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延豪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分析法、訪談法針對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體育核心素養是新時代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通過建立完善的公共體育教學體系、推進體育運動、體育文化進“舍區”,從學校規章制度方面提供保障等方面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體育核心素養的研究,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科學依據、豐富學校體育的內容等,未來的人才培養指明方向。
1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边@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對于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體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肩負著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品格、優秀的心理品質、科學的運動方法等,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和“職業素養”打下堅實基礎。體育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國際國內政治、教育、經濟等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我們的育人方法、途徑、目標,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我們的學校體育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高質量體育教育:決策者的行動指南》報告中指出,體育教學是唯一能夠將發展身體的運動能力與價值觀的學習和交流相結合起來的方式,是學生獲得核心素養的理想路徑。
2014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發展核心素養作為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基本任務。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頒布,學校將“全面發展的人”作為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三方面入手,具體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總體框架指出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發展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
不同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需要遵循不同的教育規律,所以發展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將核心素養的要求融入學科,制定出更加適合大學階段學生發展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樹立科學運動理念,塑造優秀道德品格的,做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 體育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
隨著我國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新時代(勝利的時代、強國的時代、共同富裕的時代、中國夢的時代),在科技、經濟等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在國際方面世界格局更加多樣化,局部沖突、矛盾增加,局勢更加錯綜復雜,各類不良信息在網絡蔓延,這些對于處在國家觀、歷史觀、榮辱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青年學生有著較大的沖擊。新時代,我國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和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近平同志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高校注重學生的道德和品格的發展,在課內外的體育運動項目中融入目標、堅持、激情,將品德、精神、意志、核心價值觀等要素通過體育運動的形式表現出來,激發學生奮斗的信念、增強其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通過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堅定政治立場,形成了科學鍛煉的習慣,塑造了強健的體魄,完善了人格品質,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為他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做準備。
3 體育核心素養的內涵
英國學者懷特海(Whitehead)最早認為,體育素養是個體在一生中保持適當水平的身體活動、信心、身體活動能力、理解力和知識,是每一位學生應當掌握的必備知識和能力。
余智Czl把體育素養歸結為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教育的影響所產生的綜合體育素質與修養。
楊文軒教授把體育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通過學校體育或參與日常身體鍛煉,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符合和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體育特殊品格和關鍵能力。
我國學者于素梅進一步將核心素養細化,明確體育教育在核心素養培養中的任務,認為體育的核心素質包括健康促進、體育實踐和體育精神等維度。健康促進包括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運動實踐包括運動能力與運動習慣,體育精神包括體育情感與體育品格。
新時代對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要立足現在、著眼未來,為大學生提供多種參與體育運動鍛煉和活動的機會與條件,進行積極有效的體育課程改革,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多元化的目標創設,促使其能夠長期堅持運動參與。大學體育核心素養包括健康促進的知識、健康促進的行為、自主運動的能力、自覺運動的習慣、自我教育的態度、自我提升的品格六項素養。
通過以上文獻的研究,體育核心素養要包含培養學生的基本體育知識、運動技能,以及對于民族、國家的熱愛,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質、良好的與同學團結協作能力、必備的急救知識,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4 體育核心素養的作用
4.1 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方針,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學校體育的理念、內容改革和發展也是高等教育理念、方針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新時代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學校體育的理念、培養內容的更新也勢在必行。體育核心素養是由國內外的學者,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來的符合現代社會的科學結構模型。體育核心素養包含了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體育品格、人際交流、活動組織、運動健康知識等方面,為全方位的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提供了依據,這些依據的提出是實現“三全育人”的基礎和保證。
4.2 豐富學校體育的內容
傳統學校體育更加著重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培養,但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只有“雙基”的培養顯然無法滿足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需要。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出,使學校體育的培養形式更加多樣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常規教學與活動組織相結合、比賽與技能學習相結合、知識技能傳授與道德培養相結合。
4.3 為教材改革指明方向
課堂是傳授學生知識、技能,培養良好品德的主要場所。教材則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核心依據。體育核心素養所涵蓋的內容為貼合時代要求,滿足未來人才的職業需要,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目的,為教材的內容設置,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4.4 符合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顯著改變。由傳統的單一技能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同時對于人才的心理品質、健康素質,也有更高的要求。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更加能夠磨煉學生的心理品質,鍛煉更為強大的心理素質。
5 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5.1 建立完善的公共體育教學體系
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是大學生獲得運動知識、運動能力的主要渠道,將體育核心素養融入到傳統體育教學中,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改良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團結協作、規矩意識、責任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心理素養。
5.2 推進體育運動、體育文化進“舍區”,從學校規章制度方面提供保障
大學生在課堂以外有著更加充裕的時間,同時處于青年階段的大學生在精力、體能等方面更加充沛,對于運動也更加喜愛,運動也是青年學生進行交流的主要途徑之一。以體育運動為依托,開展“體育節”“奧林匹克精神”進宿舍等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建立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規章制度,使學生的體育運動從制度層面有所保證,真正使運動健身常態化,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5.3 增強網絡教學能力,拓寬教學平臺
隨著我國5G技術的普及,網絡為我們生活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校教師一定要具備運用網絡教育的能力,更要精通各種網絡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最為便利的學習途徑;同時根據網絡教育實時性強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教學素材,例如2021奧運精神、每位運動員背后的勵志故事,做到不僅傳授學生運動知識、技能,更要注重學生的愛國情操、心理素養的培養,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發展學生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5.4 發揚我國傳統體育運動、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蘊含著者豐富的特色運動,例如:舞龍、舞獅等,通過這些運動不僅傳承中華文化,同時能夠鍛煉同學們的身體素質,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6 綜述
為了適應新時代教育的發展需要,高校體育發展也必須遵守“三全育人”的大環境,從而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滿足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下,體育核心素養主要包含培養學生的基本體育知識、運動技能,以及對于民族、國家的熱愛,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質、良好的與同學團結協作能力、必備的急救知識,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通過學校體育不僅要傳授學生技能、知識,更要注重學生的道德品格、心理素質、家國情懷、榮辱觀等全方面的發展學生的素養,不僅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提供健康保證,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抗壓能力,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頂梁柱”。
本文系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JSITXG202007)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