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青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在施工技術日益成熟和機械設備推廣使用的背景下,現代工程建設中大跨度連續橋梁的數量越來越多[1-2]。這類橋梁大多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而成,由于混凝土自重和車輛荷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在荷載壓力作用下容易發生緩慢彎沉、變形,導致橋梁混凝土構件出現開裂,帶來安全隱患[3-4]。因此,無論是為了預防橋體裂縫的出現,還是控制已經發生彎曲變形的部位繼續惡化,都必須采取加固措施。體外預應力加固是一種國際通用的連續橋梁加固方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良,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規范。其原理是確定橋梁上應力集中、荷載過大的部位,在其外側布置預應力筋,從外部施加一個預應力,該預應力產生的反彎矩抵消荷載產生的內力,進而達到提高橋梁極限承載能力、保障橋梁結構安全的目的[5]。在工程實踐中,除了掌握體外預應力加固的流程外,還要根據現場情況采取嚴密的技術管控措施,才能達到預期的加固效果。
某混凝土連續橋梁總長度1 633 m ,為雙向六車道形式,橋面總寬度17.8 m。橋梁橫截面采用雙向雙室結構,箱梁規格為12.4 m×10.0 m×4.8 m。該工程于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最近一次常規檢測時,在橋梁第二、三跨之間的梁體出現了若干處縱向裂縫,其中有四處較為嚴重,裂縫最大寬度超過1 cm,最大長度超過了50 cm。這些裂縫的存在已經對橋梁的結構穩定和使用安全帶來了嚴重隱患,必須要盡快處理。
根據現場檢測以及開展的荷載試驗,所得數據表明出現裂縫處的橋梁控制斷面,應力校驗系數在0.8~1.1之間,說明橋梁整體結構較為穩定,但是局部承載力不足;而撓度校驗系數均大于1,說明橋梁剛度已經達不到設計標準。經過分析,傳統加固方法雖然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但是具有操作難度較大,作業成本較高等弊端,采用體外預應力加固是一種更為理想的選擇方案。
基于體外預應力加固的技術方案,明顯的優勢在于施工單位可以根據實測結果,包括彎曲變形程度、裂縫長度寬度等,靈活配置方案內容,直到符合加固要求。除此之外,體外預應力加固不僅可以簡化施工難度,而且方便后期進行預應力檢測,在質量驗收和動態監測等方面也提供了一定便利。在明確了選擇體外預應力加固后,根據現場勘查所得數據,編制完整的體外預應力加固施工方案,完成技術交底后開始正式施工。
結合橋梁施工資料,可知錨固段使用C50混凝土澆筑而成。因此,在體外預應力加固時,同樣選擇C50混凝土齒板。現場調查發現,在錨固段與主箱梁連接的部分,原來的混凝土已經因為荷載、振動等原因出現了裂縫,結構變得十分松散。借助工具將這部分混凝土清理干凈。在錨固段與主箱梁的空隙處植入數根直徑為20 mm的HRB335型鋼筋。在錨固段,鋼筋插入深度不得低于20 cm,保證固定效果。另外,布置直徑為16 mm的無黏結型鋼絞線,數量與鋼筋保持相同,該鋼絞線的最大抗拉強度不低于2 000 MPa。完成布置后,進行單端張拉試驗。在試驗中達到最大張拉力時,保證張拉端鋼束長度不低于60 mm,錨固段鋼束張拉長度不低于20 mm。張拉試驗結束后,裸露鋼筋、鋼絞線均涂抹黃油,避免出現腐蝕。最后,找到預應力鋼束兩端固定位置,在固定點下方約10 cm處,安裝放松脫裝置,避免出現預應力鋼束在受力后脫落的情況。
錨塊除了提供支撐、加固作用外,還能夠對混凝土結構中已經出現的裂縫起到遏制作用,避免裂縫在應力作用下繼續發育、擴張。根據錨塊材質不同,分為混凝土錨塊、鋼錨塊,其施工技術也不盡相同。(1)混凝土錨塊。選擇與橋梁原混凝土構件相同的混凝土材料加工制作錨塊。混凝土錨塊安裝前,需要對其原混凝土表面進行打磨和鑿毛處理,一是保證錨塊的各個端面能夠保持平整;二是有利于錨塊固定。對于打磨與鑿毛處理中掉落的灰渣,也要及時進行清掃。選擇鉆機,根據之前標記出的錨固位置進行鉆孔,清理鉆孔內的灰渣,檢查成孔效果。確定孔深、孔徑、孔斜率等均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在孔內植入鋼筋,然后澆筑混凝土,待養護結束后拆除模板,完成混凝土錨塊的施工。(2)鋼錨塊。鋼錨塊必須提前預制然后進行現場安裝。在不同橋梁工程中,鋼錨塊按照其功能差異分為兩種,分別是摩擦力鋼模塊和剪力鍵鋼錨塊。前者適用于新建橋梁,后者適用于已經投入運行多年的橋梁。在本次工程中,橋梁建成投運時間較短,因此,在體外預應力加固時選擇摩擦力鋼錨塊。
施工流程及技術要點:(1)根據體外預應力加固方案,確定摩擦力鋼錨塊的基本參數,然后進行提前預制。(2)將預制鋼錨塊按照順序放置到標記好的位置,通過澆筑混凝土的方式進行固定。為了保證加固效果,所用混凝土應符合《公路橋梁加固施工技術規范》(JTGT J23—2008)中的相關規定。(3)進行混凝土養護,使混凝土與鋼模塊牢牢固定。(4)在鋼錨塊和橋梁橫截面支架植入鋼筋,鋼筋一端采用焊接方式與鋼錨塊連接,另一端則穿過橫截面,在另一側使用螺絲進行固定。螺栓設計標準見表1。

表1 螺栓設計標準值
運用體外預應力加固技術處置橋梁荷載裂縫時,在加固施工結束之后要及時開展預應力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判斷加固效果是否達到預期。以往加固經驗表明,即便是按照標準方法完成了體外預應力加固,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導致加固效果達不到預期。例如,未做防腐措施、未設置放松脫裝置、或者安裝錨具時忘記加裝夾片等。因此,通過精確測定預應力,若檢測結果表明未達到預期,需要現場技術人員檢查加固施工中哪個環節出現了差錯,從而及時改正,消除質量隱患,保證加固效果。預應力檢測的對象多樣,體外索張拉力是其中影響較大的因素之一。本次工程中檢測索力張拉效果采用的是磁通量定法。原理為鋼索在受到外部壓力作用后,由于內力發生變化,進而導致電流頻率也出現相應的改變。此時利用相應的儀器密切檢測電流、磁通量的變化值,然后利用軟件完成分析,直觀展示跨中部位或者主梁斷面的索力。通過對第二跨和第三跨的跨中下緣、支點上緣進行預應力檢測,得到檢測結果見表2。

表2 主梁斷面預應力檢測結果
由表2可知,第二跨、第三跨體外索張拉力均達到了施工方案中預設的理論值,說明加固效果良好。除此之外,對比跨中、支點的體外預應力檢測結果也可以發現,無論是第二跨還是第三跨,均出現主跨跨中截面壓應力儲備明顯高于主跨支點的情況,說明橋梁荷載主要集中在跨中部位。根據受力分布特點,在體外預應力加固時,著重對兩跨中間位置采取加固措施,使橋梁主體結構保持相對穩定。在檢測預應力變化的過程中,發現第二、三跨之間出現幾處裂縫,沒有繼續加寬、延伸,也沒有新裂縫的出現,說明本次體外預應力加固方案取得良好效果,保障了連續橋梁的結構安全。
在大跨度、連續梁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后,因為混凝土自身重力作用,以及車輛超載等原因,橋梁跨中部位因為荷載較大、應力集中,較大概率會出現變形、裂縫。在日常檢測中,若發現裂縫出現、變形嚴重,應引起重視,并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處理。體外預應力加固作為一種成熟技術,通過在箱梁內增設體外預應力設施,在應力集中部分加裝混凝土錨塊或鋼錨塊等方式,能夠顯著提升橋梁結構的承載力,對延長橋梁使用壽命和保障其使用安全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