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昌民歌是南昌地區的人民在特定的社會生活中所積累和沉淀下來的一種歌曲藝術,這其中不僅包含了特有的語言文化、傳唱形式,還蘊含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所以,本文從語言特色和民俗文化兩個角度出發,探究南昌民歌的特點和價值,從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關鍵詞:南昌民歌;語言特色;民俗文化
引言:南昌民歌屬于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直觀的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所以,對南昌民歌語言特色及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讓人們更深入的了解南昌的歷史文化,感受他們世代相傳的革命精神。而且,還可以通過對南昌民歌的分析與研究了解當地社會的發展歷程,從而進一步促進南昌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
一、南昌民歌的語言特色
對于民歌而言,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語言上富有地方特色,民歌是一種鄉土文化,所以,它的語言更偏向于方言。南昌民歌所傳唱的是歷史革命時期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況和民俗文化,其語言系統與現在的南昌話具有一定的差別,因此,研究南昌民歌的語言特色,能夠更清晰的發現南昌話新老派的差異性,同時,也能更好的理解南昌民歌中方言的韻味和含義[1]。
影響歌曲傳唱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歌詞是否具有一定的韻律,對于南昌民歌而言,它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含有優美的韻律。南昌民歌使用的是地方方言,這其中有一部分歌曲用方言唱出來押韻,用普通話歌唱也能押韻;而有的歌曲只在方言中押韻,如果用普通話翻譯過來則聽起來不再那么流暢。比如“六月端陽過,預備割早禾”這句中的“過”和“禾”用方言讀是[kuo35]和[uo35],這明顯是押韻的,而普通話讀的是“[guo55]”和“[he35]”這就是不押韻的,所以有的南昌民歌一定要用方言進行傳唱才能體現它的韻味。
富有節奏感是南昌民歌的又一語言特色。節奏是指民歌中詞句、段落之間所形成的一種具有一定停頓規律的美感,它是由音色、音高、音量、長度四個元素所決定的。南昌民歌多是以五字句或者七字句為主,每一句都是由三個或者兩個字構成一個音部,這些音部之間的停頓就是歌曲的節奏,由于句式較短,所以南昌民歌的節奏變化不是很大,這就更好的增強了歌曲的傳唱度。
(一)物質民俗文化
大部分南昌民歌都是在人們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這使得歌曲中蘊含了豐富的物質民俗文化。南昌地區自古就有“魚米之鄉”之稱,當地人多以打魚耕種為生,所以,南昌人會用民歌的形式向人們傳授農業耕種的經驗,比如《十二月生產》這首民歌就是根據一年中每個月不同的特點,講述農耕應注意的要點。
南昌地區的水網分布密集,有很多的河流湖泊,比如錦江、贛江等等,這就使得南昌人不僅可以以捕魚業為生,還能利用便利的水路交通發展經濟。贛江作為長江的直流,流經南昌地區,這就使南昌成為了南北水路交通中一個重要樞紐地區,其水運事業非常發達,所以,很多船夫在日夜辛勞的工作中編出了“排工號子”這樣的民歌,如《撈木》、《拉排號子》等等,船夫們在“編排、倒梁、拉排”等工序中喊著排工號子,可以借助民歌的節奏使動作更加統一,從而增強工作的效率,并且還能提升他們的凝聚力[2]。
除了生產民俗之外,南昌民歌還包括了飲食文化、出行文化等物質民俗文化,人們可以通過傳唱民歌,體會南昌人悠閑的餐飲時光,也能進一步了解當地的交通出行方式。
(二)禮儀民俗文化
在南昌的風俗民歌中,記錄了很多有關于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比如,《南昌民俗》、《十繡》等等,人們多是在春節、端午、賀壽、婚嫁等特殊的日子里進行傳唱。每到春節,南昌人就會組織舞龍舞獅隊伍,一路演一路唱,用民歌的形式給當地人送去祝福,同時,也用民歌祈禱這一年要風調雨順,平安順遂。
南昌民歌中的游藝民俗文化多是來自于歷史時期走街串巷的商販,他們為了招攬更多的買者,并向他們推銷自己手中的商品,而編撰了民俗歌謠。不要小看這些商人,他們更像是民間的藝人,說學逗唱幾種本領幾乎樣樣都行,這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售賣貨品,還能豐富老百姓的業余生活,使他們的身心更加愉悅。
南昌民歌的禮儀民俗中也包含了愛情元素,愛情是人們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對于南昌人而言,他們有著哭嫁的習俗,所以“哭嫁歌”就成為了當地民俗與民歌相結合的代表,人們用民歌的方式表達了出嫁女兒對父母的不舍之情。
(三)信仰民俗文化
南昌民歌從兩個方面表現了民俗信仰文化,第一個就是圖騰文化,在原始社會,人們總是將某種動物或者植物當成是百姓的守護神,所以會編撰很多民俗歌曲來歌頌他們,這也正體現了古代時期南昌人對于圖騰的崇敬之情[3]。比如,歷代皇帝都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所以龍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就非常之高,而南昌人也普遍將龍作為崇敬的圖騰,還編撰了如“造起龍頭高萬丈,造起龍尾鳳朝陽”這樣的民歌。
第二個是祖先祭拜文化,在南昌民歌中有一首《寡婦歌》,歌詞中所提到的“朝仙”就是指在西山萬壽宮進香。這樣的民歌不是很多,但仍然能夠體現出南昌人豐富的生活以及他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南昌民歌進行語言和風俗方面的探索與了解,可以讓人們真切的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民歌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它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無論社會如何進步,我們都可以從流傳至今的民歌中找到歷史的印記,并將此作為特色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何凡.淺談豫章文化——南昌的民俗藝術研究[J].美術文獻,2018(11):142-143.
[2]熊焱,胡菲,趙昕.音樂人類學維度下的南昌民謠音樂特征與文化屬性的研究[J].牡丹,2018(24):86-88.
[3]熊焱.南昌傳統民謠藝術的特色與文化價值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03):40-41.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梅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