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德越
在素質教育全面鋪開的今天,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對農村小學生成長至關重要。體育與健康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升身體素質,而且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本文以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為視野,分析農村小學如何發展體育與健康教育工作,并提出針對性的見解。
體育與健康是農村小學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它關乎學生的素質提升和人格發展,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新課標除了對文化課程作出了明確要求,對小學體育有效培養也進行了明確規范,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應該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當前,農村學校存在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缺乏重視,尤其在課時設置和師資建設方面力度不夠;此外,農村小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缺乏重視,在傳統觀念中,文化課比體育課程更為重要;而且,社會和家庭對體育與健康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誤區,尤其忽視子女的體育與健康教育。
1 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作為學校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體育與健康教育要獲得更高的重視。學校要不斷轉變教學理念,開展與農村小學生體育與健康相關教學活動。學校應該加強體育與健康知識宣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形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加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讓更多農村小學生擁有更為健全的人格和強健的體魄。
2 打造素質過硬的體育師資隊伍
學校要加強體育與健康教師隊伍專業能力的培養和理論知識建設,對教師定期開展相關學習,為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教師自身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多研究有關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相關書籍,參加相關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培訓,學校要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尤其是年輕教師要敢于突破陳舊教學模式,發展新思維新理念,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育實踐中,要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正確進行體育鍛煉。在體育教學時,教師要具備過硬的理論和知識儲備作為基礎,要有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的能力,要有做正確示范的水平,農村兼職體育教師也應擁有某項或幾項運動技能,通過體育與健康教育,讓農村小學生懂得如何正確的進行體育鍛煉,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由興趣使然和指引,樹立終身鍛煉的體育觀。
3 提升軟件和硬件水平
在體育與健康教育過程中,中小學校要注重體育與健康教學的硬件設施和軟件建設。一方面,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場地建立和完善,例如,羽毛球場、籃球場和乒乓球館等;另一方面,要購置和完善體育器械,滿足學生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需要。農村小學生特別喜歡在體育活動當中展現自己的特長,博得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假如場地不足或者器材不夠,很容易打消他們進行體育鍛煉的念頭。除了要加強軟硬件設施,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競賽活動,發掘學生內在潛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通過這些方式,使農村小學生主動自覺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鍛煉,培養他們熱愛運動的體育精神。
4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
體育與健康教學的目標中,不僅僅要求學生加強體育鍛煉,也要求學校重視人格養成,樹立正確的體育觀。一方面,要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強健其體魄,完善其人格;另一方面,學校要通過體育與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生活觀。在體育活動課程設置上,學校要遵循勞逸結合、激發熱情的原則,鼓勵學生勇敢完成訓練項目,磨礪自身精神,不斷提高意志力。對于學生必要性學習而又存在一定抗拒的項目上,教師充分發揮教育機制,開發出適合農村本校學生學情的體育游戲,提高學生的運動熱情。通過體育游戲,讓學生自發分組與合作,進一步學習,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產生團隊意識,在隨后的學習和訓練當中,克服排斥心理,努力做到不拖團隊的后腿,最后遷移到其他同類型運動項目中,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奠定基礎。
5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學生在體育課中需要相互協作和配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得以發芽和生長。此時,教師要助力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團隊觀,教育學生學會抱團取暖,合作提高。教師要遵循強弱互補、分組競爭的原則進行分組搭配,使學生能夠在分組搭配當中發現自身和其他同學身上的優缺點,形成互補,從而形成集體的認知觀念,通過分組競爭環節,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也會得到強化,對個人利益和團隊利益之間也會做出一定的認知、權衡、選擇和取舍,并且在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的積極驅使下,團隊精神會融入到集體活動當中,這對農村小學生以后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總而言之,學校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在校園當中營造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加強師資隊伍和設施建設,要鼓勵小學生積極參加鍛煉,從小培養他們的體育精神,家長和學校應該支持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形成合力,為農村小學生的體格和人格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其次,學校要重視體育師資建設,打造專業理論強,技術過硬的教師隊伍;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除了要在文化課上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要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和發展觀。社會和農村家庭也應積極培養和烘托運動的氛圍,努力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逐步勾勒出適合于發展農村體育事業的教育體系,形成鄉村特有的體育教學氛圍。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經開區聶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