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陳忠
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對中學體育教學的現狀進行研究,通過研究發現所調查的中學在體育教學中存在著:(1)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不夠;(2)體育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不夠緊密,生搬硬套;(3)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并根據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4點解決對策:(1)加強師資培訓,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2)充分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體育教學過程中;(3)完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機制,為體育課程思政保駕護航;(4)開展新型體育教學活動,在新型教學活動中滲透思政模塊。
自2014年上海提出課程思政以來,“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便得到教育界的重視。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也明確提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人格、掌握積極思想、增進知識與技能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將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中學各科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倡導的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進行學科思政滲透的重要方式,也是響應“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時代需求。中學體育教學旨在讓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態度、習慣、知識和能力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見,中學體育教學融入“課程思政”模塊顯得非常有必要,一來可以加強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質;二來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模塊,有利于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基于此,本研究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對中學體育教學的現狀進行研究,從而發現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旨在為中學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和路徑。
1 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涵
1.1 課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2014年上海市教委和市政府首次提出“課程思政”,起初的目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作,形成協同效應,著力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非思政課程之間所存在的“兩張皮”現象。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教育理念的產物,發展至今,其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所謂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1.2 體育課程思政的意義
體育作為中學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態度、習慣、知識和能力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模塊,首先是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時代需求,是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政策文件。其次是將“立德樹人”作為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要求,充分挖掘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元素,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學生。再次,體育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模塊,是現實體育教學目的的重要方式之一,體育運動本身具備堅強、拼搏、團結合作等體育精神,加之融入德育元素,使體育教學課程具備多重育人價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2 “課程思政”視閾下中學體育教學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為了充分并準確的了解到在“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學的現狀,筆者對寧波市5所中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將調查問卷進行收集統計,分析發現在“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部分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認知有待提高
“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教育理念的產物,是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有41.6%的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認知有待提高,通過與部分體育教師交流發現,部分體育教師依然提倡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具體到如何將德育教育融入到體育教學過程中缺是一籌莫展,甚至有部分體育教師根本沒有聽說過“課程思政”一個概念。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認知不夠,便會導致在體育教學中無法充分、恰當的進行德育元素的挖掘,更無法將德育元素與體育教學形成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樣便導致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育大打折扣,得不到具體的體現。
2.2 體育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不夠緊密,生搬硬套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還是有27.3%的體育教師了解過“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已經注意到體育課程與思政的融入,但是通過進一步的交流得知,雖然已有體育教師了解過課程思政,但是具體到如何實現體育課程思政,達到理想的效果,還是感到有些力不從心。通過與部分體育教師的交流發現,部分體育教師在教案環節中融入了思政模塊,但是思政模塊卻屬于生搬硬套,導致大部分學生對思政模塊處于反感的態度,并沒有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體育課程思政的生搬硬套,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導致部分體育教師不愿意去思考思政模塊,學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政教育,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師的任務,體育教師的本質是完成體育教學,并非需要進行思政教育。最終的結果便是體育教師在備課內容上將體育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分開,使得體育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的不夠緊密,即使部分教師備課過程中考慮思政元素,也苦于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導致銜接的內容處于生搬硬套的結果。
2.3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機制有待完善
完善的建設機制是保證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因素,將體育課程思政模塊納入教師教學考核機制中有利于體育教師重視體育課程思政模塊。通過調查發現,78.8%的中學在教學考核情況中,未將體育課程思政納入教師教學的考核內容中,這也是中學體育教學課程思政得到不重視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體育課程思政的激勵機制、評價機制、保障機制等都不夠完善。在教學過程中,考核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保障機制是推動體育課程教學的“助推器”。建設完善的機制,形成量化考核,是目前中學體育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3 中學體育課程思政的解決對策
3.1 加強師資培訓,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針對調研的結果,相當一部分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不夠了解,甚至從未涉及體育課程思政板塊。對此,中學應該將強對體育教師的培訓,通過在職培訓讓體育教師了解什么是課程思政,如何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模塊。通過加強師資培訓,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教師的思政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進一步達到中學體育教學的目的,甚至在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
3.2 充分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體育教學過程中
前文已經將目前體育課程思政的問題進行了剖析,發現部分學校體育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不夠緊密,生搬硬套。教師愿意講,學生不愿意聽,不但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使師生產生反感情緒,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科學化且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思政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體育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課程導入,利用學校的興趣愛好將體育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合理化傳授,比如在上課之間通過大型體育賽事熱點新聞、體育明星或者通過視頻教學等方式將思政元素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
3.3 完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機制,為體育課程思政保駕護航
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全方位的育人工程,需要學校高度重視課程育人效果。在課程思政層面不能緊緊流于表面,需將課程思政教育進行到底,努力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尤其是考核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保障機制。體育課程思政應該在機制的前提進行貫徹落實,如在體育課程教學比賽過程中加入課程思政考核標準,在體育備課過程中激勵教師融入課程思政模塊,在教學效果中加入思政效果考核模塊,通過學校的課程思政機制,進一步推進體育課程思政教學。
3.4 開展新型體育教學活動,在新型教學活動中滲透思政模塊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強調了知識的重要性,而課程思政教育是在此基礎上,承擔了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需要樹立起將道德、文化和情感多要素相融合的教學方式,以達到理想教學目的,這樣不但傳授了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文化和情感。體育課程教學不能緊緊停留在日程安排上的常規教學,還需通過課外活動、課外體育素質拓展、體育競訓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文化和情感,比如通過課外體育素質拓展,讓學生體會到體育拓展活動能夠加強學生對生活的思考,通過體育競訓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利用NBA知識和球星的故事,用榜樣的力量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勤于訓練。
通過開展新型體育教學活動,避免灌輸填鴨的降屬性反復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新型體育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高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課外活動、課外體育素質拓展、體育競訓等新型媒介,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完成價值取向滲透,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理想效果。
(作者單位:寧波市象山縣鶴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