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陽

摘要: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應讓幼兒通過生活去主動探究,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欲望、科學行為、科學興趣。當下幼兒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中仍存在教師一言堂,忽視幼兒生活經驗和探究能力的現象,筆者將以中班科學活動《清潔用品》為例,從選題、材料準備以及組織策略等方面對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施路徑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科學探究活動;核心經驗;組織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9-0091-02
Examples of Kindergarten Scientific Inquiry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Core Experience
ZHENG Yang? (Qilin Taiying Road Kindergarten,Jiangning District,Nanji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s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actively explore through life,and cultivate children's desire for scientific inquiry,scientific behavior,and interest in science. 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teacher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ignoring childrens life experience and inquiry ability. The author will take the middle-class scientific activity "Cleaning Supplies" as an example,and discuss sci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topic selection,material prepa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inquiry activity is analyzed,and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Scientific inquiry activities;Core experience;Organizational strategy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探究能力。從文件中可以看出,科學活動更強調幼兒的科學是生活科學,強調幼兒在探究、體驗和發現中學習,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學習科學知識,并將其運用到解決生活問題的實際情境中去。因此,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應通過幼兒的生活,讓幼兒主動探究,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欲望、科學行為、科學興趣。“探究”和“生活”作為科學探究活動的核心經驗起到關鍵作用,然而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中并未真正理解其內涵,以中班科學活動《清潔用品》為例,案例如下:
1. 案例呈現
教師以故事導入:“哈利是一只白狗,它喜歡在泥坑里玩,最不喜歡一件事情:洗澡……把毛巾洗的滿是泥巴。”幼兒興趣不濃,到處張望。
第二環節,教師提供人手一塊沾滿泥巴的毛巾和一盆水,鼓勵幼兒洗毛巾。幼兒整整用了十分鐘也不見成效。教師看此環節用時過多,立刻催促幼兒放下毛巾,而此時幼兒對洗毛巾興趣正濃。
面對依舊的臟毛巾,教師問“用什么能洗干凈”“你知道哪些清潔用品?”幼兒說:“洗滌劑、衣領凈、洗衣液等”。教師認為塊狀的清潔用品便于中班幼兒操作,給每人提供一塊肥皂。引導幼兒通過聞一聞、摸一摸講述肥皂的特征,教師記錄。然后請幼兒嘗試用肥皂清洗臟毛巾,清洗完后夾起來晾一晾。教師評價:“妞妞洗的真干凈,老師喜歡你的毛巾”;“嘉嘉,你的毛巾不干凈,要再洗一洗”。而活動進行到這里,已經三十五分鐘過去了。
結束環節,教師介紹清潔用品的用途:“隨著科學的發展,有專門清洗餐具的清潔劑,有......”,而幼兒則很安靜地聽著教師講述。到此,整節活動共進行四十分鐘。
2. 案例分析
從案例可見,整節科學課出現教師為中心兒童被動跟隨的現象,分析此活動案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目標不適,材料單一
活動中,兒童的主動探究能力并未調動起來,究其原因在于目標2:通過看看、摸摸、聞聞等方式,了解肥皂的特征,嘗試用肥皂清洗物品該目標,教師只強調用一種固定材料,由于操作材料的局限性,幼兒只能用肥皂清洗。單一的材料使幼兒無法展示其自身的發現與創造,也使得教師的觀察和引導無所適從,幼兒無法體現自主探究。
(2)教師主體,輕幼兒主體
中班幼兒正處在科學素養的初步養成階段,他們好問、好動、愛探究,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在活動中,教師沒有站在兒童的視角,而是運用自己的經驗判斷結果。沒有提供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分享的機會,在幼兒表達過程中,教師做了過量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而缺少聆聽幼兒的發現和感受。
(3)層次不明顯,幼兒的學習方法單一
中班活動的開展時間一般在20-25分鐘左右,此節活動,由于教師對于活動層次的把控力較弱,使得活動時間過長。在幼兒第一次嘗試清洗毛巾的時候就用去了10分鐘,第二環節中,時間更長,教師意識到時間過長,第三環節草草結束。不僅如此,在活動中未綜合運用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幼兒的探究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3. 對策與建議
《綱要》中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應與幼兒生活更加貼近,應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學習,最終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本節活動選擇清潔用品是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整個活動中設計初衷旨在引導幼兒猜測、嘗試、驗證,探索使用清潔用品的方法,知道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但在活動目標的制定、活動準備、活動實施中,忽視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自主探究力。通過本次活動的觀察分析,筆者認為可采用以下策略來引導幼兒主動探究:
(1)解讀目標,設計科學探究活動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中班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能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解讀二維目標修改如下:通過對比觀察了解洗滌用品的特征,初步嘗試用洗滌用品清洗物品,發現清洗方式較好的用品。 在活動準備環節,筆者組織幼兒討論“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清潔用品”,鼓勵幼兒暢所欲言,以了解幼兒的前期經驗。在了解幼兒的已知經驗后,提供表格,讓幼兒進行猜測,哪些用品可以清洗毛巾?然后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究不同的材料來清洗,用√或×記錄下每種清洗結果,接下來集體統計可清洗的材料種類,最后引導幼兒選擇一種材料進行清洗,兩人結伴比較哪種清洗方式比較好。
(2)營造生活氛圍,組織科學探究活動
教師應營造一種尊重、支持、鼓勵的心理氛圍,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如讓幼兒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不同清潔用品的特征,發現它們遇水后的變化,教師耐心聽取幼兒們的實驗結果,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幼兒的觀點和解釋。給予幼兒犯錯的權力,當幼兒的回答與老師預想的結果不同時,教師應尊重并努力尋求幼兒的真實認識及其來源,而不是把自己的預想答案強加于幼兒。當幼兒發現新的興趣點時,教師要鼓勵和支持幼兒的探索,而不是批評或制止幼兒的想法。真誠的接納和引導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輪流表達看法,讓每個幼兒在此探究活動中都有所發現,都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3)結合生活,投放多種探究材料
教師在科學活動中選擇的材料要貼近幼兒生活。幼兒園科學活動旨在促進幼兒成為積極主動的科學探索者,培養對科學領域知識的興趣,獲得廣泛的科學經驗,所以教師在活動中使用的材料應是幼兒生活中見到的,經常用的,易于激發幼兒的探索行為。在材料的準備上,筆者引導幼兒在生活中收集常用的清潔用品如洗衣粉、洗衣液、衣領凈、柔順劑、肥皂等物品,通過實驗篩選出便于清洗的清潔用品,師幼共同從安全和性狀角度出發,篩選塊狀、液體和粉末狀三種代表性的清潔用品。
筆者將這三種材料選擇不同器皿盛放如(圖一),為便于取放,選擇用小托盤放置肥皂;為方便觀察顏色和取放,選擇用截短一半的養樂多瓶盛放洗衣液;為方便倒粉末狀物品,選擇瓶蓋出有很多小洞的小號椒鹽調味瓶裝洗衣粉。在介紹材料時,筆者堅持著“自己的想法,自己放在心里”的態度,對于幼兒的選擇不強迫、不干預。但是不強迫、不干預幼兒的選擇并不代表當“甩手掌柜”,對幼兒放任置之。在活動開展前,筆者引導幼兒發表自己的觀點,大膽講述清洗毛巾的方法,喚醒幼兒前期經驗,主張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同時,在幼兒主動探索后,引導幼兒分享并交流自己的發現,這也是同伴間相互學習的過程。
(4)教學方式多元化,初步養成探究能力
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第一環節可借助音樂為信號,提醒幼兒音樂停時放下手中的毛巾,坐回原位。幼兒在觀察比較清潔用品的特征時,可以借助表格式記錄表,對物品的形狀、氣味、觸感進行記錄。當幼兒探索哪種清潔用品的清洗方式好時,教師可以借助視頻的方法,進行回放,引導幼兒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指南》中指出:“從探究方法來看,觀察比較、實驗驗證、調查測量是最基本的方法。”比如活動中,教師出示臟毛巾設疑“怎么辦?”幼兒通過觀察比較了解物體特征后,教師適當的給予直接指導,歸納清潔用品的特性。實驗中引導幼兒觀察清潔用品遇水后的變化,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介紹溶解現象。只有引導幼兒綜合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找到答案才能培養初步的探究能力。
(5)多主體評價,鞏固探究能力
《指南》科學部分指出:“教師應幫助幼兒回顧自己探究過程,討論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結果與計劃目標是否一致,分析原因和發現。”案例中的教師也未能照顧到大部分幼兒,只看到了結果,而忽略了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的探究與發現。正有效的評價是教師基于對幼兒活動全面了解基礎上做出的評價。本文筆者優化了案例中該教師的評價方式,由教師獨白評價改為幼兒的參與評價,實行多主體評價,讓幼兒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和探究結果,包括任何一個對幼兒發展有價值的內容。調整后的教案中:筆者在幼兒進行探索中引導幼兒大膽表達,并在探索后,以錄像回放的形式,針對個別幼兒具有創新性的探究行為進行集體討論和交流,發揮優秀經驗的教育價值。
4. 筆者的思考
(1)真實情境中開展活動,就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本質而言,科學教學就應該是幼兒所生活世界里的內容,學習的科學知識是他們生活和周圍環境中常見,與幼兒的實際生活和感性經驗息息相關的。幼兒園科學活動就是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科學知識,并將其運用到解決生活問題的實際情境中去,如本次活動的導入與生活有一些脫節,一般情況洗完澡后,毛巾不會臟而是會濕。教師可將其設計成值日生打掃班級的自然角時候,毛巾弄臟了,大家一起尋求解決的方法,活動最后教師可以多提供幾盆水,給幼兒過一過滿是清潔用品的毛巾,然后一起晾曬,,這樣就讓科學活動和生活走得更近了。
(2)注重生活體驗性科學活動真正向生活延伸,如:在生活區開設“洗一洗”的游戲,提供日常生活中,用臟的毛巾、玩具等材料,鼓勵幼兒選用清潔用品清洗,甚至把科學教育滲透到一日生活中,鼓勵幼兒嘗試清洗小茶杯、水果等,隨時支持個別幼兒或小組發起探究活動,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創造力和科學探索精神。
總之,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在科學活動中應用“生活”與“探究”是幼兒發展的需要。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要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充分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唐淑.幼兒園課程基本理論和整體改革[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吳婷婷.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科教文匯,2013(5).
[4]蔡桂琴.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的科學探究與操作[J].幼兒教學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