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山西在古時稱為晉,有著悠久的歷史,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美譽,以有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神秘傳奇的歷史故事,優美古老傳說,從而也產生了豐富的民間藝術。山西民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各地民歌品種繁多有山歌、號子、小調、套曲等等,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近兩、三萬余首。這樣豐富的內容,使山西民歌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民族音樂之林中獨樹一幟,發展到了西方音樂不斷沖擊的今天,它必須從多方面與新媒體結合,得到更大的發展,才能走的更遠。
過去人們對媒體認識,是指人們借助用來傳遞信息和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或者是載體、媒介等等,可以說是我們用它來認知的一種特殊環境,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用報刊、戶外、廣播、電視作為內涵的四種類型。在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智能社會將引發一場巨變,到了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出現了一種新媒體。
最新的新媒體概念,是5G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電子雜志、電子報紙、電子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傳統意義來說,新媒體被業內人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簡單說:5G有多個應用特征:高可靠低時延,可做到一毫秒的時延,一毫秒什么概念呢?當被針扎時感覺的了疼痛,傳遞時間為十毫秒,它比這個還快十倍,是一個寬泛的概念。5G將支撐互聯網做大做強,用戶的上網速率將達到10gp/s,作為萬物互聯的核心技術,5G正從夢想走進現實,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由于平時忙碌的人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觀看時間較長的視頻,只能利用零散化的時間進行工作、學習,使得人們必須改變獲取信息的媒體方式,只要一部能連接網絡的智能手機,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片、聲音還是視頻,全部都按需所取。因此,短視頻這種新媒體傳播方式就廣受歡迎,隨著新媒體是5G的技術日趨成熟,網絡將會更快更穩定,它用在網絡上的應用后,個體直播、個人微博、自發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派生出的新媒體,以其多聯性、廣泛性、多元性的特征,豐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進一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新媒體會給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帶來更好的方式,它是對不同地域,環境,人群,藝術形式的大融合。
黃河流域是我國遠古文化的搖籃,而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其文化在中華古文化的總體中自然占有突出地位。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明國度中歷史最長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山西地區的歷史發展貫通了整個華夏文明,悠遠的歷史,積淀出豐厚的文化,作為民間藝術形式的山西民歌,也是蔚為大觀,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因此,山西最有資格成為今天世人了解和欣賞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的文化產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慢到快的發展之路。如今,在文化強省戰略的推動下,山西省確立了“文化強省”的戰略地位,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并持續加快發展,同時,不斷加大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活動等方面的文化產業類投入力度,積極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基本建成擁有強勢文化人才、強勢人文學科、強勢文化活動、強勢文化產業、強勢文化品牌的文化強省。文化產業包括文化旅游業、文博會展業、文化傳媒業、文化體育娛樂業,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全省人民感受到了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取得的明顯成效,同時也享受到了文化成果帶來的諸多實惠。山西省文化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環境在優化,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在增強。
山西民歌文化歷史悠久,山西民歌是山西人民的民間特色和風土人情的表現。是山西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山西民歌地方特色鮮明,藝術風格迥異。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和原生態音樂,數量亦很多,反映的生活面也極廣,凡是農民所接觸到的社會生活,幾乎無所不包。而且各地民歌也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然而豐富的養料伴隨著豐富的地理環境。山西省以地形地貌復雜,黃土高原特有的山地、丘陵、平川、臺地等復雜的地形遍布全省鄉村,在傳統的展現、傳播民歌文化的過程中,勢必受到一定程度局限。新媒體的誕生真正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山西民歌的傳播和傳承應該利用新媒體加強對本地音樂多元化傳播,山西音樂的創作人也要兼顧傳承與創新,減弱的地域差異性、加強了區域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充分利用代新媒體網絡、數字技術,創作出反映山西民間音樂的精神內涵的作品,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傳播優勢推廣山西音樂。
古老的文明需要發展,精湛的藝術需要傳承,山西民歌以它豐富的內涵,進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行列,新媒體在山西民歌的傳承、保護、延續、發展中,起著超乎尋常的重大作用,是山西民歌傳播與傳承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新冠疫情出現,使得傳統正常的演出活動受到影響,例如:參加、舉辦民歌大賽、師徒傳承是通過“師教徒學”“口傳心授”方式來傳承山西民歌。自然、家庭傳承,自然傳承是一種上輩將傳統的民間音樂自然地傳遞給下一代的傳承方式,它沒有固定、明顯的“教學關系”,“耳聞目染”是自然傳承的主要方法。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普及。高校音樂課堂教學。開設藝術團,培養吸引專業人才。這些方式是不同程度的受時間、地點、空間、人群、對象等等因素的局限,而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有效改善了這個問題,而且為山西民歌的傳播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和空間。能夠達到新興媒體與藝術的融合、多種藝術風格的融合、不同地域的民歌風格的融合。
新媒體有多種概念,被劃歸為新媒體的介質也從新興媒體的“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互動電視”,到新興媒體的“車載移動電視”、“樓宇電視”、“戶外高清視頻”等不一而足。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使得5G技術出現并加速發展,5G技術雖然還沒有廣泛的普及,從更為現實和務實的角度出發,抓住“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技術維度和“雙向傳播、用戶創造內容”的傳播維度兩個指標,把新媒體限定為“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兩大類型,由此確定新媒體編輯的對象與框架。這種媒體技術是山西民歌傳承的最好路徑之一。在當前的中國市場中,認知率最高的三大體驗類型有沉浸式實景娛樂、沉浸式新媒體藝術展以及沉浸式演出。新媒體所具有的特質帶來了傳播方式和特點的巨大變化給山西民歌提供了新的傳播平臺與發展機遇使得山西民歌在新媒體環境下更易傳承、傳播同時也使其面臨著沖擊和挑戰。
2020年保利演出公司打造了一場“2020左權民歌盛典”晚會,盛典在太行山下盛大舉辦。該場演出利用新媒體藝術燈光秀與演出相融合的先鋒演出形式,打造了中國首部山體實景民歌大秀。本場演出首次采用8K超高清視頻和AI+VR裸眼3D演播室技術。還使用“云”視頻架起了觀眾和演員之間的橋梁。通過震撼人心的視聽感受、心底而發的家國情感,“回顧經典、致敬經典、創新經典”,讓古老的民歌在有著“萬首民歌千出戲”之稱的山西左權煥發活力,向全國乃至世界人民展示新時代民歌的魅力。從選材上準備了三十余首經典的各族民歌,其中就有久負盛名的左權開花調經典民歌《桃花紅杏花白》。在舞臺設計中,實際的物理空間往往是有限的,而新媒體技術的出現,讓舞臺空間得以無限延展,同時,還可以滿足不同形式、不同風格以及不同內容的節目。在這次的“左權民歌盛典”上,觀眾看見新媒體光影藝術、舞臺設計以及民族文化的結合,在光影交錯中感受中國民歌文化的精彩和動人。作為中國首部山體實景經典民歌大秀,觀眾在本次盛會上不僅能欣賞到太行山秀美的風景,還可以在新媒體光影技術營造的視覺奇觀下感受舞臺表演的獨特藝術魅力。借助新媒體技術向觀眾展示了科技和藝術完美結合,也給民俗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民歌文化的復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為了給觀眾提供更加精彩的演出,為了讓年輕人接受,演出進行了全新改編,技術上也融合了更加多元的元素。讓觀眾可以在酣暢淋漓的演出中感受民歌文化的震撼。除了民歌表演以外,我們結合了趕社火、高蹺、秧歌、跑旱船、天塔獅舞、將軍虎等氣氛熱烈,情緒活躍,表演動作豐富多變,起承轉合緊湊自然,滑稽幽默,妙趣橫生,極具地方魅力的民俗文化,本次活動導演組出還特意邀請了成龍龍韻武術團、小花戲百人方陣、盲人宣傳隊等民間藝術團體,給這次活動賦予更多精彩內容。這些活動是中國漢族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也是西北地區青海省甘肅省等一些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非遺項目,正是應用了網絡新媒體,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或平板電腦這些手段,現場的觀眾、屏幕前的觀眾、地鐵公交車上行進中的人,都可以在網絡、短視頻、山西衛視等平臺收看此次演出,給他們真正帶來心靈上的震撼,精神上的愉悅。讓新媒體藝術與山西本土文化構成有機整體,跨越時空,傳播海內外。對民族歌曲的不斷傳播。
在2019年山西省春節聯歡晚會上,開啟了平遙分會場,通過主創人員的大膽實踐,別出心裁,以科技融合藝術、以創意拓展內涵,帶廣大觀眾共赴了一場創新的盛會,一部根據山西民歌改編的名叫《想親親》的少兒舞蹈大型新媒體光影秀節目,在晚會上以5G的虛擬現實技術方面應用開了先例,利用AR技術將山水自然融入場景,創意表演與XR技術營造空間里的隔空互動,虛擬與現實共舞,在創造奇觀的同時,3D杏花將舞臺裝扮成玉樹瓊花的世界,舞臺綻放中華服飾華彩之美,彰顯文化自信。這年春晚也是一場科技創新的盛會,首次使用“云”視頻架起觀眾和演員之間的橋梁,實現隔空連線心意相通。為了滿足觀眾心愿,春晚還將現場觀眾互動和“云觀眾”融入現場,實現了山西父老心連心“云團圓”,共享新春氛圍。在新媒體技術運用的同時,也讓山西民歌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讓山西民間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復蘇。
新媒體在我們整個音樂教育領域中起步雖然晚但發展較快,這和5G技術、網絡傳媒技術以及高等教育領域相關專業迅速興起的態勢密不可分。全國許多院校都建立與“傳媒”、“傳播”相關的專業與學科。例如中央音樂學院創建“音樂傳播與藝術管理”專業課程、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學專業成立音樂傳播方向。此外,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還開設了音樂傳播和藝術管理方向的碩士點和博士點等等。這樣就使得高校音樂課堂教學成為不容忽視的一種有效的傳播路徑,特別是疫情以來開展的線上教學,民歌教學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原來對民歌教學老師要主動演唱、只能從譜面單一看到演唱內容。可以同時對十幾個學生做到傳統不能做到的一對一教學,傳播效果又可以一傳十,十傳百,數量是原來的幾十倍甚至百倍,現在學生由變被動為主動,可以由學生從媒體里主動尋找曲目,可以身臨其境的欣賞名家的精湛演唱,還可以自己演唱并錄制音頻、視頻,錄制成功的音、視頻可以放在微信、直播、微博、各大視頻網站,還有抖音之類的短視頻網站,多方位欣賞他人的演唱,又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使它得到很好地傳播。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會使山西民歌文化形式、表演形式、創作形式也在實踐中產生新的變化,在當今這個新媒體藝術的年代中,傳統的民歌藝術如何生活化,如何創新、如何獲得青年一代的喜歡,始終是演出行業要面對的問題。新媒體技術出現之后,很多音樂創作者和歌唱藝術家都發現了這種技術驚人的之處,新媒體技術能使我們對山西民歌文化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它能使越來越多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來喜愛民歌藝術、關注傳統文化。更深層出挖掘當地山西文化內涵,塑造文化符號,以全新的角度詮釋民歌經典,為傳統文化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動力。黃河流域是我國遠古文化的搖籃。華夏文化的共同體在這里形成,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以及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風俗、習慣的形成發生了重要作用,山西民歌文化多姿多彩,它將會對有濃厚地方文化特色的山西產生巨大的輻射力、滲透力和影響力,使山西成為華夏文明絢爛的“主題公園”
民歌演出遇上新媒體光影秀將展現全新魅力,山西地區的民歌文化將會放射出新文明時代最燦爛的光芒。5G技術將會不斷發展,山西民歌的傳播的路徑也會和它同步展現。我們期待著山西的民歌文化傳播,能在新媒體的高速發展中結出令人炫目的花朵。■