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鋒?靳瀟倩
【關? 鍵? 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同行評審;新聞傳播學
【作者單位】吳鋒,西安交通大學新媒體學院;靳瀟倩,西安交通大學新媒體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12
國家社科基金是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級別的資助項目,是有組織推動科學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動學科理論建設和支持學術人才成長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1]。因此,國家對社科基金的投入持續增長。國家社科基金經費總量從1986年設立之初的每年500萬元增加至2021年的26.9億元。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和學術機構的快速發展,科研隊伍快速壯大,課題申請數量也迅猛增加。近3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申報數為3萬余項,立項數為5000余項,資助率約15%,是申請競爭最激烈的國家級項目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地位受到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將新聞學與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人口學、宗教學、心理學等學科確定為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基礎學科[2]。新聞傳播學領域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始于1986年,獲資助的第一個項目為《新聞事業與現代化建設》,屬于“七五”期間(1986—1990)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3]。1991年,新聞傳播學立項數僅有3項,2021年新聞傳播學年度立項數為169項,是1991年的56.3倍。但是,近年來新聞傳播學年度項目申報數約1200余項,資助率約14%,獲批難度頗高。
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包含三個環節——形式審查、通訊評審、會議評審。形式審查主要審核申請人是否符合國家社科基金的申報資格,通常淘汰率較低;通訊評審是基于申請書內容的同行專家評審,不僅是“背靠背”的匿名評審,而且通過率有嚴格限制,通常有75%的申請書被淘汰;會議評審則是在申請者信息透明的情形下, 由學科組評審專家充分討論后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產生擬立項項目,通過率約60%。在評審各環節中,評審專家評判的主要依據皆為申請者提交的課題申請書,因此,如何通過申請書體現自身學術水準、提高命中率,成為申報單位和申請者關注的焦點。本文結合作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申請與評審之切身感悟,通過對比申請者與評審者思維方式的差異,剖析申請書撰寫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一、 評審者與申請者思維方式的差異
評審專家在國家社科基金評審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在評審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是,評審者與申請者在思維方式上有巨大差異。依筆者多年的觀感,在申請和遴選程序中,申請者通常遵循正向思維模式,評審者則遵循逆向思維模式,二者恰恰相反。所謂正向思維模式,是指人們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沿襲某些習慣性思維定勢去分析問題,按事物發展的常規進程進行思考、推測,是一種從已知到未知,通過已知揭示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4]。但評審者在審閱申請書時通常采取逆向思維模式,它是指從研究對象的反面或側面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非常規思維方式。它不僅是對正向思維的有益補充,還是克服思維單一性和片面性的關鍵[5]。評審者的逆向思維方式有四點原則:一是“選題至上”,選題必須突破個體偏好,或契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或突破傳統的理論框架,體現獨特的切入視角;二是“標題精準”,標題必須明確傳達研究對象,并在關鍵概念上有精當的表述;三是申請書“零缺陷”,從內容到形式,有任何一處硬傷都是難以容忍的錯誤;四是“實事求是”,在文獻評價、預期成果等方面做到不浮夸、不溢美,體現有限目標。
二、基金申請書撰寫中的常見問題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屬于缺席審判,評審專家只能依據申請書的有限信息來評判申請者的科研競爭力。因此,申請書是申請者學術素養和學術功力的綜合體現,它要用有限篇幅闡明研究視角、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和研究價值。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申請實施限項申報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倒逼申請者撰寫高水平的申請書。從評審來看,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申請書的質量有較大提升。筆者以曾評閱過的申請書為例,就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1.形式層面
(1)排版混亂,版式設計缺乏表現力
排版清晰是申請書獲得通過的基本要求,簡潔美觀的排版能夠使內容層次更加分明,結構更加清晰,向評審專家更好地傳遞該項目所要表達的內容,體現申請者嚴謹的學術氣質。版面設計也是一種形式語言,它與內容相互統一。在版式設計中,不能只考慮美觀、色彩等因素,還需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易識別、易選讀以及閱讀環境、閱讀生理規律等。科學合理的版式設計不僅能夠提升評審專家對申請書的第一印象,而且能夠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申請者在進行版式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字體及行間距設置。撰寫申請書時應使用合適的字體和字號,以提升評審專家的閱讀體驗。申請書明確要求正文使用合適字號及行距進行排版,但筆者審閱時仍發現一些申請書存在字體不統一、英文字體使用不規范、排版行間距不統一等問題,如申請書中多種字體混用,英文字體未使用標準羅馬體等。一般來說,人們平時閱讀以宋體為主,正文提倡用宋體小四號字。五號字體過小,閱讀時會顯得壓抑。英、法、德、俄等西文應使用Times New Roman字體。英文書名應使用斜體,并將首字母大寫。此外,全文不宜使用過多黑體,黑體太多顯得內容突出過多,反而無重點。
第二,圖表使用。圖表是申請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夠直觀地展示統計信息屬性(時間演進、數量變化、流程等),能夠將研究對象屬性直觀化、形象化,在展示事物之間的關系、描摹事件流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正所謂“一圖勝千言”,圖表使用恰到好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現實中仍有很多申請者在圖表使用上存在誤區。一是單純追求數量多,卻未考慮是否必要、圖表與文字內容是否符合。申請者在使用圖表時應首先判別其必要性,若圖表內容簡單,僅少數幾個統計數字,可用一兩句話表達清楚,則應以簡要文字加以敘述。二是圖表設計過于復雜,背離了用簡潔的圖像和表格解釋晦澀難懂文字的初衷。事實上,制作圖表時應當明確表格是完整、可獨立存在的形象化語言。圖表內容應簡潔直觀,以數字表達為主,給人以強烈的對比效果,避免夾雜過多的文字。三是圖表命名與排序錯誤。使用圖表時,表格或圖片的序號應該按照表格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從“1”開始的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圖表的命名則應該與文章題名類似,命名應該準確得體,能夠反映表格或圖片的特定內容,避免使用泛指性的詞語如“數據表”“對比圖”作為圖表的命名。
(2)參考文獻錯誤,引用不嚴謹
規范使用參考文獻是申請書撰寫中最基本的要求。規范使用參考文獻既體現了申請者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又表明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和言之有據。引用參考文獻時,申請者應當注意所引用文獻的權威性,盡量突出關鍵文獻(即緣起性的文獻)和最新文獻。評審中發現的典型問題有申請書中參考文獻列舉排序雜亂、英文文獻格式引用錯誤等。在引用文獻時,需注意三點:一是在引用文獻時要全面,多引用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體現作者研究視野的開闊性和國際性;二是在引用英文文獻時盡量使用國標格式或APA格式;三是應當按照作者姓氏首字母在英文中的順序進行排序。
2.內容層面
(1)選題大而無當,內容浮泛不實
選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也是立項的關鍵,然而不少申請書的選題存在“大而無當,浮泛不實”的問題。一個好的選題應當凝聚到“點”上,既要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又要落實到研究問題的關鍵點。它通常具備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具有新意的點;二是在學科發展或所屬領域以及當前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點;三是前景廣闊的點,能夠支撐研究者沿著這個點的方向深入研究。選題還應當考慮到“面”,即統籌考慮研究選題所屬的領域。就國家戰略需求而言,就是要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學理支撐。新聞傳播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由于學科研究的內容以及傳媒自身實踐的時效性特點,新聞傳播學的選題應該與國家最新需求保持同步。因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來說,能夠切中社會痛點的選題更易獲得立項,這就需要申請者在確定選題時提升思想前瞻性,找準自己的貢獻點,對熱點問題進行前沿追究,聚焦社會發展的痛點和難點。
(2)標題冗長,缺乏表達力
“好的標題是成功的一半”,這是申請的鐵則。好的標題應具有準確的表達力、強烈的沖擊力和濃郁的學術蘊意。國家社科基金允許申請者自主定題,這就對申請人的命題能力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要求。經統計,筆者評審的申請書中標題字數最多者29字,最短者9字,平均21.6字。申請書中的標題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標題冗長讀起來拗口;標題簡潔但無新意。標題字數過多會顯得敘述冗長乏味,字數過少又可能講不清要點,標題字數的把握和關鍵詞的使用十分重要。真正吸引評審專家的標題是使用創新概念,表達明晰且朗朗上口的標題。此外,國家社科基金標題設計應盡量不用副標題、不用“與”字、不用冒號、不用虛詞。副標題是多種取向的撕裂,“與”字是兩個斷裂思想的“502膠”,冒號是語言上的意猶未盡,過多虛詞是一種啰唆。因此,一個好的標題需要申請者拿捏好分寸,做到既簡潔凝練又突出創意。
(3)研究目標模糊,方法使用不當
研究目標不僅關乎研究內容和研究設計,還直接關系資料收集和研究預算等。項目研究要有明確的研究目標,并進行深入分析論證,但筆者發現一些申請書雖看起來內容翔實,但仔細審讀后發現研究目標不清晰,沒有闡明實質性內容,在描述研究價值上拖泥帶水,論據少且缺乏可行性,從而導致整個研究計劃缺乏說服力。
研究方法是評審的重要指標之一。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多數申請者選擇較為常見的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和案例分析法。另有少數申請者選擇軟件輿情數據挖掘、基于虛擬仿真和電子沙盤的實驗法等新興研究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方法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不同的研究方法能夠幫助研究者從新的角度認識研究對象,揭示事件深層次的規律。但研究方法的選擇也不宜過多,有的申請書中列舉的研究方法數量高達6種。申請者應依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如果選擇多種方法,申請者要考慮各方法之間的相互關系。
(4)前期基礎薄弱,預期成果過分夸大
前期研究基礎是體現申請者學術水平的關鍵指標。申請者的前期成果是其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的證明,可從側面反映研究者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項課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研究難度較大[6],評審專家傾向于選擇具有一定研究基礎和經驗的申請者。因此,國家級課題申請必須有前期研究基礎作為支撐,要有相近領域的學術論文、專著、政策建議、研究報告等作為鋪墊,否則評審專家會質疑申請者的實力。一般來說,首先列舉論著成果,它屬于深度研究,能夠體現申請者縱深的研究基礎;其次是論文成果,需標注“權威期刊”“核心期刊”以及CSSCI或SSCI等成果收錄信息,它反映申請者最新的研究動態;最后是研究報告或政策建議,鑒于此類成果通常無公開佐證依據,有“灌水”之嫌疑,因而建議少寫。此外,前期成果應與所申請課題密切相關,使其成為本課題前期成果的有力佐證。
預期成果是指對學術自身以及對社會發展方面的貢獻、產生的價值和意義,一般表現為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預期社會效益等。在項目申請中注明預期成果,既可以幫助申請者明確研究目的,又便于評審專家結項時對項目完成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同時也能幫助申請者厘清研究框架,合理分工,便于后期研究的順利推進。需要注意的是,預期效益應該實事求是,過分夸大預期社會效益,不僅會讓評審專家認為申請者不務實,而且在結項鑒定時也會因為未能達到預期而難以順利結項。
(5)創新點描述簡略,研究特色未充分凸顯
學術研究在于創新,探索尚未開拓的領域。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通常體現在學術理論、學術思想、研究資料、研究方法等方面。學術理論創新是指學術思想、觀點等研究假設方面的拓新;學術思想創新指的是構建一套相對完整的學說體系或思想體系;研究資料創新是指研究者發掘了新材料、新證據、新發現等全新的數據;研究方法創新則是指申請者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
創新點不僅要具有原創性、創造性和革新性,還要突出其意義或者價值的重要性。基于此,創新點在申請書中的地位不容小覷。創新點需要歸納與凝練重點,但找準創新點又十分困難,填寫過多的創新點容易讓評審專家懷疑其可行性,申請者在描述課題創新點時應當實事求是,避免假大空。
三、申請者應培養“三個意識”
伴隨著新聞傳播學學科地位的提升,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力度也在逐年增大,但與文史哲經法等基礎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立項數還較少,項目申請競爭尤為激烈。從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結果看,“馬太效應”日益顯著,高職稱、高學歷、高水平前期成果、高層級學術平臺等“四高”群體在立項上的優勢更加明顯,這無疑對申請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申請者來說,不僅要加強前期積累,而且應當關注評審專家的思維方式,在平時科研訓練中重點培養“三個意識”。
1.問題意識
面對社會巨變,申請者應善于敏銳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找到研究的關鍵點。所提問題既要符合國家戰略導向,又能破解實踐層面的痛點,還能回應理論層面的難點。在此基礎上結合所掌握的知識形成具體研究問題,進行思考和拓展,最后進行規范化處理形成完整的研究課題,并通過概念化的步驟提升至理論體系的層次。不同類型的研究問題進行分析要有所側重,對于新近出現的創新型問題,其分析要有理論和實踐基礎;對熱點問題,往往混雜著諸多觀點,在分析時要做歷史維度的考察;對于傳統的舊選題,要盡可能有所延伸或擴展,發掘新意。
2.前沿意識
每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均反映了該年度中新聞傳播學科所關注的重點話題和前沿內容。筆者通過對2021年國家社科立項的年度項目和西部項目進行關鍵詞分析,發現“媒體”“傳播”“中國”“治理”等是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分別出現45次、44次、34次、24次。關注時事,了解國家戰略需求所在,不僅能夠使申請書更加出彩,還能夠掌握被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思路,提升立項率。
3.細節意識
細節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視,掉以輕心;因其“細”,也常常使人感到煩瑣,但這些細節往往成為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申請者在撰寫申請書時必須高度注意,避免出現慣常錯誤,杜絕錯別字等低級錯誤,以免給評審專家形成負面印象。
申請國家社科基金是研究者進行自我學術規劃、自我學術設計的一種努力,無論成功與否,都在研究者的學術生涯中具有重大意義。申請者既要夯實自身的學術基礎,又要跳出自身的學術研究舒適圈,善于從評審者角度思考值得立項、具有立項價值的項目有哪些特征,以便在設計申請書時有針對性地安排內容布局,從而提升項目的立項概率。
|參考文獻|
[1]吳鋒. 新聞傳播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績效表現及應對策略:基于2004—2015年結項課題的統計分析[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4):133-139.
[2]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05-19.
[3]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2019)[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
[4]郭建中. 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J]. 物理教學,1991(3):31.
[5]劉曉紅,蔡麗麗. 逆向思維視域下待優生教育策略探微[J]. 內蒙古社會科學,2020(2):197-201.
[6]吳鋒.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失敗項目特征、原因及對策:基于392個資助失敗項目的統計研究[J].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學版),2021(9):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