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慶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無論是理念引導,還是核心素養的培養,生活化都是當前教育目標下的一種必要選擇。下面結合具體的生活化教學案例,就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下,教師應該如何組織實施有效的生活化教學進行探討。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應用,應該是基于兩個角度的考慮。第一,小學生的社會經驗比較少,對思想品德、法律法規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差,而《道德與法治》這個課程又是一個社會實踐性的學科,要想學得好,就必須有一定的社會體驗作為支撐;第二,核心素養是一種內在的、具有發展性的品質,它的有效培養是不能通過簡單傳授的方法實現的,它需要一個體驗性經驗性的思考和感知過程,才能內化并體現為學生的一種能力素養。因而,以實際生活為教學內容、形式來組織教學,能夠較好地彌補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的問題,并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生成素養的體驗性平臺。
下面,圍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這個目標,就生活化教學實踐進行探討。
一、活用教材資源
其實,生活化教學理念,已經在新編教材中得到了體現。無論是教材中的插圖,還是引導學生思想的案例,都是盡可能接近生活真實的。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現實的生活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區域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其生活的情態并不完全一致,教材中的生活,可并不是我們學生熟悉的。所以,在利用教材資源進行生活化教學的時候,最好是以教材為參考,靈活運用,盡可能使生活貼近自己的學生。例如在“學習伴我成長”一課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而且要知道所有的人都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教材中有個調查單元,“大人也需要學習嗎?”我就發現,數材中所舉的例子——“奶奶在學習繪畫”“爸爸媽媽參加家長學校”這些學習情態其實在我的學生生活中比例并不高,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而“老師在學習”這個生活場景,又是學生們所接觸不到的。所以,我在課前做了兩個準備。一是和學生們聊天,對他們父母的工作和學習進行調研,獲得了最貼近生活的第一手資料:二是拍攝了同事們教研、備課和自修時的場景,制作成了課件。當我在課堂上用這些內容作為生活化教學素材時,就很好地引起了學生內心的認同——其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理念因而就有效生成了。
二、注重參與體驗
思想理念、法治觀念等素養的形成與知識技能的掌握,在認知和學習的規律上是不一樣的。知識和技能是可以通過講授訓練的方法來落實的,而精神理念素養是個內在的東西,單純地理論灌輸就完不成這項教育工作,就如前面提到的,引導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并使之能夠主動實到自己的行為實踐上,我們在課堂上說“你們應該主動學習,應該努力學習”——這對小學生來說,基本是沒有作用的,我們必須要給他們一個親自體驗自主思考的過程,才能讓這種理念內化為他的素養。
例如:在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時,我沒有給學生講大道理——“你們應該主動自覺學習不要總是等老師和家長催促才學習”“你們要學會發現自己的興趣,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發展自己的特長”——這些理念直接講給三年級的學生聽,根本就觸動不了他們的內心。我在課堂上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讓學生們分成小組進行討論:“什么樣的學習我們是學習的仆人;什么樣的學習我們才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去提煉學習活動的具體情境,經過與同學探究和自己的思考之后,這些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主體學習形態才會在學生心中由無意識發展到有意識。
三、組織生活實踐
我們在課上向學生傳授什么理念、培養什么素養,其實最終的目的不是讓他們在考試中得高分,而是希望他們能把這些理念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比如,我們給學生講了交通法規,那么學生在生活中確實去遵守了,這才是我們所說的素養。因而,我們可以這樣說,核心素養建設最好的途徑是生活實踐,最佳的課堂是生活實踐。
例如:在教“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時,我先是讓學生們進行自由交流,讓大家說一說,“要想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我們應該去做哪些事?等師生一起進行了充分交流之后,我就按師生“商定”的內容組織學生實踐——把學生帶到室外去,大家一起把樓道里的碎紙屑揀起來、把宣傳窗上的雨點擦干凈、把花池中伏倒的小花扶起來……經過這樣真實的實踐活動,直接把理念化為行為。這樣的核心素養培養,才是真正高效、有質的。
總之,結合具體生活化教學案例,就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生活化教學進行了探討——總的來說,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個社會實踐學科,我們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最佳的途徑和方法就是把生活引入課堂,把學生帶入生活。讓學生通過生活的感知獲得對理念的認同,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將理念落實到行為上,讓學生通過深度地參與使素養得到有效自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