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引起語文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人們也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豐富多彩的語文課程資源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袁振國教授認為,所謂課程意識,最簡單的說,就是教什么的意識,而教學意識是怎樣教的意識,長期以來,我們只有教學意識,而沒有課程意識,考慮的是怎樣把規定的內容比較好地教給學生。這是由于長期以來從課程種類、課程內容到課程時數全都是統一制訂和統一要求的,而沒有課程意識對教學進行深刻的變革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對“怎樣教”自然就不同。我們現在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并沒有為研究性教學提供現成的條件。我們到底交給學生什么知識,怎樣組織這些知識,用什么方法評價這些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新問題,需要結合學科知識體系,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綜合思考。今天的教師,再也不僅是忠實圓滿地教授規定內容的教師,而是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豐富和調整教學內容的教師,是將課程與教學聯系起來的教師,審視當前,所有參加新課改的教師都在積極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著,尤其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習資源的意識。生活中柄不缺少學習的資源,關鍵在于如何去挖掘學習資源,利用學習資源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從而提升中學生語文素養。
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呢?
一、緊密聯系教材,發掘語文資源,合理二次開發
語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語文老師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及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生活體驗,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設計出豐富多彩的課例,把文章教“活”教“新”七年級教材(人教版)的課文文字優美,內容生動,融知識性、哲理性、趣味性、生活性于一體。靈活處理教材,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講《春》,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畫畫,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吟誦贊春的詩歌,激發學生對春的熱愛之情;并仿照課文最后三段內容寫一組比喻句,以鍛煉寫作能力。講《老山界》后讓學生收集紅軍長征途中的小故事;教《植樹的牧羊人》后發動學生為家鄉環保做件事。
教材每一個單元還安排了一次語文實踐活動,我在教學中,結合教材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了多次語文實踐活動,把聽說讀寫融為一體,尤其是把寫作與口語交際滲透于綜合性學習中。如“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奧秘”、“搜集家鄉彝族的歌曲諺語”、開展社會調查等。這些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雖然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條件有限,學生水平較發達地區的學生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們不能因此停步,要勇于探索與實踐,因噎廢食,將使差距更大。 新教材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基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著它必須會向其它學科滲透。
二、課程資源開發,師生都是主體
語文教師是最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離不開廣大教師,教師應當成為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沒有一流的語文教師就沒有一流的語文教育,所以,我們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成為一名研究者與學習者,成為超前于課程與學生的發展者。
在新課程中,學生既是課程資源的消費者,又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尤其是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到教學與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途徑多元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顯得越來越頻繁和重要了,學生本身成為了特殊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學生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相互之間都成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
三、充分挖掘校內資源
學校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并利用學校里的課程資源,與教材中涉及生活的因素有機結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結合體現語文學習內容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用教材中的理論來教育學生,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影響學生,從而達到思想素質和能力水平雙促進,雙提升的效果。
四、合理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都可以成為語文的課程資源。我的家鄉楚雄,地處滇中素有“省垣門戶,迤西咽喉”之稱,是昆明通往滇西北的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和騰沖黃金旅游線的重要連接點。楚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千里彝山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和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神奇絢麗的民族民間藝術,使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散發出迷人的光芒。教師在教學九年級(人教版)綜合性學習中的民俗文化實踐活動時,可以讓學生先查閱《楚雄地方志》《楚雄文史資料》等,參觀彝文研究所、楚雄州博物館,游覽彝人古鎮、太陽歷公園等,師生共同收集資料,然后在地方史課上,大家進行交流、展示,并讓來自農村的彝族同學向大家介紹當地的彝族民風民俗,美食服飾、說彝語、寫彝文,讓同學們了解自己的家鄉和民族,在民族民間文化中受到鄉土文化的熏陶,我們民族地區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也可以成為學生課外的語文課程資源,我們在實踐活動中,可以讓學生探究“火把節為什么要點火把”“為何要唱敬酒歌”“婚喪嫁娶”“老虎笙”……這些平時生活中的小事都成了同學的研究對象,大家在研究中感受到了淳樸的鄉情。
在撰寫活動報告中深化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到家鄉與時代同步發展的氣息。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去發現、分析、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民族地區的中學課程資源雖然不足,但是鄉土課程資源卻很豐富,這為語文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庫。
總之,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泉,我們不能死守書本,固步自封。特別是少數民族落后地區的教師,要密切關注生活,結合當地實際,積極發掘課程資源,讓學生多實踐、多體驗。只要具有課程資源的意識,不唯教材,就能把語文教“活”學生教“富”。惟有如此,才能逐步縮小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