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然

兒童教育是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幼兒生活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幼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教育觀,以接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教育方式教育兒童,找尋兒童教育的發展路徑。
自然教育是把大自然的環境視為教育背景,讓每一個幼兒在正確、科學、系統的方法指導下融入和親身感受大自然,幫助幼兒有效收集和處理大自然的各類信息,培養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教育過程。
(一)國外的兒童自然教育觀
國外的自然教育認為教育應該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按照其自然發展規律進行教育,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自由、健康的發展。
1.盧梭的兒童自然教育觀。著名教育家盧梭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所著的《愛彌兒》一書中體現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提出以培養“自然人”為教育的目標,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盧梭認為,教育者要學會正確認識、理解并善待幼兒。他提出自然后果法,主張對于某些出現錯誤和過失的幼兒,不能只是單純地給予口頭教訓或體罰,而是應該讓其真正明白自己的錯誤會帶來的后果,從而自覺地更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幼兒學會了自主體驗和承擔后果,會更容易接受自己反思后得出的道理。
2.杜威的兒童自然教育觀。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自然教育觀主要反映在對教學過程的思考中,他的教育思想繼承并發展了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認為,幼兒的成長不單單取決于外部的教育,還取決于幼兒自身的天性。杜威強調,學校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教育者要注重激發幼兒的興趣,真正以幼兒為中心,從幼兒的實際需求出發,提高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幼兒成為自己的主人。
3.蒙特梭利的兒童自然教育觀。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也提出以兒童為中心,強調要發掘幼兒真正的內在潛能,要順應其自然天性的發展,而不是從成年人的角度強加給他們。蒙特梭利認為,幼兒可以獨立學習,他們會從周圍的環境中汲取營養,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塑造自己的未來。蒙特梭利強調要培養幼兒的自我教育能力,主張給予幼兒自由選擇教材和獨立開展活動的自由。在此過程中,幼兒會不斷學習和試錯,促進自我發展。
(二)我國的兒童自然教育觀
在我國古代,老莊道家作品中可見自然教育的思想。例如,在《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天道自然觀為哲學基礎,提出要尊重人的自然天性,要發展愛的自然教育。
1.陶行知的兒童自然教育觀。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兒童自然教育觀主要體現在其“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上。他認為,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要把兒童從成人的框架中解放出來,讓兒童在這個過程中回歸自然、得到發展。他認為,我們不能將幼兒的學習局限于一個空間里,而應該把教育融入大社會和大自然,給予幼兒自由的權利,釋放幼兒的自然天性,讓幼兒體驗自然的美好,促進幼兒自由、自主地發現與探索。
2.陳鶴琴的兒童自然教育觀。我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陳鶴琴先生最著名的思想是其“活教育”思想。他同樣強調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反對“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觀念,注重要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會活的教學資源,引導幼兒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自然。他在“活教育”的方法論中提出,教師應當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鼓勵幼兒積極大膽地探索自然,在實踐中學習,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一)在教育觀念上,忽視兒童成長的創造性和主體性
“應試導向”讓部分家長和教師忽視了幼兒教育的主體性。一考定終身、應試教育的社會現象變得越來越突出,扭曲了素質教育和自然教育的根本,違背了自然教育的初心。一些家長和幼兒教師過分追求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導致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日益嚴重。
(二)在教育的原則上違背了培養兒童的規律性
幼兒教育應該尊重自然、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為其計劃好所謂通往成功的道路,根據自己內心的愿望和自己的成長路徑教育和告誡孩子,往往采用揠苗助長式的教育,增加了幼兒的負擔,并導致許多教育問題頻頻發生。揠苗助長式的教育違背了教育的順序性和發展性原則,忽視了幼兒的天性,違背了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
(三)在教育方式上,科技化的發展與回歸自然存在矛盾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上課時使用的多媒體設備、常用的智能手機等,都與回歸自然的理念相互碰撞,存在很多矛盾。如何在信息化的環境中讓兒童回歸自然,需要教育工作者們不斷探究。
教師及家長要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做法,要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盧梭認為:“我們對于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什么,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而不想想他們還沒有成人呢。”我們要站在兒童的角度為他們著想,要把兒童當作真正的兒童,以他們為主體,而不是以成人的世界觀束縛、否定兒童,要順應其天性、尊重其想法。福祿培爾認為教育就如同修剪葡萄藤一樣,“修剪本身并不能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如果園丁在工作中沒有耐心地順應植物的本性,葡萄藤可能會因為修剪而被徹底毀滅”。教育者應該循序漸進地教導幼兒,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對他們進行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
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育應尊重幼兒的天性,遵循自然教育的發展規律。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家長和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轉變刻板的教育方式,學會了解幼兒的內心想法,肯定他們的做法,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尊重其自然成長規律,保護幼兒的自然天性,讓幼兒成為這個社會上獨立的個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家長和教師應幫助幼兒保持自然本真的狀態,讓他們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啟發他們認識自我和探索自我,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選擇游戲、選擇生活,讓幼兒在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下自由地展示自我。蒙特梭利認為,成人要為幼兒提供有準備的環境。我們應該為幼兒創設自由快樂的環境,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場地及場所,要滿足幼兒自由活動與探索的需求,要學會將幼兒園的游戲環境由室內轉移到室外,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環境資源。同時,我們還要為幼兒營造自由的氛圍,允許幼兒自由快樂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允許他們無拘無束地展示自我。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