為學生循序漸進學習知識提供基本的學習模式。構建支架有兩個主要要求,一是圍繞著教育主題進行,不能偏離本階段教育的主要內容,二是結合“鄰近發展區”這一理念設計出概念性的框架,為后續階段教育提供理論支持。總的來看,搭建之間屬于最基礎的階段,但是確實衡量后續教育活動是否足夠科學的重要階段。
在概念性框架中,包含了一項主要的內容,那就是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提出旨在通過特定的問題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之中,在情境中思考問題,在思考中逐步引導學生將思路沿著概念性架構的主線路拓展,逐漸觸及到核心區的知識,這有助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在思考中形成對問題的深刻印象,在學生思維中自然而然形成了集合疑、解、悟為一體的知識學習脈絡。經過該環節,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變得更為深入。
自主探究階段是學生基于問題以及教師給定的概念性架構進行解答問題的主要階段,在自主探究中,概念性框架為其提供了問題解答的具體思路,先將基本的簡單的容易找到規律的問題解決,在此基礎上逐步拆解復雜問題,也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流程思考問題,在全部完成問題解答后,將解答的內容串聯在一起,整理出主要的解答線路,形成完整的解答體系。可以說自主探究階段是鍛煉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階段,也是支架式教學重要的環節。
由于學生個人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在自主探究環節,必然存在著部分學生無法將問題解決的現象,針對這種問題,如果采用教師講解的方式,那么前期的教學階段的作用會被削弱,所以此時需要通過學生之間互動合作來解決學生自主探究階段未能自主解決的問題。探究合作也講解一定的規則,必須是將問題拆解,每名學生都分配一項任務,該環節可以根據學生能力劃分,最終通過每一名學生的共同努力將問題解決。
評價過程十分重要,需要學生將探究過程中個人的表現、小組表現以及知識掌握情況等進行客觀的表述,這有助于學生個人、小組集體等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潛在問題,在課程結束后可以針對性查漏補缺,提升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搭建模式化的知識架構,引導學生沿著支架主線學習并掌握知識,同時也形成課后知識復習理論體系,進一步幫助學生記憶知識。
教學理念屬于教育活動支撐性內容,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指導性意見。現階段,高職英語教學較為側重理論知識講解,以重點內容、大綱內容、語法知識等的講解為主,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需要記筆記即可,參與度十分有限,缺少實踐教育的支撐。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眾多,最終要的是教師對于英語教育的認識不足,錯誤地將英語學習與數學、物理、地理、化學等科目混為一體。英語學習并不是簡單地記憶語法與公式即可,而是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去應用這些知識,才能發現單詞、語法的正確應用方法。
高職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基礎知識掌握的并不牢固,對于學習的認識也很狹隘,很大一部分學生并為正確看待學習,所以在教學中表現出參與度低、積極性差、學習意愿弱等問題,導致英語教學質量并未出現明顯提升。總體來看,學生積極性差的影響因素主要分為兩個大的類別,一是學生自身因素導致的,與學生的思想認識有著一定的聯系,二是教育方法不當導致的,教學方法單一枯燥等都是影響學生積極性的主要因素。如果英語教學情況長期這樣延續下去,必然導致教于學出現很厚的壁壘,二者逐漸出現脫節。
教學模式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雖然教育改革反復強調教學方法多元化的重要性,但是落實這一改革要求十分困難。影響教育模式多元拓展的因素十分復雜,特別是傳統教育理念長期以來根植于教育領域,想要徹底祛除輕則承受“皮肉之苦”,重則“傷筋動骨”,這也是教育模式創新發展遇到的大阻力。為了使得教育在“正常”方向上前行,很多教師只能采取傳統的單一的教育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教育發展的速度,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并不能得到實踐,這造成的結果是先進的教育模式無法得到優化創心,教育模式與教育發展始終不同步。
每一個章節或者每一節課程都尤其側重點,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學習重點,這是支架式教學的核心支撐,圍繞著這些教育重點內容構建概念性框架十分關鍵。因此,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概念性框架構建應該遵循的規則以及必須實現的內容,設計出科學的改變性架構。例如,在英語寫作課程中,重點在于“writing”,而寫的過程需要圍繞著一個“theme”進行,在此基礎上延伸出許多“branch”,那么在構建概念架構時,首先要明確寫作的主題,然后文章的內容分為幾個主要結構,每個結構給出一個次主題,然后圍繞著次主題進行,還必須明確次結構與主題之間的聯系。當然,單詞、語法、短語等也屬于概念性框架中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是貫穿這個教學環節的,在記憶、應用時需要學生特殊學習。
問題情境可以使得學生與問題形成共鳴,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探究主要的知識內容,最終實現知識遷移目的。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應該抓住學生愛好點,并聯系教學重點知識進行綜合設定,使得問題既包含著一定的趣味性,同時也包含著一定的知識性,讓學生更加渴望解決問題,帶著興趣參與到問題探究中。例如,以“Campus Time Machine”為主題進行寫作,問題可以設定為“How to understand the campus time machine?”在這一主題中,“campus”簡單易懂,但是“time machine”真的想表面理解的那樣簡單嗎,是否包含了深層次的內容。懷念過去是作為人的一種情感,這種懷念多為積極性,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校園生活一定充滿了美好的回憶,所以學生一定會積極回憶、積極思考。通過這種富有深刻內涵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拉伸到教學中來,推動教學活動發展。
在思考問題后,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學生所選問題類別不同,所需要探究的任務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一環節的重點應該側重于“自主性”,這是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關鍵。例如,有的學生基本知識記憶較為牢固,但是在寫作中文章組織能力較差,學生可以探究文章架構搭建的方法,提出多種建構方法,并在對比中選擇一種符合寫作要求的方法;一些學生基礎知識較差,那么可以探究寫作中需要用到哪些語法、短語、單詞等,檢查自身是否具備獨立完成寫作的能力等。自主探究過程中,盡量以學生自主完成任務為主,教師不應該過多的干涉學生探究過程,要讓學生真正地在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
教學評價雖然屬于最后一個環節,但是卻是最重要的環節。如果缺少教學評價,則無法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只有通過教學評價才能幫助學生更加體系化的學習知識。教學評價包含三個主要過程:第一,學生自評。主要針對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自己表現情況進行評價,通過客觀的描述,將自主探究過程中自身的優缺點表述出來;第二,小組互評。首先是小組成員間互相評價,評價對方在合作探究中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哪些地方值得他人學習,其次是評價小組在這次合作中總體表現情況如何,哪些地方時學生后續改進的,該如何將改進付諸于行動;第三,學生需要將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知識構建成一個框架,通過框架的形式描述這些知識,學生是如何掌握這些知識,對于未掌握的知識又該如何掌握等。
結束語:總而言之,支架式教學模式尤其獨特的優勢,高職英語課程改革可以將其作為突破點,結合英語教育特點融合支架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高職英語教師,有必要在實踐中優化創新支架式教學模式,通過優化創新推動這種教育模式發展,促進高職英語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