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落實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小學生思想還處于發展階段,除了需要教師要對小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疏導,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家長不能忽視自己對孩子的教育,還要對孩子進行日常的心理疏導,這種心理疏導不能太刻意,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在擺脫自身焦慮煩躁的情況下,促進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全面成長。
關鍵詞:心理疏導;心理健康發展;小學生教育
1.將心理疏導滲透到家庭教育中
小學生的心理疏導除了教師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學校教學的整體過程中,以課堂教學為主來進行,把心理疏導真正融入在教師整體的教學體系中,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教學對象的接受性。家長要與學校保持密切的溝通,要了解到學生在學校上性格的優勢和問題,這樣家長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升自己孩子自信和自我調節的能力[1]。例如,家長可以結合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教材內容,讓自己孩子完全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鼓勵他們有一些創造性的思維,有一些好的想法,進行適當地引導講解。
2.家長可以學習心理學知識幫助到孩子
家長除了自己平常忙碌的工作之外,不能只關心自己孩子在學業上的發展,同時也要關心孩子能不能有好的心理健康,雖然很多家長有以往心理學知識的積累,或者學習一部分心理學知識,認為自己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想法,認為小學生遇到的問題只是簡單的心理問題,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但是家長往往忽視了小學生心理的特殊性,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對很多問題都敏感直接,內心也相對比較脆弱[2]。部分教師在對待一些比較調皮的學生時,首先直接與家長直接溝通,跳過了和學生溝通的步驟,這樣會直接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有些家長也沒有關心孩子心理上的變化,直接不問原因就批評孩子,導致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家長的思想和平常與孩子的溝通會對小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家長自身需要進行心理咨詢培訓能力的提升,家長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和狀態,這樣家長能在忙碌工作的空閑之余能以最佳狀態培養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家長不出現心理問題,學生會從心理上認可家長的教育方式
3.家長要注重與學生之間心靈上的溝通
家長不論在生活還是教學中要注意與自己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要與孩子做平等的朋友,了解孩子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打破以往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學生與家長之間才能產生更多的理解。對待不同的事物,家長要培養學生要有自己的內心感悟,這種體會可能是直接簡單的,也可能是非常隱蔽的,不論學生有什么樣的想法,教師都不要對學生的想法進行直接的評價,尤其在心理將康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沒有避諱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長此以往家長才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家長不能把自己擺在過高的位置上,對學生一些不好的行為有過多的指責,更重要的是不能向學生發出警告式的口吻,小學生還處在思想發展的階段,只要進行適當的鼓勵和幫助,引導學生正確的處理各種問題,學生才能有好的心理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
4.家長要注重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建設和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關系到學校能否正常進行教學工作,少部分家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師和心理咨詢師才能進行的工作,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家長要與班主任密切配合,配合學校的統一領導,完成學校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家長除了給孩子營造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氛圍,還要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有益于身心的文體活動。例如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各種棋類的學習,這樣對學生的情緒釋放是有非常大的好處,學生也能適應自己變化的情緒,家長還應該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利用不同類型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繪畫、歌唱、演講、體育以及其他的文體活動中,讓孩子盡可能參與到不同活動中,學生在不同活動中有展現出自己的自信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通過這些文體活動的不斷組織,讓不同類型的學生發現自己的成功,不斷提升自己的自信心,這樣能促進小學生心理的健康。
5.結束語
小學生要想在學校有穩定的學習效果,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家長必須注意到的問題,同時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實現學生個人發展的基礎因素,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家長要在學生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配合教師進行系統的心理疏導活動,才能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欒彩云. 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J]. 孩子天地, 2019, 000(029):P.296-296.
[2]吳夢蝶. 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C]// 新教育時代教育學術成果匯編. 2019.
昆山交通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江蘇省昆山市 邢渝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