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婷
一、回歸幼兒的真實生活
(一)什么是幼兒的真實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用生活來教育”表明生活乃是教育的內容,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的實際需要,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和生活保持一致。
1.幼兒的真實生活是幼兒的生活,不是成人的生活
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這種生活里有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的探索表達,有對自己成長的困惑與同伴的交往摩擦,還可以有許多有生活價值的內容,幼兒生活時時處處都有教育。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辨別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選擇具有生活價值的內容或點,為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而教,建構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
2.幼兒的真實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不是虛擬的生活
真實生活具有“我活”的特質,這意味著真實的生活世界對于“我”而言是一個現(xiàn)實的、直觀的、可感知的環(huán)境。因此,在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時,我們應該給予幼兒可感知、可體驗的內容,而不是利用各種手段僅向幼兒展示抽象或虛擬的世界。例如在有關秋天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幼兒園里或者公園里觀察秋天的景象,讓幼兒實際的去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聞一聞甚至嘗一嘗,調動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秋天的世界,從而真正去感受秋天。這樣的效果對于幼兒而言是最好的。
(二)如何回歸幼兒的真實生活
1.借助多種方法了解幼兒的真實生活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體驗幼兒的“流行文化”,了解幼兒當下的生活。比如,觀看幼兒當下喜歡的動畫片,聆聽幼兒當下喜歡的歌曲,試玩幼兒喜歡的游戲等等。這種帶有“浸潤”色彩的嘗試能夠讓教師置身于幼兒活動的情境之中,引發(fā)教師對幼兒生活的“體驗”,從而促使教師在感性層面增進對幼兒的理解。
其次,教師要學會與幼兒聊天或者說有效溝通。聊天是幼兒在一種無拘無束的氛圍中與教師直接進行的面對面的交流,幼兒感到自由輕松,就會暢所欲言,教師也才能聽到其真實的想法。教師需要采納幼兒的意見,需要教師真誠地與幼兒對話,并用多種方式支持幼兒實踐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有關營救倉鼠的生成活動中,幼兒提出很多的想法,在下水道,在小花園,在樹洞里等等,并且每個孩子想到的工具不同,繩子、食物、手電筒等,教師沒有因為超出自己的預設就阻止了幼兒的行為,而是積極的鼓勵幼兒去收集材料,自由組合隊伍去尋找,開啟了一次奇妙的營救之旅。
再次,教師應當學習“聽見”“看見”幼兒。這里的“聽見”“看見”,不僅僅指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聆聽、觀察幼兒的各種表達,還包括從幼兒多形式、日常化的表達中識別那些最能反映其生活的信息,從而更好地了解幼兒的真實生活。
2.尊重不同幼兒生活經驗的差異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兒在發(fā)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個幼兒獲得滿足和成功。”幼兒園的孩子好奇、好問、愛探究,他們對事物的已有經驗不同,對同一件事物的興趣也就不同,如果在每一個課程中教師都兼顧一部分幼兒,那么就忽視了另一部分幼兒的發(fā)展和需求。我覺得可以使用分組活動的方式,讓幼兒在自己感興趣有經驗的活動中不斷探索,這樣幼兒才能得到發(fā)展。
二、回歸幼兒的真實問題
(一)什么是幼兒的真實問題
真問題具有客觀性和價值性。其中,“客觀性”即所說的問題是存在的或將會存在的問題,“價值性”即所說的問題是對主體發(fā)展有意義的問題。對于幼兒而言,問題往往是探究的起點,真問題才會引發(fā)真探究、真學習。
(二)如何回歸幼兒的真實問題
1.關注幼兒感興趣的話題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幼兒往往對喜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而且積極參與,如果活動枯燥無味,脫離幼兒的興趣,是不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內容,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fā)展,都有成功感。”
2.提煉有助于推進幼兒活動的真問題
對于一個主題活動,幼兒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不同的興趣點,教師需要追隨幼兒的興趣開展活動,但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去追隨,在幼兒提出的很多問題中教師要善于去提煉,去思考,想想哪些問題能夠引發(fā)幼兒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哪些問題能夠提升幼兒的經驗,哪些問題能夠推動幼兒的發(fā)展,這些問題要追隨,并且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去解決問題。
三、回歸幼兒的真實需要
(一)什么是幼兒的真實需要
《綱要》指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fā)事件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幼兒的真實需要既包含幼兒的興趣愛好,也包括探索、挑戰(zhàn)等成長的需要。
(二)如何回歸幼兒的真實需要
1.給與幼兒操作和探索的機會
幼兒天生有很大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著驚奇,不僅喜歡觸摸、擺弄、操作,還會提出種種問題,表現(xiàn)出他們渴望認識周圍世界的需要。幼兒生來就是一個“探索者”。教師要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我認為凡是幼兒感興趣、想了解、能感知、無危險的材料都可以作為幼兒操作的對象。準備充足的材料與工具,會給幼兒充分的“選擇”機會,正是這樣自主選擇的操作活動培養(yǎng)了幼兒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2.不要用教師的需要去代替或壓制幼兒的需要
當幼兒的需要和成人的需要不一致時,成人就會有意無意的采取一些手段使幼兒接受成人出于自己需要的安排。例如在秋天來了的主題活動中,為了讓班級的環(huán)境有秋天的感覺,教師讓幼兒用顏料繪畫樹葉或者畫一畫秋天的景象,為了豐富的主題活動,請幼兒在自然角觀察秋天的各種豆子,幼兒認為的秋天只有落葉嗎?幼兒想要觀察的只有豆子嗎?教師用自己的需要代替了幼兒的需要。
四、結束語
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實質上是為了增強幼兒園課程內容與幼兒生活的聯(lián)系,是為了使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過程更加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與規(guī)律,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獲得發(fā)展。提倡回歸真實,旨在讓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真實地反映幼兒的生活與需要,給予幼兒感知與操作的機會,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