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長
面對“新課改”的理念的不斷深化,作為一名小學的數學老師,首先應該轉變自身的觀念,做到能夠正確的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高度的意識到素質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教育理念的改變也伴隨著教學方法的變革,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尤顯突出。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學模式被不斷推出,探究式教學逐步被認可和推行。 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單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應用科學、合理的研究型的方式開展學習。在這種學習模式下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靈活。在實際教學中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好探究式學習:首先,教師要選擇好真實、復雜的情境,促進學生產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興趣,實現(xiàn)知識的自主建構。再次,主動性。主動性指教師不應該扶著學生走路,要適當放手讓學生自己走,把學生看做有個性、有潛力的人,根據其年齡水平和心理特征給予適當的指導或干預。最后,協(xié)同性。學生個人的知識經驗畢竟是有限的,要盡量通過不同主體間的協(xié)商、交流和對話,讓多種觀點得以比較、被考慮。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開展探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有興趣、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還可以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減少學生對數學的抵觸情緒。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說是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習有效性的基礎。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定要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相關聯(lián),這樣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才能夠從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事先準備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圓,先展示給學生然后再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圓。學生在自己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對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能夠掌握圓心、直徑等這些基本知識。這種自己動手的教學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學生與數學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當學生都能夠自己動手制作圓后,我讓學生通過對折圓得到折痕,然后再測量這些折痕的長度,看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每一條折痕都會通過圓心;每一條折痕的長度都相同;每一條折痕的兩端都在圓的邊緣上。當學生能夠理解這些自己動手發(fā)現(xiàn)的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總結。這樣,在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圓的一些基本知識就都能夠掌握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開展探究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習效果,而且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還鍛煉和提高了學習能力。
二、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開展探究活動以解決問題
現(xiàn)階段教師作為一代以接受式教學成長起來的人,在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無論在個人能力還是教學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我們既要給予一定程度的理解,又要給予充足的幫助,反對不顧后果和教師承受能力,對教師失敗的探究式教學給予質疑和指責,而應該對他們給予的積極嘗試給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勵。數學學習離不開問題的存在。教學中提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并且越能夠讓學感興趣的問題,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但是,在接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怕學生不敢、不會提出問題。因此,總是自己一手包辦,不論學生想到哪里都會把自己預設好的問題拋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要落實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就應把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
三、課外延伸是“探究性學習”的遷移與拓展
課外延伸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階段。數學來源于生活,小學生難以接受和理解脫離生活實際的數學教學。因此,無論什么樣的教學都不應該離開生活實際。課外延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通過在實際生活中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并且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利用現(xiàn)代教學工具
例如“長方體和立方體”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可以借鑒以下的教學行為:首先可以使用投影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初步感知立體圖形,通過呈現(xiàn)牙膏盒、餅干盒、冰箱、磚塊等感受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的實例及應用;運用計算機課件的三維功能讓學生多角度觀察長方體的形狀,利用投影的抽拉覆蓋展示特征,培養(yǎng)學生對立體直觀圖形的認識能力,教師將教材中的插圖組合成一框抽拉片,如火柴盒投影片、一個長方體直觀圖抽拉片、火柴盒的顏色、圖案。演示時,先出示復合片,然后抽動抽拉片,抽去圖中非本質特征的顏色、圖案,抽象出長方體的立體圖形,再把實物與立體圖形對照比較,使學生學會看簡單的圖,初步建立起長方體的空間觀念。其次,利用計算機課件揭示立體圖形的本質特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初步形成空間概念。計算機課件運用要與教師的指導觀察相結合,讓學生從直觀的圖形中概括出抽象的幾何概念,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空間概念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可以有多種樣式的教學方法,但探究式教學是一個可行性非常大,對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作為老師需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適應“新教改”計劃,改變無味的應試教育,改變學生機械的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要倡導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上學會自主探究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拓、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師應重視課堂中實際問題的引入,精心設計上課形式,將繁雜的數學知識系統(tǒng)化,簡單化,將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用簡潔明了的表現(xiàn)方法直接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對知識的接納與理解得到保障,使教師的教育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