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喆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席卷全球,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都受到了極大影響。春節(jié)結束后的春季開學將會是嚴重的危機,為了防止疫情持續(xù)擴散,控制疫情感染人員數量,盡可能的保證全國盡快控制疫情以及工作、學習、生活等步入正軌,教育部下發(fā)延期開學的通知以及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等處理辦法積極應對此次危機。
一、疫情期間網絡授課現狀
由于傳統(tǒng)的線下音樂教學無法正常開展,各級部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并積極作出應對策略,采取各種措施解決初遇網絡授課可能遇到的問題,迫不得已的線上教學方式轉變使得大家都措手不及,想盡各種辦法應對和解決各種突發(fā)事件。
一是疫情期間各所學校響應教育部指示,紛紛采取了延期開學的應對措施,充分發(fā)揮“互聯網+教育”的作用,組織教師和學生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教學,不離家不返校進行居家學習,在保證師生身體健康的基礎上確保學習進度不拖延,教學質量不降低,在持續(xù)學習中為開學后的教學與學習做準備。
二是教師在網絡授課的過程中做好科目規(guī)劃,運用微信、釘釘、QQ等軟件進行線上授課,為學生制定線上學習課程計劃、課后作業(yè)、答疑解惑、拓展學習等模塊,充分利用互聯網在線資源,盡可能的把握學生的學習進程。同時,也會面臨一些問題,如與學生的互動效果減弱,遠程無法確保學生更有效的學習等。
三是2020年寒假對學生和家長來說可能是以往的假期中最長的“假期”,從一月份放假直至五六月份陸續(xù)開學,期間的線上學習也是從未經歷過的,學生的自我管控能力與家長的陪伴都面臨著考驗。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對自己的自控力相對來說更加缺乏,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或許會有些措手不及但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能夠慢慢接受網上學習的新方式。家長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神獸”遲遲不“歸籠”,要同時兼顧工作和孩子,對家長來說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
二、線上學習的優(yōu)勢發(fā)掘
在特殊的情況以及“互聯網+”等新型模式的大背景下,網絡教育擔當起了學校教育的橋梁,連通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學校教育通過另一種方式順利進行,在疫情期間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線上學習很大程度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完全面向大眾,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學習的條件,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家里進行教授和學習,減少感染的風險。正常情況下的學校教育會進行大范圍的人口流動,教師和學生從家與學校的流動、家長對學生的接送,都會造成大量人員密集,對疫情的控制會有著相當大的局限,甚至造成更大規(guī)模的疫情感染。由此看來,網上授課是在疫情發(fā)生之后對控制疫情傳播與保證學習進度最好的解決方法。
二是一般來說,微信、釘釘、QQ等網上授課直播平臺可以同時容納多人甚至上百人在線,同時輔助有打卡、簽到、投票等方式保證課堂的正常進行,為線上教學提供更高的可行性。在無法全員聚集上課的情況下,或是保持課程進度與學生自身正常學習的最好選擇。并且部分平臺提供課堂的保存與回放功能,為學生的復習與隨時學習提供新的方法與途徑。
三、線上學習存在的問題與限制
教師們運用釘釘、微信、QQ等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的直播授課,在方便居家學習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四、后疫情時代音樂教育展望
“后疫情時代”指的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過去后的時代,但疫情過去并不是指疫情完全消失,一切都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工作、學習與生活,而是有可能不定時、不定地點的小規(guī)模爆發(fā)。疫情期間經濟受到巨大打擊,后續(xù)經濟的重建面臨嚴峻考驗,以及后疫情新環(huán)境中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后疫情時代的教育顯現出強烈的轉型與變革的需求。趁此機會對教育進行轉型與升級,探索建立面向未來,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fā)展速度的新型教育模式與體系或許對我國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如何將機遇轉化為優(yōu)勢則需要多方面更加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在此,提出我對后疫情時代音樂教育轉型的幾點設想。
1.將學校教育以學習教材為主轉向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法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的新形態(tài)將會逐漸將范圍擴展到各個傳統(tǒng)行業(yè)和領域,教育首當其沖。尤其是經歷了疫情期間的網絡平臺直播授課,更體現了基于網絡的學校教育實施的可行性。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如線上線下課程設置的比重與形式該如何設置;線上線下教學開展如何進行銜接與課時分配等現實問題。
2.將教師單方面?zhèn)魇诶碚撝R轉向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結構,注重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與中國模式化的學校音樂教育相比,很多外國音樂教育有我們值得借鑒的地方,以美國為例,美國是一個教育行政權分散的國家,全國有五十個州,州下設學區(qū),各個學區(qū)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和教學計劃,具有很大的自主權,音樂教育模式呈現出多樣化。在這種背景下,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造、合作等能力,課堂氛圍輕松卻能夠培養(yǎng)起較好的樂感與音樂,素養(yǎng)尊重和提倡個性化發(fā)展,多種教學法廣泛流傳并使用,而這些是我們國家音樂教育中所較為缺少的部分。但是在我國特殊的國情下,照搬照抄并不現實,深入挖掘外國音樂教育的精髓,在我國現有教育現狀下進行改進與發(fā)展,從只接受硬知識轉變?yōu)橐运鶎W各種基礎理論、技能為基礎與自身經驗相結合得到更多軟知識的形成與靈活運用才是最有效而應當的策略。
3.將教學評估從形式性評估轉向個性化彈性評估
在小學音樂教育的評估體系中,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以成績?yōu)橹饕獦藴剩薅ň唧w的考試范圍及內容,較為刻板,也無法得到更準確有效的反饋與結果。在“互聯網+”的新態(tài)勢下,教學評估或許能夠打破傳統(tǒng)評估模式的局限,隨著教育體系的轉型找到一條更適合中國音樂教育的路徑。
后疫情時代,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模式似乎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面對互聯網中龐大的信息儲存與傳遞等功能的展開,未來等待我們的將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與教學體系,但能否徹底取代傳統(tǒng)的線下學校教育模式,還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