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藝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是一項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課程,在課程建設中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理念,挖掘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潛在育人內容,在引導學生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價值思想。而這一舉措正是為了迎合課程思政相關要求而提出,便于學生身體素質、體育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步發展,學科育人價值最大程度上發揮,對于學生未來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有著相較于深遠的意義。本文主要從課程思政角度下著手展開分析,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潛在育人價值深層次挖掘和利用,便于提升教學有效性,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發展。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的學生相較于初高中學生而言,自身已經具備較強的社會認知能力和思想水平,同時也是道德水平形成的關鍵性階段。在這個階段積極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便于促進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發展,助力學生未來學習和工作發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式過于單一、滯后,靈活性、吸引力有所不足,常規的班會或講座形式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新時期積極推動課程思政,深層次挖掘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潛在育人內容,發揮體育學科的趣味性來調動學生參與熱情,有效彌補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欠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思想,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1 課程思政概念探究
課程思政,是將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在一起,將思政教育的相關思想和理論滲透到學科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無形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穩步提升。課程思政本質上是落實立德樹人原則,也是一種德育教學的有效措施,對于學生價值觀形成有著積極引導作用。而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在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同時,還可以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優勢,并且在融合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基礎上,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素養,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所以,在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有助于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思想,規范行為舉止,努力成為符合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接班人。
2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優勢分析
課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中滲透應用,具有極高的育人價值。思政教育本身屬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關鍵性內容,在協調解決社會矛盾沖突方面有著較大的積極作用。就思政教育來看,客觀反映了教育者所制定的政策和方針,力求引導受教育者的思想與行為契合國家政策要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加強思政教育,主要是思想層面上的教育,提升人們思想道德水平,實現個體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進而推動全社會發展。
體育則是一門鍛煉身體素質、磨煉意志的活動,思想內涵豐富。而民族傳統體育是在各民族生產實踐中所衍生的復合文化形態,將娛樂、競技和教育等元素整合在一起,因此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滲透思政教育內容很有必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一,先賢思想重現,促使學生自我完善。民族傳統體育蘊含豐富的理論思想,具有極高的育人價值。古往今來,有很多先賢提出的“射以觀德”“內外兼修、德藝雙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思想,強調個體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新時代則有“全面健身”“體育之功效”以及“德智皆寄于體”等思想,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體育精神,為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持,也是課程思政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
其二,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目標和思政教育理念相契合。無論是思政教育,還是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均是現代教育事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實現融合教育。民族傳統體育客戶才能需要堅持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思政教育全員育人的理念相契合。課程思政強調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和已制品的,充分契合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育目標。在育人實踐過程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思想,培養更符合社會持續的復合型人才。
3 課程思政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的有效路徑
3.1 構建合理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背景下,積極推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和完善,需要充分契合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來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因此,要注重教學目標的實踐引領作用發揮,注重課程教育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將育人目標貫徹落實到教學全過程,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堅持育人為本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尋求文化育人模式來優化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實現知識、技能和思想道德協調統一。培養綜合素質水平較高的人才,圍繞該目標來推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深化改革,積極主動承擔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職責。推動教學目標朝著教化方向轉型發展,合理運用教化手段來創設高效、和諧的育人環境,并非是強制性用規則去死板的約束學生,帶給學生更加人性化的學習體驗。
3.2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重構
結合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相關要求,應注重學科特性充分發揮,相較于單一的思政課程,兼顧學科知識教學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標,將思政教育理念滲透到課程教學各個環節,進而實現體育課程育人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落實思政教育,充分契合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文化特性和教學要求,對課程內容進一步重構。首先,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優化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內容設計,加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知和理解。發揮學科和專業思政優勢,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溯源歷史情境,置身于其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體育專業素養發展,對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其次,圍繞文化情懷教育核心內容,優化設計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將愛國情懷深深植根于內心深處。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是依托于傳統體育項目著手展開,因此可以深層次挖掘傳統體育項目潛在文化內涵,基于歷史典故或是案例分析等方式,將岳飛、霍元甲或許海峰、李寧等民族英雄的光輝偉績在學生面前再現,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最后,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積極推動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發展,豐富學生學科知識儲備同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其本質上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基礎上,針對性強化學生的思想品質。民族傳統體育有龍舟、武術和拔河等體育項目,將傳統體育資源有機融入到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中,便于培養學生愛國奉獻、自強不息和團結合作的優良品德。
4 結論
綜上所述,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中,積極融合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便于深層次挖掘傳統體育育人價值,助力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和道德思想,綜合素質高水平發展。
課題:“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GXGZJG2021B112)《健康中國背景下傳統體育項目與體育課堂的融合實踐研究》”。
(作者單位: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