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輔導員、班主任是學生最直接的德育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管理者,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態度和思想道德素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目前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戰,我們必須要勇于探索,積極總結,找尋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徑,推動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輔導員;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途徑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提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不能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專業素養和道德品質,即注重德育。
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紀律觀念淡薄,價值觀取向有偏差,自我管理能力欠佳,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普遍存在厭學情緒,他們距離“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標準大學生要求還有很遠。高職院校輔導員、班主任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管理者,也是他們最直接的德育老師,因此,探索高職院校班主任輔導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尤為重要。
針對德育工作,輔導員和班主任可以從日常管理著手,以各種形式的專題教育活動進行開展。目標是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如文明禮貌、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學會感恩、誠實守信等等。
一、禮儀教育
禮儀,是個人內在道德品質的外化表現。當今高職院校學生存在一個共性問題,那就是禮儀缺失。各高職院校普遍存在一些不良風氣,如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課堂上瞌睡玩手機、穿著奇裝異服、公眾場合抽煙、大庭廣眾舉止親昵等等,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校園文明的建設。
即使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再強,若連最基本的禮儀都不懂,又何來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之說。由此可見,禮儀教育在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方面,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開展就業競爭形勢分析,激發學生增強禮儀意識;組織學生觀看禮儀視頻,引領學生感受禮儀風采;建立班級網絡管理平臺,弘揚學校良好精神風貌;開展文明禮儀主題班會,提供學生文明行為指南;開展班級禮儀競賽活動,提高學生文明禮儀素養;鼓勵學生設計禮儀小品,通過角色扮演得到鍛煉;輔導員班主任以身示范,學生耳濡目染學習模范。[1]多途徑引導學生掌握校園、家庭和公共場所的禮儀基本知識,逐步養成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文明人。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即教會學生學會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鼓勵學生感恩家人、朋友、學校、社會和國家。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做人的起碼修養。國家和學校獎助政策愈發完善,獎助機制也逐漸健全,反觀高職院校部分學生對獎助學金的態度卻讓人汗顏。[2]拿到助學金的同學,他們認為自己家庭經濟困難理所當然,絲毫沒有感激國家和學校為了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所提供的幫助;拿到獎學金的同學,他們認為自己學習成績優異當之無愧,絲毫沒有領悟國家和學校為了他們全面發展所給予的鼓勵。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人才,他們將直接與社會經濟對接,如果沒有絲毫的感恩態度,又如何能做到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感恩社會、回報國家?
開展感恩主題班會,促進知恩共識達成;開展感恩主題辯論,培養學生感恩文化;開展學習雷鋒活動,進行感恩常規教育;鼓勵參與志愿服務,真心回饋社會關愛;開展助學心得分享,增強自覺感恩意識。將感恩教育常規化,旨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
三、誠信教育
誠信是國民教育的根本,也是當代大學生修身立德、立足于社會的基礎,然而現在高職學生卻缺乏信用意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對公民提出了要求,其中在個人層面,明確提出“誠信”二字,可見誠信是每個公民都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
因此,對高職學生開展誠信教育,不僅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和國家發展的迫切需要。[3]班會課堂教育滲透,班級管理言傳身教;開展誠信主題活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建立學生誠信檔案,促進誠信意識形成;加強師生交流溝通,及時發現解決問題。通過誠信教育引導學生說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鼓勵學生自覺加強自身誠信建設,培養學生誠信立身的良好習慣。
四、結束語
俗話說,“先成人,再成功”,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道德品質都沒有,那如何做人,又如何去做事。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最直接管理者,輔導員班主任應該注重多途徑多方式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還應該建立一系列班級管理制度,督促學生加強自我管理。除此之外,輔導員班主任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科學合理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內心的真正想法。輔導員班主任要不斷加強自身工作能力,以便德育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于浩.高職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考與探索[J].成功(教育),2013(2):257
[2]周素霞.高職院校自助工作中貧困學生感恩教育缺失問題的對策思考[J].才智,2020(13):13
[3]吳小蘋.高職學生的誠信現狀及誠信教育探討[J].知識經濟,2019(31):117-118
荊門職業學院,陳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