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

德國大選海報。從左至右分別為綠黨總理候選人貝爾伯克、自民黨總理候選人林德納、社民黨總理候選人朔爾茨。
9月26日結束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并沒有對下屆德國政府和總理給出直接的答案:理論上社民黨和聯盟黨(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都有組閣成功的機會,只要任何一方能得到綠黨和自民黨兩個小黨的支持。但是在事實上,社民黨無疑已經在組閣博弈中占得先機,在與綠黨和自民黨之間的談判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三個政黨僅用了三周的時間就已經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形成初步綱領性文件。反觀聯盟黨一邊,綠黨似乎沒有任何與之談判興趣,而意識形態相似的小伙伴自民黨雖在口頭上表示更愿意和聯盟黨組閣,但并沒有減慢與“交通燈”聯盟談判的步伐。甚至在聯盟黨內部,索德爾都奉勸拉舍特接受現實。從選民到黨內同仁,似乎已很少有人相信拉舍特能夠管理好聯盟黨,遑論聯邦政府了。
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的“交通燈”(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的代表色分別為紅、綠、黃,與交通信號燈顏色相同,故有此名)政府頗有勢在必得的意味。從目前發布的“交通燈”綱領性文件看,有相當的內容令人耳目一新,很多議題都在社會和經濟中的熱點問題上實現了突破。在社會經濟領域,最低工資被提高到每小時12歐元,同時飽受爭議的“哈茨-4”社會救濟金將被所謂的“國民金”(Bürgergeld)所取代,養老金的數額不會下降,同時也不會提高退休年齡。在住房領域將新建40萬套房屋,對用于購買房屋的外國資金做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并且禁止用現金購買不動產。在能源領域,把德國淘汰煤電的時間提前到2030年,同時確定2%的德國國土將用于風力發電,新建商用建筑必須安裝光伏板。借鑒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方式,采用積分制吸引德國需要的人才移民到德國。應該說,這份綱領性文件很好地體現了社民黨和綠黨的主要政見,而自民黨則通過咬住財稅政策發揮了自己關鍵少數的作用。
然而,就像人們早先預料的,政治立場左傾的社民黨、綠黨與秉持自由主義的自民黨的談判必然會觸及很多難以取得共識的內容。如在新聞發布會上,自民黨主席林德納表示提高最低工資的內容只是社民黨和綠黨的關切,言外之意對此不置可否。同時,綱領性文件中提出的各種提升社會福利和龐大的投資發展計劃又和“不再提高所得稅、企業稅和增值稅”相互矛盾。激進的能源轉型政策似乎在眼下歐洲嚴重的能源危機面前顯得有些不切實際。而且一些重要綱領的細節并不清楚,如“國民金”和目前的“哈茨-4”社會保障金有何區別?在一些諸如債務上限等關鍵問題上,三個黨派尚未取得共識。可以說,目前的這份綱領性文件只是盡最大可能包容不同政黨之間的政見,為正式的組閣談判營造氛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內在矛盾。
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之間的政治接觸已經具有相當的“后默克爾”時代的氣氛,當下的情形似乎正在見證“默克爾主義”的快速消退,而消退過程如此之快甚至還等不及默克爾離開總理府。雖然對于“默克爾主義”并沒有非常準確而統一的定義,但是大多數人都有些原生態和模糊的共識:喜愛者將其冠以“冷靜、務實、中立”等美好價值,而厭惡者則認為其是“政治上的不作為,對矛盾置若罔聞以拖待變,和稀泥”,等等。
可以說,在執政16年后,默克爾雖然贏得不少國際上的贊譽之聲,但是其在國內以及黨內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她在能源轉型、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和英國退出歐盟等事務上的表現讓許多以保守主義為底色的基民盟成員大為不滿。特別是最近兩次聯邦議院選舉中,聯盟黨連續創造歷史最差成績,支持度從最高峰時的超過40%下降到這次的24%,還造成了極右翼政黨的崛起。在基民盟內部,默克爾一派的政治人物也都遇到了個人政治生涯的困境。馮德萊恩早早遠走布魯塞爾出任歐委會主席,德邁齊埃則已淡出公共視野多年;本次大選后,默克爾一手提拔的前基民盟主席和國防部長卡倫鮑爾以及前總理辦公室主任和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都不會出現在新一屆聯邦議院中:社民黨在卡倫鮑爾曾任州長的薩爾州席卷了全部直選議員席位,包括在薩布呂肯和薩爾路易分別擊敗卡倫鮑爾和阿爾特邁爾,而這兩人已經表態為了成就黨內的新生力量也不會接受政黨提名成為非直選議員。正在“交通燈”組閣談判如火如荼進行之際,曾擔任過默克爾顧問的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宣布將于年底辭職。長期以來, 以約束通貨膨脹為己任的德國央行對歐洲央行屈服于南歐國家壓力而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非常不滿,而魏德曼正是反對陣營中最為堅定的旗手。在疫情之下的貨幣大放水之后,通貨膨脹問題突出,資產和日常消費品價格齊漲。更重要的是,如果“交通燈”組閣談判成功,那么社民黨肖爾茨則將出任總理,面對巨大的財政支出需求,德國的貨幣政策也面臨“左轉”的壓力,因此魏德曼此時提出辭職也是為了避免日后“內外交困”的尷尬。
在當下的德國政治中,越來越多的政治家越來越不那么“默克爾”,對本黨派甚至個人的政見和政策主張更為堅持。首先,因為在“后默克爾”時代,各路政治人物都希望先聲奪人,為未來政治的走向定基調同時也是向選民有所回應。其次,社民黨和自民黨都明白本次選舉斬獲的鐵票不多,不少都是因為聯盟黨內亂流出的搖擺票,因此希望快速把關鍵政策做實。最后,默克爾執政多年也確實留下很多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貧富差距、住房和養老金等問題甚至已經開始動搖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根本和社會團結,而移民和環境政策更是最近幾年德國政治風口浪尖上的話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交通燈”聯盟有在聯邦政府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并不多。自民黨進入政府還是在2009~2013年,而林德納在那之后才接手領導自民黨;綠黨進入政府更要追朔到施羅德領導的“紅綠聯盟”,而綠黨本次推出的總理候選人貝爾伯克當時還是個學生。社民黨雖然在過去十幾年數次通過“大聯盟”進入政府,但扮演的都是“小兄弟”角色,上次“當家”還是施羅德時期。而且“交通燈”組合中明顯缺乏有外交經驗的人物,在目前的綱領性文件里也沒有如何處理和歐盟以及世界大國關系的可行方案。因此,未來是否會在政策制定和實際施政中重新“默克爾化”也是未定之數。
(成稿于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