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金鳳
去年八月初,春季學期期末工作結束,學生的數學成績非常不理想。全班15名學生,及格率為0,平均分為38.13分,最高分57分,0~30分的學生有8人,超過半數。全鎮平均分46.57,與縣平均分持平;及格率33.40%,優秀率2.36%。我總結了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試題總體難度較大。二是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基本的計算得分率不高。三是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恰當、數學學習能力沒有得到發展、增強,導致學習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理想。
我從二年級開始負責這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一直沒有太大的提高。我嘗試了多種方法并改變教學策略,但學生的數學成績一直呈下降趨勢,尤其是上到五年級之后。我對比了語文、英語教學,學生們在這兩科語言類科目的學習上效率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學習成績較為理想。為什么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甚感吃力呢?
一、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是學生對數學基本概念,公式及推演定義,定理,規則不熟悉,混淆不清,何談靈活運用?在每一次的單元復習,整冊教材復習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不到位,對知識銜接掌握的不好。學生在高年級學段仍不能自己整理單元的知識,不會用思維導圖描述知識的架構,也不能說出這些知識與低、中學段知識的聯系,說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欠發展。
二是因疫情影響,線下教學時間縮短、倉促,線上教學瘋狂興起。各種教學軟件、作業輔導APP、課外教培占滿了學生的手機,電腦,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基本上都是抄網上的試題答案,學生連題目都不看。講評時,老師問他的思路是什么,為什么這么想,為什么這么做?學生要么是答非所問,不知所云;要么全班鴉雀無聲,也不動腦思考,總等著抄答案。學生對各種軟件APP的依賴程度越發嚴重,總想著趕快抄完作業后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玩游戲,看短視頻等。另外,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缺乏家長監督,雖然學生花在手機等電子產品上的時間更長了,但用于學習的時間少了,學習能力更是飛速的下降。因為學生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抄作業,完全沒有經過獨立思考,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也就不可能將書本的知識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變成自己的知識,也不能形成和鍛煉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
二、影響學習能力的因素及分析
1.思維力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
在小學階段學生主要應發展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如果一個學生的思維力被限制,那么這個學生的數學學習將會存在很多難題,比如不懂得變通、思考方式單一等等,相對的來說這個學生的學些能力將會處于較弱的局面,學習能力有待提高。如果一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那么這個學生多敢于大膽思考、分析、提問,對于知識的把握較思維力被局限的同學來說好得多,同時一個學生思維力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想,從而可以大大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更能夠有效的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2.想象力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
想象力簡而言之就是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在進行“空間圖形”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我明顯的感覺到學生想象力的差異,想象力比較好的同學學習能力都比較強,且思維容易發散開來,有利于將課本知識抽象化、簡單化,從而進行有效的學習;想象力較差的同學,對圖形的把握易片面化、以偏概全,從而導致學習產生誤區,學習效率比較低。由此可見想象力是思維力的發散形式,也是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又一個方面。
三、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數學學習力的發展離不開數學的學習動力,這要求教師做到:其一,增加課堂趣味性,緊密的迎合教材,進行情景式教學,用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其二,是通過多種方式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堅定學生學習數學的毅力
小學生多處于一種迷茫的階段,需要教師加以指引。我利用課前的時間講數學家、科學家故事,用雞湯的方式啟迪學生,從而引導學生堅定學習數學的毅力。
(三)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1.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愿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重視課堂的有效語言評價,構建和諧課堂
適當評價能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評價時,我們盡可能多用積極的,正面的評價,少用負面的評價。另外稱贊的目光,親切的微笑等體態語言也能夠給學生帶來愉悅的體驗,減少師生間的矛盾磨擦。
3.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的探求知識。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4.讓學生具體實踐操作,提升視知覺功能,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與空間形式”,要具備很強的視知覺功能,從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的長短、大小、點線等歸類辨析出“數與形”,基本策略是以運動為基礎,多做視覺上的運動的嘗試,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地理解知識并有效地應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去動口數,動口說,動手擺,動腦想。從大量的感性知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變枯燥,被動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激趣樂學,而且通過學生具體實踐,動手操作,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抽象思維會得到發展,效果較好。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托,也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的潛在動力。教師要提升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力,對數學材料的概括能力,運算能力。特別是在計算教學時,教師要重在“計”,即計算的方法、策略;而非算,求結果。教師要注重數學方法的變通,在教學過程中適度地進行數學教學方式的變通,將游戲等元素融于課堂,增加課堂趣味性,增強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