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華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小學階段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小學田徑教學也備受關注。趣味田徑作為一種強調學生興趣與課程體驗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生硬、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提高小學田徑教學效率。本文將從趣味田徑的重要性分析入手,著重探索趣味田徑在小學田徑教學中的應用方案。
小學體育教學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主要目標。趣味田徑教學模式的參與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田徑教學的效率,使其更適合當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通過調動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熱愛鍛煉的生活習慣,從而為良好的身體素質打下基礎,并在其中養成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以及責任感與團隊意識。因此,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以新課標要求為指導,將趣味田徑融入小學田徑教學之中。
1 趣味田徑在小學田徑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
趣味田徑作為一種富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對此,以下將從教師、學生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其一,對于教師而言,趣味田徑教學模式的應用需要調動和運用教師的創新思維和專業知識。因此趣味田徑有助于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幫助教師突破固化的教學思維,提高創新意識。
其二,對于學生而言,趣味田徑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趣味田徑教學模式迎合了學生喜歡游戲的天性,因此能夠充分提高學生參與和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熱愛運動的生活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助力學習成績的提升。其次,趣味田徑少不了團隊合作項目,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趣味田徑可以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精神,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可見趣味田徑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在不知不覺中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 趣味田徑在小學田徑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2.1 科學搭配教學項目,促進形成綜合教學體系
趣味田徑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意義上形式刻板、項目單一的小學體育田徑教學模式,具有囊括豐富多元教學項目的條件特征。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趣味田徑教學模式的靈活性,科學搭配教學項目,使重點教學項目與輔助訓練項目相輔相成,發揮最大的訓練效果,共同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形成綜合一體化的教學體系。
例如教師在進行跳遠項目的訓練時,應當注重采取小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腿部肌肉力量的練習。首先教師可以播放動感的音樂讓學生伴隨著音樂節奏練習踮腳尖,可以安排學生兩人一組互相扶著對方的肩部,用腳尖將身體彈起。隨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蛙跳比賽,但是距離不易過遠,并及時帶領學生進行拉伸。最后利用幾分鐘的時間進行點評和指導,將正確的動作示范和適合居家練習的視頻發布在家長交流群中,鼓勵學生與家長一起進行親子運動,促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2.2 重視改善器械對提升趣味性的作用
小學體育趣味田徑教學不同于專業田徑訓練,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性。因此,在訓練器材在選擇上應該符合小學生的興趣點,結合當下學生群體中的流行元素對訓練器材進行改造,由此配合有趣的教學環節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跳躍訓練時,可以將呼啦圈以適當的間隔距離擺放在操場上,組織學生以此跳進圈內進行接力。或者可以讓學生雙腳夾住沙包向前跳躍,并且用腳擲出沙包,幾組學生進行比拼,通過比賽提高學生的勝負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腿部肌肉力量的訓練。另外,教師還可以適當添加跳繩訓練,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跳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跳躍能力,還能夠增強班級凝聚力,提升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
2.3 構建多元一體化的評價標準體系
趣味田徑教學模式的評價標準應區別于傳統的以教學成績為標準的評價體系。傳統的評價標準容易使學生受到成績的束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對于本身身體素質不同的小學生來說,制定多元一體化的評價標準體系尤為重要。趣味田徑以“寓教于樂”為準則,評價標準也應該適當寬松,或仍舊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考察。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到時刻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身體情況,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導并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例如教師可以以課堂表現和積極程度作為成績考察的重點,并結合一分鐘計時跳繩的個數作為最終等級評價。以此在提升教學趣味性的同時,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擔。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趣味田徑具有很強的可實施性以及重要的教育價值。趣味田徑教學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田徑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創新思維,有意識地制定適合小學生發展特點的田徑教學方案,合理運用趣味田徑教學模式。本文通過分析趣味田徑的重要性,著重探究了趣味田徑在小學田徑教學中的應用方案,以期對各位讀者有所裨益。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區黃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